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夫乐 《共产党人》2006,(12):28-30
1929年农历4月12,我出生在山西省阳城县西交乡的一户普通农民家里。母亲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我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 12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入小学上学,学校离家很远,所以我一直住在学校里。15岁那年我考入晋豫中学,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加之路途遥远,父亲每月都要徒步翻山越岭给我送口粮。为了不想让父亲太辛苦,也为给家里减轻负担,我辍学了。  相似文献   

2.
杨献珍的祖父杨建祖和父亲杨廷瑞都是缫丝手艺人,靠半工半农维持生计。杨献珍自幼就帮父母做些辅助性活计,总想给父母减轻一点负担。6岁那年,父亲送他到安阳镇一所私塾上学。杨献珍深知父母送他上学的一片苦心,学习非常刻苦。  相似文献   

3.
岁月的唠叨     
你是不是感到过:仅仅为了一件小事,父母便千叮咛万嘱咐?比如孩提时代玩泥巴,母亲便一次又一次地唠叨你不要弄脏了身上的新衣;上了小学,父亲便一次又一次地唠叨你过马路时要当心;再比如你要外出求读,父母就唠唠叨叨:怎么好长时间也没有写一次信?当你娶妻生子,父母更是碎  相似文献   

4.
正入党抗日1921年2月23日,我出生在北京市延庆县北张庄村,原名叫周德先。我家人口多,本来生活还能勉强过得下去,但遭遇荒年,爷爷、伯父和奶奶相继去世。九岁那年,长年闹病的母亲又离开了我,从此我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父亲常年出去跑买卖,家里也就只剩我一人。后来父亲两次被冤枉入狱,为救父亲家里花了多少我也算不出来,只知道家里仅有的六亩好地卖了,还借了高利贷。从此,我家一贫如洗。  相似文献   

5.
说实在的,对于母亲我一直不及对父亲亲热,从记事起,我就对她又恨又怕,总觉得她心太硬,太过冷酷。三岁那年,我和同村另外一个女孩子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两家的父母带着我们到处求医,跑遍了附近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6.
父亲离开我们时,我还不满11岁。这么多年,我时常回忆起儿时的情景,勾画着心中父亲的形象。教我们豁达对待人生从小,父母就严格要求我们不能挑拣经过修补的破旧衣服。大孩子穿不了的衣服给小的,我的花衣服染一染再给弟弟穿。记得弟弟就曾因穿我的花衣服上学被同学笑话。从小学起,父母就开始教我们学针线活、织毛衣,长大后妈妈还把爸爸在战争年代用过的针线包送给我,那是一个粗布缝制的小布袋,是妈妈用旧军装布亲自做的,一直到参军后我都带在身边。看到一些文章中提到,父亲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连他最钟爱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这确是事实。但这只是反映了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总记得母亲给我讲她和爸爸来石河子看房子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小,在爷爷家待着,父母到石河子看房子,房子刚交工,地下管道长长的地沟还没有填埋.母亲和父亲边走边聊着天,说着说着话,母亲一回头父亲没了身影,赶忙返回找,发现父亲掉到了地沟里.回来给我讲述的母亲笑得乐开了花,每每带我经过曾经地沟的位置,依然会给我讲起这个故事.那时我才知道,在我生活的小镇外面还有一个城市,叫石河子.  相似文献   

8.
写春联     
<正>又到过春节了,又有很多人找到我,让我帮着写春联,我很乐意地书写着一幅幅。每当帮助别人写春联的时候,我便会想起了父亲母亲,我把帮助别人写春联,当作对父亲母亲的一种怀念,也是对那些过春节记忆的一种怀旧。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每逢过年,谁家孩子结婚,都会请他写对联。父亲也是乐此不疲,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9.
“人间万事出艰辛”,夜阑人静,伏案灯前,当我细细品味着江泽民同志这一诗句时,青少年时代的艰辛往事,便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娃,忠厚耿直的父亲虽说早在解放初期就入了党,又一直担任村里的大队长、党支书等职,但由于从不肯沾公家一分钱,有时还倒贴着资助乡邻,所以,家计的确艰难。我至今记得还很清楚,在农业合作化的那个年代,一天上午,秋阳灿灿的,我背着母亲用碎布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读书了。过了个把月,便趁父亲上街的当儿,活缠死磨地让他给我买了支钢笔。傍晚,父亲搂住我,边递笔边叮咛…  相似文献   

10.
<正>雷蕾,10岁,逊克县实验小学学生。父母离异,与患有脑血栓的父亲一起生活,家里主要靠低保金维持生计。该生学习刻苦,讲文明、懂礼貌。陈天莹,8岁,逊克县第三小学学生。因父母离异,与父亲一起生活,后来父亲车祸身亡,相依为命的奶奶常年卧病在床,生活十分贫困。该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表现良好。王新阳,9岁,逊克县第三小学学生。母亲体弱多病,不能劳动,全家只靠父亲一人外出打工供她和姐姐上学。该生上进心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李雪鑫,11岁,逊克县第三小学学生。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至今下落不明,爷爷  相似文献   

