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律是以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这些看似冰冷的条文后面,关注的却是整个人类,尊重人性、人权和人的自由的人文精神,是法治的内核,缺失人文精神的法治,势必是不健全的,缺失了人文教育的法治教育也是不健全的。公安法治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如果缺失,势必会背离法治建设精神启蒙的历史担当,进而影响国家与社会法治建设的进程,公安院校应转变法治教育观念,彰显法学的光辉人性,塑造法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法治职业伦理。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为了提升法治工作者队伍的水平,针对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有新思路和新要求。所以,法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培养出一批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法治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学成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与正规法学院本科教育相比,它具有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教育功能的延伸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及办学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法学成人教育的产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现代意义的大学为其发展提供组织机构,大学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其发展提供历史契机,终身教育观念的树立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的法学成人教育体现了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转型期的特殊性,它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法律人才,但在相当程度上,它破坏了法学教育的统一性,不符合法治对法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大背景下反思法学成人教育对法治建设的深层负面影响,可以为今后法学成人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法学基础教学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学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基础教学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模式具有思想性、针对性、沟通性和生动性等特点。法学基础教育模式的相关要素包括国家要素、社会要素和高校要素。法学基础教学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学模式是以教育模式的特点为基础,对不同教育教学要素的有机组合,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体验式教学模式"三种,各种教学模式要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法学观是在批判地继承以往法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涵,呈现着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了法律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认为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体现。马克思法学观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不断巩固党的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法治理论的革新。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法律人,履行着整个法治体系建设主体构建的重任。30年来,中国法学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如下问题:法学教育定位不清,职业教育属性未能彰显;精英教育属性的没落,法律职业素质欠缺;道德教育缺失,法律职业伦理建构缺位;专门性职业技能教育缺位;培养模式不符合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因而,从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全面实施六年制法学教育模式、改革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7.
法学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法律素质的教育,文化素质的教育,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普遍加强全民的法治意识以及对法律权威的认知成为各法律院校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我们的法学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强调加强法治型人格教育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法学教育应为社会塑造出具有现代法治理念和精神的公民,使其作为法治建设的主体,推动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走上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征程:在模式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指导,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巩固法治建设的红色基因,让法治建设形成党的领导、群众路线、以人为本、德法共治、本土特色“五位一体”的法治模式;在路径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坚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党的领导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结合、本国国情和他国先进经验结合,努力实现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的结合,体现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9.
从法治发展的阶段上看,中国的法治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价值启蒙阶段、制度设计阶段和实践关注阶段。从整体上看,对于现在的法治建设来说,价值启蒙阶段已经渐趋结束,制度设计阶段正在大规模地进行,而实践关注阶段则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法治发展的阶段转换,实践关注阶段现在正成为我们法治建设的重点阶段。  相似文献   

10.
法科生较之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具有自身专业优势和较高法律素养,应当比其他公民更加关注国家法治建设,更加积极参与其中.然而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文献调查、采访调查等方式进行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代法科生并没有因自身专业特性而更多地关注立法活动,而且很少参与国家或者地方立法活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立法活动本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法科生知识储备的不足等,其根源在于高校法学教育对法治思维观念培育的忽视、法学教育教学方式未能激发法科生参与法治建设和立法活动的热情,同时启示我们法学教育教学也应当积极融入国家"新文科建设",改革和完善法学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人民满意和符合社会需要的法治人才.  相似文献   

11.
沈家本是清末的著名法学家,修律大臣,清末礼法之争法理派的代表。在清末修律的争论中,沈家本系统地阐释了自己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法律思想。其核心即学习借鉴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学思想,以改造中国传统的以礼为纲的法律体系,主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民刑分立、司法独立、改良监狱、建立陪审员和律师制度、对少年犯实行惩治教育、大力实行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等,对中国法学的近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目前中国的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法治国 ,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依法治国 ,我们要正视中国目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依法治国之路。把“依法治国”作为一个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制系统工程来抓 ,要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应抓紧四个环节 ,一是依法行政 ,二是治“官”治“权” ,即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和监督。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为公安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安民警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物权法》,做到学法、懂法、用法,提高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商法的体例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法的体例与体系是目前我国商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学者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根据我国商法体例与体系的历史与现实,我国应建立一个与民法相协调,以商法通则或商业登记法为龙头,以商事单行法为主体,具有部门法地位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矫治是科学戒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原有的劳教戒毒模式重戒轻治,虽然基本上戒除了毒瘾,但心理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矫治,复吸率仍较高.《禁毒法》颁布后,强制隔离戒毒更加突显了教育矫治的功能.而教育矫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如何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包括:科学的戒毒观念的树立、教育制度的落实、教育方式的创新、教育内容的拓展、队伍素质的提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改善公安执法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安执法环境是公安机关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社会土壤,执法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的工作成效。我们在对一线民警的执法环境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公安执法环境的现实因素,并就如何改善公安执法环境和加强民警执法保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公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公正和不文明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执法指导思想不端正则是最根本的思想根源。因此,端正执法指导思想,坚持执法为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坚持执法为民,必须摒弃不良的执法思想;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必须贯彻严格、公正、文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是儒家与法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逐步融合的独特产物.这一制度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制度的特征,彰显出公平、公正、秩序等法律价值内涵.科举制度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衡量法治社会的指标不仅体现在法律作为工具的合理性上,更应该表现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状况以及人们对法律的信任与关爱程度。法学教育的出发点和依归最终要落实到对法律信仰的教育上来。作为执行与维护法律的未来公安民警,在接受法学教育的大学期间应当养成对法律坚定的信仰。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而影响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效益。因此,加强公安院校大学生法律信仰理念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 1995年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 ,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后 ,我国的法学教育更上一层楼。许多院校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设立法学公共课 ,把我国的法学教育工作推上新的高度。但如何做好该项工作 ,提高法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这是我们应深入研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