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年夏天,我收到一所中专录取通知书的同时,父亲也被稻场上的脱谷机卷去了一只手. 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远走高飞,是老实巴交的父亲抚养我长大.这突来的横祸让我们父女俩悲痛不已,但父亲没有放弃我的学业,他卖了家里那头还没长到40公斤的猪,又卖了部分粮食,四处找人求借,很艰难地拼凑着我的学费.一直到10月份以后,我才提着简陋的行李跨进市里那所中专的校门.而那时已开学一月有余,新生军训也过了.  相似文献   

2.
我呆住了,想起她路过校门口时的微笑,那微笑一定是在喊:"爸." 那时,我在镇上一所小学任教,一个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几乎没见过她笑.我去过她家,是一座低矮且昏暗的黄泥屋,她的父亲总不在家,问起她的母亲,她的眼圈立即红了.她的成绩一般,上课不声不响,下课总第一个冲出教室,家长会时,唯独点到她的名字没有家长起来响应……周末又再次来到她家,她总有个监护人吧,我决定耐心地等.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17日是母亲50岁的生日。 依稀想来.我已经有八个年头没有在母亲身边庆祝她的生日了。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以农具为笔,用大地为纸,在巴蜀大地上书写着诗一样的人生。母亲用辛勤汗水得以抉来的微薄收入艰难地供三个子女上学.我的两个姐姐相继完成了大学学业,而我却在高三那年与社会上一帮无业青年为伍.慢慢沾染上了不良恶习,最终成为人人唾弃的阶下囚。  相似文献   

4.
发黄的欠条     
我小弟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美术学院,全家都很高兴,但那两万多元的学费着实让我家犯了难. 一天,母亲把一张发黄的欠条拿出来给我看.欠条是一个叫张红民的人打的,金额是300元,落款日期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了.我忙问:"张红民是谁?"母亲说:"张红民是我们原来的邻居.他养了几百只鸭,一年四季在外放鸭,后来带着老婆孩子到外地放鸭去了,就一直没回来."看着那张发黄的欠条,我摇了摇头说:"都20多年了,不知他现在家庭情况怎样,我看这钱难讨回呀."母亲说:"你弟急着等钱用,我还是去试试吧.他在东河镇有个家,我20年前去过一次,还有印象."  相似文献   

5.
来信     
《南风窗》2016,(2)
正1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十字路口"闯红灯"记录所得的启示,是影响社会文明习惯的重要因素。我曾在公交车上遇到过一位母亲,因没备超出免票身高限制的女儿的买票零钱,而受到司机的提醒,母亲的求情遭到拒绝,于是这名母亲愤言讽刺司机"不通情达理"。在唾骂声中,司机沉默了。守法行为,被视为非人性化,这正如坚守在没有车辆通行的红灯前会被称为缺乏变通一样,人性中最深沉的实用主义支配着人们对文明二字的选择,怀揣着侥幸心  相似文献   

6.
嫁到日本后     
薇小姐,很漂亮的一个女孩子,18岁那年单枪匹马以未婚妻身份东渡日本,一年后当了母亲。她说: “我是一手拿着护照,一手抓着自己的命运闯过去的……”那一年我没考上大学,呆在家中没事干,闲了便去三楼冯姨家看录像。有一次,冯姨说:“我介绍一个朋友给你好不好。”我说:“好呀!”也没太在意。过了几天,我见到了一个男孩,个子和我差不多,相貌平常,但很友善,冯姨介绍说: “这就是我说的那个男孩了,叫丹羽弘一。”我半天才反应过来:是个日本人呀!丹羽不会中文,我也不会日文,两个人用英语结结巴巴谈了几句。他是冯姨在日本的亲戚的亲戚,来中国旅游的,冯姨让我给丹羽当几天导游,我说好吧。  相似文献   

7.
流矢穿心     
《法制博览》2010,(20):1-1
一段哲语 看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我不太在意他的学历,而在意他的生活细节; 看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我不太在意其客厅的陈设是否雅致,而在意这个家庭的厨房和厕所;  相似文献   

8.
曾经在报刊文摘上看到过一则《送桃子》的故事。说的是A先生的母亲从乡下扛来一袋桃子,关照儿子给邻居尝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家种的桃子,没施化肥,没喷农药,比市场上的桃子甜多了。遵母嘱,A先生先到101室,向开门的少妇说:“我是二楼的,母亲从乡下带了桃子来,请你们尝尝。”  相似文献   