11.
正姥姥是小脚,她那辈分的女人兴裹脚。姥姥脚小,可走起路来很快。那年,父母在山上林场工作,我住在山下姥姥家。上学了,姥姥早早起来为我做饭,然后催道:"快起来,吃完饭我送你上学去!""姥姥,你脚那么小,咋送我呀!"我边穿衣服边嘟囔",还没有我走得快呢!"等我吃完了饭,姥姥帮我背好书包,领我去上学。那时我们  相似文献   

12.
缝补空白     
为了二弟能圆他的大学梦,我们一家人债台高筑。能拉扯的亲朋好友全都打搅遍了,可二弟的大学还没读完一年。整整四年,该如何过呢?母亲常担心,我们这样的山沟沟里团泥巴丸的农家,只怕这大学是读不出来的了……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不会做生意不会当幕僚也不会种好庄稼更不会乱捞钱。我也无能为力,有的只是心急如焚……每每想到这些,我的脑际一片空白。寒假回家,父母还是围绕着家里的田边地角转,一家人的日子真难熬啊。我中师毕业到了离家很远的山村小学任教,每领月薪逐月还上为二弟上学所借欠款便所剩无几了。加上自己谈婚论…  相似文献   

13.
正◆张越一,8岁,鹤岗市红军小学学生。几年前父亲病逝,去年母亲又患乳腺癌,治病的花销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该生学习努力,聪明懂事。◆亚金星,10岁,萝北县第四小学学生。母亲肢体残疾且患有精神障碍症,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姐妹俩都在上学,家庭极其贫困。该生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杨焱婷,9岁,绥芬河市第三小学学生。父母离异,跟随因患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母亲生活,十分艰难。该生学习刻苦,成绩良好。◆贾淋钥,9岁,北安市庆华学校学生。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家里没有住房、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该生学习努力,聪明懂事,品学兼优。  相似文献   

14.
煎饼情结     
<正>一次周末,一家人准备回农场看望年迈的父母,吃过早饭便和老公一起到街上转转,打算买些东西带上,突然看见一个纸牌上写着杂粮煎饼的摊位,我停了下来,欣喜地掏出钱来要买2公斤,老公说你疯了,我神秘地说你知道啥,我老爸特爱吃这个了,这些年来我从没有在集市上见到还有卖煎饼的。父母见到我们一家人十分高兴,尤其是见到个子快比我们高的孙子,父亲又是问这儿又是问那儿。母亲慌  相似文献   

15.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个女党员,第一任妇女主任我父亲是从山东逃荒到大寨的,我1930年阴历十月廿八出生在大寨。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十来岁时我就到有钱人家当使唤丫头。当时贾进财也在这家干活,他从小没了爹娘,就在这个二奶奶家长大、当长工。我13岁那年,他叔做主给了我家一石玉茭,父母就把我许配给了比我大20岁的贾进财,他家又用一斗米把我娶过门。1945年共产党在解放区搞土  相似文献   

17.
《党建》2016,(12)
正我的爷爷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我的母亲名叫方秀云,今年已经90岁了。现今我们家已四世同堂,2014年荣获"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1964年,我的父亲马从云,也是爷爷杨靖宇唯一的儿子,因公牺牲。那年,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还在母亲腹中,最大的大哥也只有14岁。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强的她靠纳鞋底、剪猪鬃、轧手套、当保姆维持着  相似文献   

18.
我依稀记得大概是1997年,那年我上小学。冬天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一位50岁左右的男人。当时奶奶还健在,他在奶奶屋里坑边上坐着,父亲让我叫他为二爹。那时候听说二爹是从新疆坐火车来的,而且大包小包地带着新疆的特产。我们小孩围在二爹旁边听他讲新疆好多有趣的事,当时感觉特别好奇。虽然现在早已经不记得当初说的什么了.  相似文献   

19.
<正>王思琪,11岁,抚远县第三小学学生。全家靠父母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因姐姐患病,家中负债累累。该生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是一个心态阳光的可爱少年。孙可欣,11岁,抚远县第一小学学生。她尚未出生,父亲便因病离世。去年5月,继父又不幸丧生。母亲领着她和弟弟艰难生活。该生聪明懂事,学习自觉,成绩优异。王文静,7岁,汤原县振兴乡中心校学生。父母离异,姐姐和她都在上学。奶奶体弱多  相似文献   

20.
1913年3月,我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冷镇,当时叫冷子堡.父亲赵鸿禧曾与别人合开染坊,过世时年仅30岁,那时我还不到一周岁.母亲本是当地旗人(满族人)家的姑娘,姓金,嫁给父亲后别人便叫她赵金氏.我只知道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一辈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父亲死后,家里地里全靠她操劳,晚上还要纺纱织布.我那时虽然很小,但仍记得吃饭从来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和大葱蘸大酱,春夏秋季挖野菜吃.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仍坚持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