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治菊 《前沿》2009,(9):109-111
由于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民族教育阵地严重萎缩,农村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不断消亡,不良文化还有一定的市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创新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形式、载体、管理体制与传承保护机制,为构建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
徐魁峰 《前沿》2011,(2):125-128
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其体现在多民族文化系统目标统一、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适应良好、创新力强和样态丰富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民族文化系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目标偏颇、结构失衡、功能失调、适应低下、创新不足和样态欠丰等问题。为此,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整合民族文化的发展目标;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优化民族文化的系统结构;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完善民族文化的功能价值;坚持开放互动的发展观,提高民族文化的适应能力;坚持创新为魂的发展观,提升民族文化的整体实力;坚持特色发展的发展观,繁荣民族文化的样态系统,促进我国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在海南,当传统的黎苗文化日渐受到工业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而淡化的时候,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挖掘和开发,传承其精髓,繁荣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已成为我省中部山区各市县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4.
先进文化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民族奋进的号角、先进政党的旗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凸显了先进文化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使我们对先进文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先进文化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会发展的引导力量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和产物。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有人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成其为人。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  相似文献   

5.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程度和自信心、凝聚力,保护各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共识。在现代旅游经济发展中,传统文化资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加快旅游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古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统领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娜娜 《人民论坛》2012,(14):142-143
结合新时期尤其是十七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深入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以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保证文化体制改革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受人口流动、社会变迁和现代文化产品同质化的影响,以人际传播和社区传播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传播面临新挑战,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机遇。因此,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多元性、互动性、超时空性特征,创新传播路径与策略,激发民族传统文化活力,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特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今世界,文化力和经济力、政治力及军事力一起,构成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5月换届以来,第三届理事会在省民委、省民政厅、省社科联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云南民族艺术研究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民族工作的部署和省民委的中心工作,开展民族艺术研究,组织文化“三下乡”活动,做了一些有创意、有影响的工作,为全省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思想工作》2009,(6):9-10
第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为推进全区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当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意义不同以往,它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民族精神和人的素质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能否振兴,一个地区能否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民族精神和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业的发展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文化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民族文化的失真是民族旅游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价值观的蜕变、文化传承的断层、民族文化环境"原生土壤"遭到破坏和开发的模式化等方面。应该根据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民俗博物馆、民族文化村、生态博物馆和"前台、帷幕、后台"功能分区模式,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综合大量史料的基础上 ,认为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乡规民约和习惯法是少数民族生态伦理观形成的主要来源。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对生态环境的深层关爱 ,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建设美丽中国醉美贵州为题,从站在全球和全国民族生态文化与旅游发展视野建设醉美贵州,特色民族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特点,特色民族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取得的成绩,从特色民族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醉美贵州的路经选择4个方面,探索特色民族生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途经。  相似文献   

14.
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异 ,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无形损坏 ,而且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加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处理好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是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5.
谌蓉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34-138
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又给民族高等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民族高等教育为促进西部开发战略,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元化发展模式,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本性,其涵盖的意义非常广泛,不断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应是其应有之意。加强民族文化必须要由经济主导转向环境主导,由政治推动转向生态共享推动,树立基于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作者对近年来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分析了云南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文章认为 ,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的宝贵资源 ,是云南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能够在西部乃至全国后来居上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繁荣的时期 ,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政策选择与社会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云钢 《思想战线》2001,27(2):59-61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产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政府在推进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从云南少数民族体育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造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条件.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贵州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面对民族文化资源日渐流失的严重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利措施,处理好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关系,在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好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李锦 《思想战线》2004,30(2):98-102
聚落生态系统中包含的人地关系,是形成和影响民族文化生态的主要因素,随着人类对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会产生一些与传统不同的人地关系,从而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变迁,引发人们对民族文化流失的担忧.泸沽湖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近20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聚落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分化,旅游聚落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力增强、边界扩大,引起民族文化的变化,而泸沽湖周边最具特色的母系文化,在这一变迁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适应性,为我们正确认识聚落生态系统变迁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益的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