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志愿失灵理论由萨拉蒙提出,该理论阐述了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失灵现象,认为政府是对非营利部门的固有局限性而作出回应的派生性制度。我国非营利组织也广泛存在着志愿失灵现象。准入制度缺陷是导致非营利组织志愿失灵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加强非营利组织准入制度建设作为解决志愿失灵问题的一条路径,提出了准入制度建设的两个层面:一是完善资格审查制度,二是完善资格培育制度。  相似文献   

2.
在寄托于政府和市场之后,作为“第三部门”的非营利组织是目前以及未来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政府和市场都有失灵的时候,那么“第三部门”也会有自己的运行弊端,唯一的办法是艰苦组织学习。目前国内还没有人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学习,国外也是刚刚开始。该文将给学术界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政府失灵、合约失灵、历史传统文化因素 ;非营利组织作为解决福利国家危机的妥协方式 ,也会发生志愿失灵、组织目标转移等问题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合作型、补充型、对抗型。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探讨了市场的失灵到底应该由谁来解决,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解决市场失灵方面,两者的边界在哪里。  相似文献   

5.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平台,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多元合作治理的重要一极。西方国家先后兴起的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与第三方治理理论等,从理论层面证实了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必要性。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现实呈现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模式。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法律、政策与经济的支持。这些历史与现实经验对当前中国社区多元合作共治的理想模式追求、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间的合作是我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是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提供者,政府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非营利失灵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论述了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这一功能的优越性及局限性。社会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和互补,将逐渐成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关于“契约失灵”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经济学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已成为分析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工具。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交替出现的,而在转轨时期的经济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几乎是一个伴生现象。除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外,转轨时期的经济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即“契约失灵”。“契约失灵”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有密切关系。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契约失灵的主要表现及危害契约是指各类当事人(包括政府)之间依照法律、法规签订的合同及有法律效力的所有协议、文…  相似文献   

8.
非营利组织也存在失灵问题,即志愿失灵。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志愿失灵表现为资金严重不足、营利性倾向严重、欠缺独立性、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效率低下。其制度原因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缺乏市场约束、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外部监督乏力、人事、就业、福利保障等配套制度还不完善这六个方面。因此,应当采取以下法律对策加以解决:以政府采购和税收优惠为主,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明确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属性,限制其营利倾向: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强化市场约束;以理事会为核心,规范内部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化的外部监督体系:尽快建立起科学统一的非营利组织专门的人事、就业、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9.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福利国家的普遍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各国以公共服务改革为核心的政府改革运动,并且使得以“购买公共服务”或“购买公共服务合同”即POSC(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简称POSC)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POSC既使非营利组织从中受益非浅,也使之遭到了强烈的冲击,导致了非营利组织的准政府化、责任失灵、危机、慈善典范转移等方面的变化。全面认识并辨证地评价上述变化及其后果的复杂性,对于我国的公共服务改革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与运作,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非营利组织生发范式,既有自上而下体制内生成路径,又有自下而上体制外生成路径。体制内生成路径表现为对政府明显的路径依赖,行政色彩浓厚,导致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人格和尊严;体制外生成路径则面临资金、人才短缺的困境,导致非营利组织处在“有心无力”的志愿失灵状态及缺乏力量和尊严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获得力量和尊严,非营利组织必须依靠政府的全力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推动政事、政社分离;另一方面又需要政府在制度供给、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关怀。这就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双赢博弈、非营利组织获得力量和尊严的法团主义之道,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论非营利组织资源配置的多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资源配置基本上没有摆脱政府单一配置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导致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上缺乏效率和回应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可能使非营利组织低能弱质,缺乏竞争力。应利用市场机制、政府的公权以及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内在动力,推动非营利组织资源配置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市场体制的完善,非政府组织悄然崛起。但非政府组织存在着结构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发展原则,构建起非政府组织自治式管理、政府组织行政式管理、市场组织经营式管理并存、合作互动、和谐共生的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政府职能转变与非营利组织发展辩证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然而,市场并非政府职能转变的唯一承载者,政府的某些社会职能应当且只能由非市场主体承担。本文试图就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分析,以期证明发展非营利组织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加入WTO与中国NPO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将进行重大变革,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都有利于NPO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却在静态特征和动态运行上都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因此要加强自身的发展,克服志愿失灵问题;加强它与政府、国际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非营利组织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的根本宗旨,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进行市场化经营。在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是解决非营利组织资金短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顺应非营利组织现实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是提升非营利组织产品供给水平的现实选择。但在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过程中,会面临违背组织宗旨、经营能力不足、政府监管困难等风险。对此,必须通过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优化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治理、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法制环境、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等措施予以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板块日益凸现出来,它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参与社区治理等都将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它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就必须改变政府的一贯态度,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伙伴关系,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社会公正是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共同作用的场域,也是这三大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在多中心主体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政府要在树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推进制度公正以及集聚社会资本等方面推进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性和社会性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客观属性。非营利组织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它所承担的政治职能、秉持的政治取向、积极参与政治的行为、影响公共决策等方面。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性从无到有并逐步增强,但社会性过于贫弱是制约其发展的根本原因。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化政治性中的有利一面和社会性,克服政治性中的不利一面。  相似文献   

19.
NPI的良性发展关系到NPO的总体成长,乃至将推动整个公民社会的成熟。而中国对NPI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发挥NPI对于草根NPO登记服务功能、完善NPI内部及外部监管机制、出台旨在促进NPI快速发展的支持性政策等四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20.
论非营利组织的责任及责任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责任治理是保持非营利组织公共责任最大化、促进其自身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责任,既有来源于法规、组织章程和社会大众的客观责任,也有表现为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激情和职业道德的主观责任。健全法律,强化主观责任,促进公开化运作和健全监督机制,是促使非营利组织完善责任治理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