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理票据纠纷案件的几个法律问题应新龙票据纠纷的种类及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及票据法原理,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票据纠纷,应包括两大方面,即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争议和票据法上的非票据权利义务争议。一、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争议随着票据的签发和流通,在...  相似文献   

2.
票据纠纷是基于票据关系发生的争议以及基于票据法上的非票据关系发生的争议。对于票据纠纷的司法救济我国现行的制度是普通民事诉讼程序与公示催告程序相结合,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票据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票据市场的发展。票据自身的特性及我国票据市场的客观发展均要求票据诉讼特别程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几个问题探究沈茂国,杨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与此相适应,劳资双方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纠纷,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增多,由于社会的需要和这类案件自身的特点,使得...  相似文献   

4.
票据挂失止付制度是我国票据法所规定的票据丧失后的救济方法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商事活动的一种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及时通知票据的付款人挂失止付,但是,未记载付款人或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的票据除外。收到挂失止付通知的付款人应当暂停支付。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何谓“票据丧失”?我国票据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理论上一般认为:票据丧失是指持票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而丧失对票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公正、及时审理票据纠纷案件,保护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根据票据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现对人民法院审理票据纠纷案件的若干问题规定如下: 一、受理和管辖 第一条 因行使票据权利或者票据法上的非票据权利而引起的纠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二条 依照票据法第十条的规定,票据债务人(即出票人)以在票据未转让时的基础关系违法、  相似文献   

6.
票据纠纷诉讼主体的确认●张仁明票据纠纷的诉讼有其特殊性。在管辖方面,它属于专属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7条规定:“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案件的审理方面,若诉讼双方不是票据直接当事人关系(即原告状告的不是...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七条对票据诉讼的管辖作出了规定:“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称“意见”)第26条对该条作出了具体司法解  相似文献   

8.
我国《票据法》于1995年5月颁布,并于2004年8月进行了微小的修改。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票据制度不断地得以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票据法规范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票据法规范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票据法》对于票据流通性的限制,二是《票据法》的制度性规定显然多于技术性规定。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票据法制定之时,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促使票据机能多样化的基础条件尚未形成。而随着票据法实施十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法制环境的持续改善,客观上亟待《票据法》根据实践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修改。鉴于我国票据法修改的议题涉及面广,我刊编辑部特围绕票据法中的几个基本问题组织了一组笔谈,从票据签章、票据金额、票据无因性、票据利益返还请求权、票据付款人权利义务、空头支票的成因与防范等诸多角度对票据法的相关修改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诉讼时效制度建立诣在要求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应当及时通过公权力予以保护,避免权利义务关系一直处于未决状态,若未在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权利,将可能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其虽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实体上丧失胜诉权,无法实现请求人民法院通过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目的。本文以一具体案件为例剖析撤诉后诉讼时效是否中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越来越多,申请仲裁和不服仲裁裁决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争议案件也随之增加。因此,及时、正确、合法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涉及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略述已见。一、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范围劳动争议案件是指具有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因劳动权利义务引起纠纷后,对仲裁裁决不服,在法定期间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1995年卫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争议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两项专门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是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前置程序。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中明确规定,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我国法律在劳动争议诉讼程序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衔接上,对劳动争议诉讼程序缺乏必要的法律规定,这就导致人民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因此,本文对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程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司法实践积累一些经验,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叶永禄 《法学评论》2005,23(3):60-66
由于票据诉讼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多重性,决定了票据诉讼的复杂性。本文依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结合对票据法知识的理解,通过分析票据诉讼的种类及其特点,解读票据诉讼。  相似文献   

13.
邹德刚  王艳梅 《法学杂志》2012,33(4):137-142
票据效力认定问题是适用票据法解决票据纠纷、判断票据上权利义务的起点。基于票据商业货币的属性,流通性和信用性构成了票据的生命力。为了实现和保障流通性,产生了票据的诸多理念和规则。票据作为有价证券的基本属性是票据效力认定的基础;要式证券性是决定票据效力的因素;在对票据效力进行解释时,必须遵循有效性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目前涉外税收法律规定,解决涉外税收争议采取复议和诉讼两种方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都规定,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问题上发生争议时,必须先按规定纳税,然后再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如果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涉外税收争议由上级机关复议的方法是行政解决方法,诉讼是司法解决方法,行政复议是司法解决的前置程序. 近年来,尽管法律规定纳税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时各级人民法院已设立行政审判庭,受理经济行政案件,但涉外税收  相似文献   

15.
随着票据在经济活动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因票据纠纷而涉论也逐步增多。由于我国目前尚未颁布票据法,给律师代理这类纠纷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结合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纠纷案件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如何运用票据法原理搞好代理工作谈点己见。一、汇票付款人也应属于行使追索权的对象追索权是票据上的第二次票据权利,指持票人向票据付款人请求付款而被拒绝时,有权以全体票据债务人共同或分别为对象,请求偿付票款的权利。我国现行银行结算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允许背书转让的票据,因不获付款而遭退票时,持票人可以对出票人、背书人和其他债…  相似文献   

16.
审理对象是人民法院审判权运作的客体。明确了审理对象可使审判权的运作不偏离诉讼的轨道。审理对象的实质是从法院的角度对争议权利义务关系的判断。在民事再审案件中应按提起再审的途径在权利属性上的区别予以区分。依职权再审的民事案件审理对象是原判确定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申请再审的民事案件审理对象应是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叶永禄 《法学评论》2007,25(3):93-1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票据作为支付工具和结算手段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其信用功能、流通功能和融资功能也越来越得到了加强。伴随着票据在我国经济交往中越来越广泛地被采用,各种与票据相关的纠纷也在逐渐增多。这些票据纠纷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妥善合理的解决,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权利损害,而且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票据诉讼的特别程序,而普通诉讼程序的设置又没有充分考虑票据和票据纠纷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审理程序复杂,诉讼时间较长,不利于票据纠纷的及时、有效处理。故此,必须通过立法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对票据纠纷之特点的分析,借鉴国外对票据诉讼的立法经验,对我国设立票据诉讼特别程序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立我国票据诉讼特别程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票据纠纷诉讼的几个问题●叶永禄李琴近年来,票据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因票据纠纷而引起的诉讼不断增加。但是,对于如何确定票据纠纷案件的范围,如何确定票据的支付地以及如何确定票据纠纷的当事人及其法律地位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分...  相似文献   

19.
问:我是企业的专利管理工作人员,经常要处理一些专利纠纷,有些还需要向法院提起专利诉讼,请问我国法律对专利纠纷案件的管辖具体有哪些规定?答:起诉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专利诉讼的提起也不例外。关于专利纠纷案件的管辖,首先必须了解我国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人民法院可对规章以下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司法审查。在立足现行权力配置体系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参考借鉴国外的司法理论和实践经验,将立法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结合,对审查主体的设置、提起诉讼的方式、审查的内容和强度、裁判的种类及执行等具体制度设计和司法适用问题进行探讨,以构建符合我国现实需求的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