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治理"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反映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在治国方略理念和思维上的重大转变。在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进一步梳理"治理"与"善治"的本质内涵,对社会治理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当前我国社会治理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文章以"善治"为视角,指出在未来我国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建设成熟的公民社会、建设"善治"的政府、建设"善治"的社会、完善法治和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度形塑了传统的"单位社会",在单位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单位人通过社会交往创造了基于正式制度之上的"社会空间"——单位"社会"。在"人情"与"面子"的交织中,单位"社会"呈现出了"制度"与"关系"相互作用下的权力"私"化运作逻辑。单位"社会"的关系有着并联的私密性与串联的单向性的运作特征。进一步反思单位"社会"的运作机制,有助于重新认识单位体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型空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法、德、美三国大学治理理念、制度、规则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比较各国大学在外部关系、内部治理结构、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异同情况,指出了当前大学治理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从形式上模仿了西方大学内部制度和管理体系,但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其"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因此,与西方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的差异性是中国大学在实现现代治理过程中所必须加以深刻把握的。当前,中国大学亟待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国情的大学工作规则,要有针对性地推进"管、办、评分离"的大学管理体制,大力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全球治理"与"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异同,研究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一、两者都是对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当代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反应,并且都否定强权政治;二、"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融入当代国际体系、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为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国际事务新理念,同时也与"全球治理"有一定的契合;三、由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的和平共处国际关系理论,又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紧密相关,且强调传统中华文化的"和为贵"的理念,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中国的"全球治理"理论;四、"建设和谐世界"比"全球治理"理念更具包容性,因此建设和谐世界不仅能参与"全球治理",而且能超越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5.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事业单位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庞大的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 ,使得民办非企业单位成为公共治理结构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民办非企业单位脱胎于事业单位 ,仅由于出资人的不同 ,导致了二者目前政策的差别及地位的不平等 ,这种状况限制了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空间。如何使事业单位与民办非企业单位实现更好的互动 ,发挥更大的公共治理的能量 ,新公共管理的竞争机制将引入政府公共服务领域 ;注重实际工作绩效 ,特别是向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方向的发展的理念对我国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围绕着如何实现边缘社区有效治理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在地治理"模式与"人本治理"模式的二元争论。而在英、美等国,边缘社区治理在模式选择上已迈入"整体性社区发展"时代,它是对早期过分注重社区物理空间改造的"在地治理"模式的发展和矫正。"整体性社区发展"模式仍然强调社区在贫困个体去边缘化过程中的枢纽角色,但它以内源性发展理念为指导,关注边缘社区及其居民的自我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建设;它采用整体性发展战略,将边缘社区问题放在城市与社区、社区和个体的整体性循环互动系统来处理,认为贫困社区及居民的去边缘化应该是在经济、社会、政治的共同去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乡镇"中心工作"机制深刻影响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实际效能。"中心工作"机制形塑乡村治理主体之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弱化协商民主赖以发展的平等机制,其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对过程导向的协商民主产生消极影响。基于"规划式"治理的"中心工作"机制,削弱了基层协商民主的社会基础,其运动式治理的路径已成为公众参与民主协商的制度化空间的桎梏。新时代要从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调整、乡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创新等方面优化"中心工作"机制,推动农村基层协商民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历史进程分析和数据分析,研究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英国脱欧后未来可能的发展模式。英国"脱欧"反映出了欧盟共同贸易政策在全球化新阶段所面临的困局,将对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产生冲击。但英国"脱欧"并不意味着全球区域一体化的退潮,而是表明在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区域合作需要融入新的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在推动国家治理向现代化演进的过程中需要明析其发展的原则与方向等问题。其中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原则包括:实现治理利益的协调、治理关系的优化以及治理力量的整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善治",具体体现为三个维度的"善意",即: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理念上强调人民主体、社会公正、权责平衡的价值;在制度安排上主张主体多元、国家—社会良性互动、权力制约的体制;在治理行为上体现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宗教生态学的全新视角,对盐城宗教生态的历史演进、当代格局、问题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宗教生态平衡不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需要政府准确定位,加强引导,积极作为。要把社会治理的理念引入到宗教事务,创新理念,转变方式,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规范、积极引导基督教本土化发展;要弘扬优秀传统宗教思想,有序开放民间宗教信仰;要克服佛教道教"上层化"、"商业化"倾向,引导佛道教走文化型内涵式发展道路,为重建宗教生态平衡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礼治"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无治而治"与"为仁由己"的文化传统及其重要表现形式——古代村规民约,作为"礼治"文化系统的重要元素,对维护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治理背景下,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村规民约中所蕴含的"礼治"文化内涵,在中国公安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彰显"民生"为本的公安治理理念,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安治理体系,推进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问题不断涌现,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日趋迫切。由于城市治理的独特性,寻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逻辑十分必要。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治理理念密切相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城市治理理念为引领,城市治理体系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基础,城市治理能力是应对"城市病"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城市治理理念主要由目的层的人本治理理念和手段层的依法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理念和智慧治理理念构成。城市治理体系由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方法构成,分别解决谁来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的问题。与此相应,城市治理能力由城市动员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城市发展能力和精细治理能力构成,既对应城市治理体系的理论构成,又回应城市治理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3.
