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贤相晏子就提出了自己的"和而不同"观。《晏子春秋》有两处记载了晏子关于"和而不同"的阐述: 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成。今据也甘君也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相似文献   

2.
胡军 《新视野》2005,(3):65-67
战争频繁发生,恐怖袭击时断时续,但世界需要安宁,人们企盼和平.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哲学和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突出人对自然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助长了以对立、征服为手段来解决纷争的行为习惯.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多样性,追求和谐和平,认为和谐统一不仅是世界的原初状态,而且是事物生存依存的模式,也是事物进化发展的归宿.文章提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以道观之"的处世境界,能够成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可供选择的文化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4,(12)
<正>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结合"三严三实"的时代标准,新时期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做到以下八个方面。一要公。领导干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处理政务,要出于公心,不偏不倚。《吕氏春秋·贵公》中说:"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公是  相似文献   

4.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俗言俚语.要说人心这个东西,的确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就拿物质消费来说,70年代人们追求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80年代的三大件却成了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90年代初又流行电冰箱、组合音箱、录相机;直到现在人们又热衷于空调、电脑、手机;到下一步又会产生新的消费热点.这说明,人心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人心不足似可成为必然的心理定势.然而,正是人心之不足,才不断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廉政"新解     
大凡谈到廉政,人们无不想到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不正之风等官员为政之不廉洁行为.固然,廉洁政治是廉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还有另一个方面重要的含义,那就是还有"廉价行政"或者"廉价政府"之新义.  相似文献   

6.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本质的透视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客体属性反映的价值本质上蕴涵社会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何时才真正有"普世的价值"?唯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具有可能.同时,具有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也认同并积极践行"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6,(9)
正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专设章节,对"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等违反生活纪律行为作出了明确的处分规定。同时,新修订的《条例》将原《条例》"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一章中的"骗取荣誉行为"归入组织纪律,将"临危不救行为"归入群  相似文献   

9.
宋月红 《党的文献》2007,1(5):68-69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问题,潘焕昭在《党的文献》2007年第3期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考》(以下简称潘文)中,具体考察了该国名最早被使用的时间、发明权的归属,以及没有加入"民主"字样的原因,丰富了人们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和"执行之律"。《决定》在总论部分高度凝练的13个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张耀南 《新视野》2005,4(1):64-66
中国哲学在处理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有一个一贯的追求,就是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和"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和"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中国哲学明显地是以"和"为上,以"和"为贵,以"和"为高,以"和"为追求.此种"和"理想与"和式思维",对于纠正"全球化"的偏差,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这里提及的和谐"变形"、"走调",与人们时下直面的某些不和谐迥然不同,它是借和谐之名行自我"保护"之实,归根到底仍是一种不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危害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3.
《学习月刊》2003年第12期刊登的《代表的苦恼与选民的苦恼》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读后令人产生许多联想。在我所认识的人民代表中,存在着"三不"现象,值得重视。如不克服这些现象,人民代表这个美好的头衔与身份就会贬值。 现实中有些人大代表,往往对选民的困难与呼声"不敢说"。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浮夸的"政绩",追求片面的"GDP"而大兴土木,修"广场"、盖"大楼"、建"开发区";广场大而无甚作用,大楼高而闲置几层,开发区漂亮却鲜有投资商……难道这里的人大代表皆事先不闻、事后不见?  相似文献   

14.
曾文 《理论学刊》2005,(11):31-32
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安邦的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理想.究竟应以何种理念来指导执政才能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是摆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政治课题.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在执政理念上彻底实现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已成为我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正努力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特色的平民化党刊,是我们的追求;努力打造更贴心、更实用、更精彩的党刊新媒体,是我们的梦想。2015年7月27日,《党的生活》微信公号诞生,迈出了新媒体建设的第一步。在微信公号推出不到两个月,《党的生活》便以"黑马"姿态跻身全国政务微信排行榜,在党建类日榜、周榜排名中持续位居第5名至第12名;在全国主要政经类杂志微信公众号排行榜中,持续位居日榜、周榜第29名至第36名。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既在"大事"上看德,又在"小节"中察德.共产党人的"德",既具有普遍的文化属性、社会属性,更具有鲜明的组织属性、政治属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德"的基本属性,在以德修身、以德成才、以德立业中塑造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相似文献   

17.
偶然一个机会,看到了台湾的《财讯》杂志的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抢中国金子不如先抢中国才子》,不能不引起思想上的极大震动.这个题目本身就够鲜明、醒目,并发人深思的了:明明白白说的是"抢"呀!"抢"中国的"金子"和人才资源.并在这两者之间的孰轻孰重、孰先孰后,作出权衡、比较、选择,采取大规模的"抢滩"行动.  相似文献   

18.
姚崇,唐代"开元之治"的重要人物,在唐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屡次出任宰相。毛泽东对《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关于姚崇的记载都仔细阅读并有批注,尤其是在《新唐书》124卷"姚崇传"的天头留下了"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10个字的批注。作为一千多年前的宰相,姚崇究竟具有怎样的政治智慧与品格,能赢得毛泽东如此高的赞誉呢?  相似文献   

19.
"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受人重视,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之一的.早在春秋时,齐国大政治家管仲就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中庸》中的"知耻近乎勇"则把"耻"提到一个较难达到的境界.因为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顾炎武也曾说:"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相似文献   

20.
友情链接:CCTV--新闻会客厅 主持人:观众朋友好,欢迎您收看《决策者说》.中国官场有句老话,叫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句话成为很多人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