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金陵客 《唯实》2006,(9):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2.
金陵客 《唯实》2006,(8):128-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孔子的这句话,教育界的同志比较熟悉,因为它常常被引证教学的巩固性原则,但对于社会其他各界,则好象鲜为人知,更鲜为人“用”。其实,我觉得,它对于任何人,同样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刘建明 《实践》2013,(1):56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  相似文献   

5.
《论语》“素以为绚”、“绘事后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尚儒 《理论学刊》2003,(4):139-141
一《论语·八佾》记载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本章记述的是弟子子夏向孔子求教《诗经·卫风·硕人》中的几句诗的诗意及孔子的答复与感喟。《硕人》是卫人为赞美卫庄公的妻子庄姜而作 ,《论语》中所引部分正是描写庄姜的佳人贞淑 ,天生丽质。“巧笑倩兮”———《毛诗传》曰 :“倩 ,好口辅。”《毛诗正义》曰 :“以言巧笑之状 ,故知好口辅也。《左传》曰 :‘辅车相依。’服虔云 :‘辅 ,上颔车也 ,与牙相依。’则是牙…  相似文献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父亲大悦,半部《论语》治天下,你这样读下去,查门有望矣。我心里想的不是"查门有望",而是想讨父亲高兴,免一些棍棒。因为我心里很清楚,父亲爱"子曰"胜过爱"子女"。  相似文献   

7.
格言·警句     
《党课》2011,(17):81-81
【原典】子日:“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战国《论语·尧日》【注译】因:依据,就着;斯:就,才。孔子说:“本着对人民有利的原则而让他们获得利益,不就是惠而不费吗?”  相似文献   

8.
韩星 《前线》2013,(2):89-90
《论语·学而》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最一般的解释是,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  相似文献   

9.
繁星 《前线》1961,(13)
如果要给孔子戴上一顶蜇学派别的帽子,恐怕只好说他是个“唯心主义者”。但是对任何人的任何学说,都不好这么笼而统之,要作具体分析。尽管孔子是个唯心主义者,但是在他的全部学说中,往往可以发现唯物主义的观点。打开一部“论语”,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据我看,这就很有些唯物观点。孔子在讲到求学或求知的问题上,就常有这类观点。例如他说:  相似文献   

10.
谈学习     
中华民族具有学习的优良传统。我们民族第一部经典《论语》卷首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是学习的典范。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奠定了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博大精深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孔子好学的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1.
孔子谓子夏曰:“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曰:“商,汝知之矣!”《尸子》佚文(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期人,孔子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常省吾身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10):23-23
吾日三省吾身。——曾子“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自省,主张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道德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鞭策自己。古人有许多关于自省方面的论述,今日读来仍醒人心目。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意思是看见贤人,便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教师传授…  相似文献   

13.
孔子对修辞的基本要求是“达”: 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什么是“达”呢?达者,通也、畅也、晓也、彻也。所谓“辞达”就是要求言辞准确、清  相似文献   

14.
如何为政,或者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干部,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来翻阅《论语》,觉得孔夫子对如何为政的言论,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语·颜渊》里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路》篇也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相似文献   

15.
贵在自讼     
在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中,倡导一种“自讼”精神,很有必要。所谓“自讼”,说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打官司”,语出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巳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看来,孔老夫子把“自讼”看作  相似文献   

16.
<正>毅,《说文解字》释为"妄怒、有决",《广韵》作"果敢",在儒家学说中,毅集中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士君子崇高的弘道意识和担当精神。《论语》中直接讲毅的话有两处。一处是学生曾参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士,不可以不具有宏大刚毅的品格,这是因为士肩上的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以实  相似文献   

17.
书荐     
正作者:夏海出版:孔学堂书局《君子:论语与人生》摘录: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是有价值诉求的。在孔子看来,人生的价值诉求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文采与质朴有机地结  相似文献   

18.
以贤为宝     
《史记》田齐世家:威王二十四年,与魏(惠)王会田(畋)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梁王(魏自惠王迁都大梁因一号为梁)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君)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  相似文献   

19.
马远 《前线》2021,(4):I0001-I0001
《论语》中记载孔子让弟子述志,子路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位还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万世师表”可谓是以山水之美启人心智、育人仁德的祖师爷。所以,早在1906年德国席勒的“美育”概念引入中国之初,王国维就写下《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提出孔子教人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观点:“孔子之教人,于诗乐外,尤使人玩天然之美。故习礼于树下,言志于农山,游于舞雩,叹于川上,使门弟子言志,独与曾点。”  相似文献   

20.
乍看到这个题目,人们会觉得两者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两个典故所反映的道理还是有相似之处的。据《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说的是2000多年前孔子生活的时代,一天,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只问伤着人没有,没有问马烧得怎样。几百年以后的西汉宣帝时期,有一位贤明的丞相,名叫丙吉。据《汉书·丙吉传》记载:暮春的一天,他带着几个随从,坐着马车,外出办事。路遇行人斗殴,打得头破血流,丙吉并不理会。可当他看到农民赶的牛步履蹒珊、不停地喘气时,却马上让车夫把车停下来,令随从去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