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宏观层面,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关系是一个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的变化过程;在中观层面,政府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从"科层管理体制"到"双重管理体制"再到"分类控制体系";在具体运作的微观层面,双方的关系是一个从"事业单位"到"挂靠单位"再到"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过程。其间,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缓慢剥离,整个变化过程的动力来源于治理主体的变化和治理技术的创新,背后的机制则是分散治理风险和降低治理成本。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哲学依据。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必须着眼于"全局掌控"、"过程把握"和"个体形塑"三大层面,分别做好多元合作机制、普遍参与机制、目标引导机制、"跟进式"治理机制、责任落实机制和能力提升机制建设,从而为"十三五"时期这一新发展理念的切实落实奠定制度根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治理理念进入农村,使得传统的村内管理理念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农村地区从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基层自治组织的积极参与,而且还需要农村群众对村务治理的内在认同,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一反馈"机制。但是,农村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看法不一,农村基层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捋顺。因此,通过加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研究农村群众思维范式,最终成为农村地区善治发展的助推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警学界对"警务机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价值理念、构建路径、基层实践等方面,但在警务机制改革的相关法理与警务机制运行现状上成果较少。当前在治理机制现代化的视阈下研究社会治理已经成为热点方向,警务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必要在此视阈下进行分析。基于治理机制现代化理论对警务机制的研究现状加以衡量,有利于进一步创新警务理念,为当前公安机关探索警务机制改革起到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治理在保持高绩效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城市治理质量概念的构建,摒弃了城市治理中效率至上的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公民本位"的治理理念和发展目标,为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积极意义的理论启发。城市治理质量的概念建构涉及什么是城市治理和如何认识质量这两个关键性问题,在对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将城市治理质量的概念界定为:城市治理过程和结果中的固有特性与城市治理利益相关者有效要求的适切程度。围绕"固有特性""有效要求"和"适切程度"三个维度对城市治理质量展开多维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城市治理现代化评价的相关问题,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评估和管理作出充分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的文化政策转型,正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文化政策的发展与转型轨迹,从治理逻辑角度诠释我国文化政策的主导逻辑及其转变动因。首先,我国文化政策的原初逻辑是"党的革命理念"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其次,我国文化政策的变革创新是向"国家文化领导权"与"市场经济理性"的同构逻辑转型。再者,当今中国文化政策新转型,是迈向"公民权益理性"的文化治理。这种转型的实质在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内涵从阶级政治的斗争哲学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性,并从经济理性迈向回归人本价值的文化治理,最终完成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为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提出了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与指导性的行动指南。从共享发展理念出发,深入分析中国贫困治理的逻辑演变,重构新时期农村贫困治理的基本路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已获得极大的重视。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管理的目标与策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我国文化治理的生存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文化馆的机制建设与完善在资源分配、制度规范与利益协调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和耦合度,也是文化馆发展的内在诉求的表现。以"文化治理"理念为出发点,发挥文化柔韧性的引导与濡化作用,将治理内涵的文化视角不断规范基层文化馆发展机制,规避公益性等于低效的误区,使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文化馆建设的理念与机制在把握发展机遇中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