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腐败的微观机制:成本——收益决策树模型。“腐败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产生腐败的动机很多,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和道德因素等。从腐败动机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将腐败分为两类:行政腐败和政治腐败。行政腐败主要指的是公务员为了个人或其亲属谋取经济利益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而政治腐败指的是高层政府官员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为谋取个人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进行的个人或集体腐败行为。对公务员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入手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以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2.
就我国社会转型期腐败产生根源问题,许多学者从政治学、伦理学角度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获得了一些精辟的认识。但是,这些分析腐败产生根源的观点,仅提供了一种解释腐败原因的思路,并没有解释清楚行为主体是如何使潜在的腐败动机和机会变为现实的。这就涉及到对腐败产生根源的制度层面探讨,在此可以借助西方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研究工具。一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利己心的“经济人”。人们的行为,都包含着“成本、收益”的经济学计算,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权力是由掌权人来行使和运用的,是廉洁还是腐败关键在于掌…  相似文献   

3.
腐败引发的行政成本及其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政成本与腐败有密切关系,腐败引发的行政成本包括政治成本、机会成本、家庭和社会生态成本。腐败引发行政成本的机理包含:政府行政权力行使中缺乏有效制约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经济转型诱发行政“寻租”导致行政成本的非常化,政府内部利益化与利益分化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政府和公共机构制度化的腐败导致行政成本的非正常化。从遏制腐败入手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必须从政府组织的层面着手,规范各级政府官员的行政行为,从根本上界定公共管理职能,精兵简政,强化预算,依法行政,建立仿企业的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4.
对腐败成因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泽平 《唯实》2001,(1):42-46
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历史上对腐败成因的探索大致有三种类型,虽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都未能很好地揭示腐败行为是如何由可能变成现实的.本文试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公职人员选择腐败行为与公众选择反腐败行为都是一个成本-收益的分析、比较过程,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并就此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腐败能获取什么样的利益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是每位权力人在实施腐败行为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即腐败收益和腐败成本问题。腐败收益是指由于权力的不负责任的滥用而为权力人带来的非正当收益。它包括收受的贿赂、贪污所得的财产以及权力肆意运用带来的其它收益。腐败成本是不正当的权力运用使权力人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进行腐败活动时行为人为此付出的金钱、精力、时间和心理压力,以及腐败行为被揭露后所受的制裁、谴责等等。作为“经济人”,只有当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时,权力人才会实施腐败行为。用公式表示为R>C,其中R表示腐…  相似文献   

6.
何谓秘书?根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秘书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具有辅助性、从属性和服务性。由此可见,秘书是“职员”,而不是“官员”。腐败指的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现今社会,不是官员、不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秘书,却频繁发生违法腐败行为,并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7.
腐败行为可定义为 :滥用公共权力非法谋取私人利益。腐败作为一种行为 ,其主体是指掌握一定公共权力 ,并通过滥用公共权力非法谋取私人利益的公职人员。从行为学的角度讲 ,腐败行为产生和发展有其主客观条件 ,其现象十分繁杂。对腐败行为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可以为我们制定反腐倡廉战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建立一个高效廉洁 ,且能有效防止、抵御、打击和惩治腐败的政治体制 ,实行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腐败的委托——代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同顺  李秋兰 《唯实》2004,(12):70-73
将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置于政治学对话语境中,可以发现,现代代议民主制中存在类似的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存在的利益不一致、公共权力垄断、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全、监督乏力等弊病,导致了公共权力委托-代理的失灵,引发政府官员的腐败.走出委托-代理失灵的困境,要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限制行政管制范围,增加政务透明度,强化官员责任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时代政府一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有效需求。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在内需短期不振的情况下,公共投资成为短期内的必然选择。在本文基于地方政府官员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从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通过考察官僚、利益集团、居民的相互关系,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分析方法探求政府官员过度公共投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综合治理——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腐败,其实是一种国家公务人员(泛称“官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不仅是官员自身的,也包括官员相关人的)的特殊交易行为。从其危害性来看,腐败不仅是个政治问题(丑化党政形象)、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而且是个经济问题(扭曲资源配置)、文化问题(消解公共价值)。从其成因来看,腐败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司法的不独立、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和“暴发”心理、思想道德素质的相对滑坡、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等。因而对腐败的防治也应对症下药,而且要多管齐下。时下中国的腐败现象之所以积重难返且有愈演愈…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4,(18):20-21
腐败是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公共权力本来是用来保障公民权利特别是公民各项人权的,而腐败官员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不仅使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还会使公共权力受到侵犯。例如,警察腐败可能造成非法拘禁、刑讯逼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检察官腐败可能导致滥权枉法、任意拘捕,非法剥夺人身自由;法官腐败可能造成审判不公和冤假错案,侵犯公民得到公正审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腐败本意指生物有机体变质,"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上》,后来逐渐被应用到社会政治领域中,通常把它定义为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发现,虽然腐败主要是以政府官员为主体的,但政府官员腐败并不是腐败的全部,  相似文献   

