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书是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俄国科学家皮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则说:"书籍是人类进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头脑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日常  相似文献   

3.
<正>在汉语里面,"万"字有形容很多和极、很等意思。对于我们每个现代人来说,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有知识有文化、高素质的人,就要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拓万丈胸。读万卷书。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著名女作家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水月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书的效力就凸现出来了。"这里的"书的效力"就是智慧吧,女人最有力的武器不是美貌,而是智慧。智慧像雨后的彩虹发出绚丽的光,一个漂亮的女人没有智慧充其量是一张乏味的白纸;而智慧的女人哪怕没有如花  相似文献   

5.
正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是亲人,也是伴侣。15岁,是个令人感到尴尬、不堪回首的年纪,正值心比天高之时,那会儿,我最爱看的大概就是语文书了,看着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小常识,虽然对文章的意境领会得不清不  相似文献   

6.
读不透的阿Q     
在我读过的书中,读的遍数最多而又始终感到读不透的就是《阿Q正传》。我第一次读《阿Q正传》是在淮安上师范学校的时候。那时只觉得阿Q这个人物苦得可怜又滑稽可笑。后来,看了相关的书籍,听鲁迅先生说,他写《阿Q正传》,“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见《致王乔南信》),而是在试着“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希望“在将来,围在高墙里的一切人,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这样,我对阿Q的认识才深入了一层,不过越读越感到这个“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见《寄〈戏〉周刊编者信》),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那个历史大环境里的落后农民,是一个很难读透的人物,以后,也就没有再去细读他。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读书三感     
正文学书籍起码使我们的内心可以达到这样的三感:善感、敏感和美感。美感不用说,生活不如意时,文学书籍给我们提供了可以达到一种比现实更美好的境界——书里面的水可能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水要清,天比我们现实中的天要蓝;现实中没有完美的爱情,但在书里有永恒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会弥补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不堪和粗糙。什么是善感?就是别人没有感受到的,你能感受到,多愁善感嘛。爱读文学书的人,他容易感动。  相似文献   

8.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9.
悦读书讯     
<正>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相似文献   

10.
智慧之书     
在浩瀚的书籍中,有的书是闲暇之书,有的书是娱乐之书,有的书是平庸之书……有的书读来如观海,波澜起伏;有的书读来如赏花,灿烂夺目;还有一种书是燧火,在你的大脑里迸起火星——这就是智慧之书。《老子》不过五千言,却让后世读之不尽;孙武的一部兵法,穿越时空,令世界惊叹;东方的孔子,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数千年智慧不灭……。当我们为这样的大智慧惊叹时,我们便认定什么是好书。智慧如金,人们喜欢沙里淘金,一个怀着淘金梦的读者,会成为智慧的富翁。人类的双重财富,金子和智慧,后一种比前一种更耀眼。谁的大脑里储存的智慧越多,就越富有。不断地往自己的大脑里增加智慧,一个重要的途径就  相似文献   

11.
<正>列宁曾被流放过,也坐过牢,有人问他哪个更苦一些?他说当然是流放,因为流放地没有书,监牢里有书。在14个月的牢狱生活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做好了写《俄国的资本主义》一书的准备。被释放时,他还不无遗憾地开玩笑说:"要能再住些日子就好了,那就把书写完了。要知道,在西伯利亚是不容易找到参考书的。"钱钟书"文革"困居干校时,吃住条件很差,还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可他并不介意物质生活的艰  相似文献   

12.
吴嘉陵 《当代贵州》2014,(30):58-58
正生活中,无论是读消遣之书还是哲理之书,或是读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亦或是史学、法学、国学、经济学等书籍,都会让人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开卷有益。从小父亲就希望我多看书学习,以便将来有出息,最不喜欢看见我和小伙伴们闲暇时聚在院子里一起做女红,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小学五年级的一天,母亲给我借了小说《铁道游击队》,在我看来那简直是本"砖  相似文献   

13.
《企业党建》2012,(5):42-43
《人民日报》刊登郭震海的署名文章,分析“领导干部该读什么书”。在不少为官者的办公室里,书橱内确实放了不少书,多是精装版的《官经》、《厚黑学》、《中国历代君臣权谋大观》等,甚至如《阴阳风水学》、《八字与官运》也堂而皇之地摆在那里。书犹药也。书籍自产生以来就良莠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读书好、好读书更需要读好书。读书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古往今来,一些落马的为官者,  相似文献   

14.
读书之乐     
杨桂 《当代贵州》2014,(20):26-26
正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可以使人心智不那么闭塞、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读书可以陶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下,"升级版"逐渐被广泛应用,例如经济升级版、城市升级版等等。其实,"版"之源在书。《新华词典》对"版"解释为"上面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版"。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籍迅猛增加,版式不断更新变化,琳琅满目、浩如烟海。人类与书关系的演变证明,书是人的良师益友,读书对人们生活不可或缺。从小学起我就坚持读书。"文革"时千方百计找书读,上山下乡时白天劳动晚上读,工作中结合破解难题坚持读。50多年读了多少书无法统计,成效也难以评价,但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意识:读书要读"升级版"。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思想境  相似文献   

16.
正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  相似文献   

17.
善学以增智     
《礼记·学记》曾说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书籍里承载的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凝聚着他人的智慧、经验和艰辛的付出。不爱读书、不善于读书、不读有教益的书,就会固步自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增长才干、胜任工作的重要途径。那么,领导干部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呢?挤时间学。领导干部大都工作繁忙,难得抽出时间来学习。这固然是客观事实,但鲁迅说过:"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世纪的钟声里 ,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我们将永远尊重并铭记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和探索 ,因为那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所作的努力 ,是一种非常真诚的奉献 ;同时 ,我们将永远高唱一首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年已 77岁的作曲家曹火星 ,就是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 194 3年 ,19岁的曹火星是晋察冀边区抗日救国联合会群众剧社的音乐组组长。为了反“扫荡”,群众剧社化整为零 ,深入到群众中宣传抗日。这时 ,曹火星看到了蒋介石写的一本名为《中国之命运》的书 ,书中提出“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阅读史》陈晋著三联书店在中外大政治家中,像毛泽东那样在惊涛骇浪的征途中行走一生,又在广博无垠的书海里游弋一生的人物,并不多见;像他那样不仅酷爱读书,并且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物,更属罕见。《毛泽东阅读史》从毛泽东所阅读的书籍入手,通过分析毛泽东阅读这些图书的目的与实践运用,以时代为序,以代表性书籍为线索,回顾、勾勒出毛泽东一生的阅读历史,同时也从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揭示和印证了一代伟人的精神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读书,认为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引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酰醢。"宋代李淑在《邯郸书目》一书中云:"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从古人的读书三味联想开来,现代人读书也应具有"三味":读书要有趣味。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德斯鸠曾说:"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