9.
礼物     
一向大手大脚的同事阿强,不知怎么忽然变得节俭起来,中午在食堂里就餐,尽挑那些没油水的便宜菜买,连每天至少要抽两包的烟都给戒了。出于好奇,我们忍不住问阿强:“你这是怎么回事?”阿强笑笑,说:“我想在妻子生日时给她一个惊喜,用自己节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单位有个食堂,中午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食堂吃饭,而我这个稚嫩的少年还是会继续骑50分钟的自行车赶回家吃午饭。但午饭也是母亲前一天晚上做好的,从营养学角度讲颇为欠妥。再则,总是如此好像没离开学校一样,所以就决定在单位吃午饭。于是和别人一样,我买了一把不锈钢勺子和一个白色搪瓷盆子。这种镶着蓝边的盆子无法考证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貌似已经跨越半个多世纪甚至更多,很多还印着各种什么留念或是获奖之类的文字,仿佛是在外就餐的食客们的  相似文献   

11.
母亲     
王少宏 《工会博览》2006,(12):38-38
我的母亲很平凡,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生都在辛勤地操持着家,为丈夫、为儿女默默地忙碌着。母亲是十五岁嫁到我们王家的,十七岁生了我大哥,后来又先后生育了八个孩子,但只活了我们兄妹六个。记得生小弟的时候正是秋季,农活特别忙,母亲挺着大肚子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晚上回来还要操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可笑,人已过“不惑”,还没学会当公民,只是在外国电影的台词中听到过公民一词,可并不知道公民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个老乡在德国生活了10,这次回来找到了我,我们走到深圳街头的一个红绿灯处,一看斑马线对面红灯虽亮着,但已无车辆通过,我便急忙想闯过去。这个老乡一把拉住了我说:“你没看到亮着红灯吗?”我一愣,瞪眼看看  相似文献   

13.
过年我回了趟老家。我的老家在湘西溆浦县。又是一年没回去了。但这块养育过我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我是知道的;我也曾热切地关注过,然而我又无能为力。当我踏上这片热土的瞬间,眼前又倏地掠过一张张求助无望的脸庞,我是愧对他们的。他们的苦难和希望,奋斗和挣扎,都分  相似文献   

14.
艾青曾在诗中这样描述祖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首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祖国正在备受屈辱的时刻所作,而那时眼中的泪水常是苦的.如今,我们的祖国已迎来了她63岁的生日.在这六十多年的岁月里,我看到祖国母亲在一步一步地变强,不断踏实沉稳地向前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白发     
在我儿时记忆里,母 亲有两条又粗又黑的辫 子,后来随着我慢慢长 大,开始学校的生活,逐渐淡忘了母亲那两条漂亮的辫子。 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在我18岁的时候,我不负父母亲友的重望考上了省城一所中专学校,成了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顶针     
正我所收藏的老物件中,有母亲的一枚铜质顶针,黄黄的,它上面布满了深浅、大小和明暗不一的小眼,由于用得多,表面上比较光滑,仿佛被时光打磨过一般。母亲常将它收到一个红漆木质的针线盒里。那时,家里条件不好,大人小孩穿补丁衣裤是常有的事。但过年时,母亲一般在年前会给每人做一身新衣服。一个下雪天,我穿着新裤子在外面玩,被小伙伴推了一把,从一段坡上往下直滑,快到底部时,长裤被横在那里的一截带着短而尖的枝桠给挂破了。这是母亲请裁缝给我缝的过年新裤,由于旧长裤太烂,补都没办法补了,母亲才叫我提前穿新裤,还叮嘱我千万不要挂破了。不料,偏偏被挂了个大口子!看到挂开的口子,我当时就哇哇地哭了。  相似文献   

17.
开心酒吧     
《工会博览》2005,(22):74-74
大熊猫过生日,吹灭生日蜡烛后,朋友们问它许了什么愿望。大熊猫回答说:“我这辈子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希望能把我的黑眼圈治好,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18.
时间:1995年6月6日下午地点:北京·中国美术馆新闻发布厅李天祥(《美术》杂志主编原上海美院院长):这个展览我看了很感动,最近一些年,在看作品的时候.愉快的时候多.但是从内心受到震动的时候是很少很少的。做为中国这麽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我就不太同意那种说史诗的时代已经过  相似文献   

19.
生日     
十岁生日,如同美丽童话;十六岁生日,如同浪漫的诗歌,像抒情的小溪,似纵情的大海.庆祝生日,我国上古时代是没有的,那时人们无法推算出自己的诞生日.后来,发明了历法,看了日历以后,才知道哪一天是自己的生辰,于是便有了生日的纪念.从隋代开始,出现有庆祝生日的习俗.《隋书·高祖纪》上记载:哀 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于罔极……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到唐代玄宗皇帝时,则又是一种格调.《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燕百寮于花萼楼下,百寮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及承露囊,天诸州咸令燕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自此上行下效,越演越烈,庆祝生日成了庸俗的吃喝玩乐.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写的《我的前半生》中说:“每逢年节或太妃的生日(这叫做‘千秋’),为了表示应有的孝顺,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肴送给太妃.这些菜肴可用这四句话给以鉴定: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相似文献   

20.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