13.
提起腐败(corruption),人们往往把它与权力、官员、政府、组织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腐败的研究多是从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的角度进行的。而其实,腐败行为与其他政治、法律行为一样,也与经济行为有着重要的联系。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在西方早巳存在,如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1975年发表了论文《腐败经济学》及三年后出版了著作《腐败:政治经济学研究》,而在中国,此类文章尚未多见。本文试图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腐败现象的本质特征、腐败现象的经济根源及遏制对策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由于权力的可交换性及其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决定了权力总是倾向腐败,从而形成一个公权与私利交换的市场可能。本文通过对腐败成本的分析,阐述了腐败产生的诱导性因素,并提出建立高薪养廉制度、建立监督体系、完善对腐败官员的惩罚性机制等加大打击腐败力度的经济学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公权”何以私用  权力腐败是有条件的,只能发生在具有支配社会公共权力的“公权”所有者身上。公款支出、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很多事要经过政府决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理、厂长及部门领导们也是一种“政府官员”,是管理和经营国有资产的人,都在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具有相应的权力。这些人中谁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谁就有可能私欲膨胀,搞权力腐败。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这种腐败带来的损害就越大。  权力腐败的主要表现是权力商品化。有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缺乏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把党和人…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效用最大化假定自经济学产生以来,一直是分析研究经济市场人们行为卓有成效的工具,而它发展所能对非经济领域问题进行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更显示出这一假定的强大生命活力.本文在对经济人效用最大化假定进行历史溯源的同时,阐述了经济学中这一最基本假定在政治市场--非市场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唯实》2003,3(1):41-43
官员腐败现象在当下中国的凸显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与社会转型这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其中 ,社会转型带来的官员腐败动机的增强、公共权力格局的变动及公共权力现实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使中国官员腐败行为得以大量滋长 ,国家权力现实运行缺陷是腐败在当代中国凸显的根本原因 ;社会转型还带来公众对腐败看法的变化 ,社会认知构成腐败凸显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8.
腐败由于被人们称之为腐蚀国家政治肌体的政治之癌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腐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表现,但人们谈到腐败问题时,比较明确的指向是其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行为。可以说,腐败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一、经济转轨过程中腐败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行政机关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可以说是随着国家行政权力机关的产生相伴而生的古老问题。但是,腐败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国家里表现的程度和形式则有不同。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腐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更多是一种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伴生行为。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使以往对腐败的监督和制约机…  相似文献   

19.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直接采取的行动或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国家合法权力的行动”,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起决定性作用,其目标是解决公共问题。由于政府及其官员长期片面强调GDP,公共政策并不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合理、长效,不能很好地聚合民众的不同利益,使政府的合法性产生危机。  相似文献   

20.
“经济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从事经济活动的现实人的本质抽象。理性、自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的主要特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中的个人与市场中活动的人一样,是“经济人”,天生地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这种理论把政府听个人理解为“经济人”是有缺陷的。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和行使的行政人员应该是“公共人”特性的集中体现,应该是自觉地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决不应该是“经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