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与辱     
陈碧蓝 《民主》2009,(3):54-54
为人类作出贡献是人最光荣的。袁隆平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他1991年获得了我国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他被国际水稻所称为“杂交水稻之父”,1985年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相似文献   

2.
道荣 《党政论坛》2009,(8):50-50
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相似文献   

3.
一周网谈     
《瞭望》2007,(22)
本周,网民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深深震撼,如潮的留言令人感动;全国牙防组10年敛财二千多万,遭遇网民一片唾骂声;山西省长重申坚持重奖环保功臣政策,再次引发网民争议。网民盛赞袁隆平本周,各主要新闻媒体对“超级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集中报道,在网民中引起巨大反响。网民在崇敬、盛赞、感谢袁隆平的同时,还特别集中地表达了以下三方面意见:  相似文献   

4.
盛翔 《民主》2009,(5):55-55
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建议政府改变补贴方式,高价收购农民粮食,再平价卖出。“补贴方式改变了,政府高价收粮,农民就会尽量高产,越高产他收入越高”,而又不会影响市场粮价。他建议政府用110元/百斤收购,比现在的保护价高20元,袁隆平院士认为“这个钱,国家是拿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之父”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愈七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毕生致力于用科技手段提高水稻单产并因此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最近他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获得亩产800公斤的重大突破。然而,说到粮食生产,尽管袁老眉宇间豪情依旧,但言谈中仍掩不住对粮食耕种面积减少、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技推广网薄弱等现状的丝丝忧虑。  相似文献   

6.
<正>常识而言,种水稻需要良田,良田需要淡水浇灌,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科技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许多常识,在袁隆平以及陈日胜等育种专家的努力下,海水也能种稻。他们正在研发能在盐碱地种植、能用海水浇灌的新型水稻——海水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大米是我国的主食之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上世纪中国杂交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过发明杂交水稻提高了我国水稻产量和抗旱抗病虫害能力,一举解决了我国日益严峻的粮食  相似文献   

7.
2001年 2月 19日,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颁发。获得这一殊荣的是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银发满头、精神矍铄的吴文俊先生向记者描述了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我能获奖有些出乎意料,当然感到非常荣幸。去年我从报纸上得知这一奖项的设立,当时我认为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没有想到数学家能得这一奖项,我能获奖不但是对我的非常大的鼓励,而且涉及我国对数学地位的评价问题。”   袁隆平院士是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得知获奖消息时的心情:“得奖既是鼓舞,更是鞭策。这个奖是奖给农业战线…  相似文献   

8.
他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对30年来我国小麦增产功不可没2月27日上午的人民大会堂,7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研究员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证书。  相似文献   

9.
《求知》2007,(9):47-47
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袁隆平院士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有一些切身体会。他说,要发展农业科技,舍不得花钱是不行的。要想多收获,就得多施肥。现在各方面都是水涨船高,农业科研也要加大投入。要改善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待遇,使它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10.
《瞭望》1999,(39)
经典生命科学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先育成籼型杂交水稻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旭日干留学日本期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3月10日旭日干和他的助手成功获得“试管绵羊”基因工程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82年中国科学家首例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鱼体1988年中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中国进入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后,在基因测序技术、发现新基因、建立中国人特有的基因库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1992年研制成功治疗甲肝、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1996年中国科…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08,(12):56-56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湖南人心气特别傲,胆气特别豪,才气特别高。天性喜欢出头冒尖:执政有毛泽东和胡耀邦,治国有刘少奇,打仗有彭德怀,抓经济有朱镕基,绘画有齐白石,编剧有田汉,写小说有沈从文,作曲有谭盾,研究杂交水稻有袁隆平……这些现、当代杰出人物的事迹可谓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倘若我们飞跑的好奇心不肯就此止步,还要探头往历史的纵深处再仔细瞧一瞧,  相似文献   

12.
一周网谈     
《瞭望》2006,(39)
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将联手共破医改困局的消息一出,网民跟帖便像雪片似飞来;吴官正同志《拓宽从源头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一文,再次引发网民对腐败的愤恨以及对中央反腐重拳的期待;媒体一篇以《最后一个人民公社的求富实践》为题的报道,也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同时,袁隆平院士称因杂交水稻育种的突破,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已基本破解,使网民极受鼓舞,留言十分踊跃。  相似文献   

13.
武鹰 《党政论坛》2010,(22):51-51
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身价为一千多亿。在一些朋友眼里,似乎袁隆平很有钱,其实他是一位拿国家俸禄的科学家,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对此,他总是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  相似文献   

14.
在陕南汉中地区采访时,常听到农业战线上的同志称赞这个地区的农科所所长赵志杰。他是一名教授级研究员,知名度甚高的水稻专家。但人们谈到他,却更多褒奖他的品格和作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史上,王正廷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他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副议长、北洋政府代理内阁总理等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长期担任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王正廷虽在政界担任要职,但他热心体育事业,并致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开展.1922年,王正廷被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成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因其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贡献,王正廷被誉为"中国奥运之父".  相似文献   

16.
于滨 《瞭望》2008,(12)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家粮库有无虚实?建议国家予以查实"。此言一出,即引起多方关注。当一位为中国乃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从国家可能潜伏的危机出发去思考和发问时,我们更应该在丰产的现实中去识别并读懂忧患二字。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粮食安全问题赫然在列,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地位,于此可见一斑。在3月18日的与中外记  相似文献   

17.
王元 《各界》2011,(12):34-37
詹天佑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人们称他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詹天佑更是。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的科学事业,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成小晟 《各界》2014,(8):89-90
1953年夏,23岁的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在组织的分配下,他来到偏远荒凉的湖南省黔阳县安江农校教书。正值青春恋爱的年纪,袁隆平却把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工作上,这样一过就是三四年,当同龄的老师都相继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做了爸爸妈妈,呵他仍然过着“孤家寡人”的生活。混迹在学生中间,留着运动头,穿着粗布衣的他让人很难想象他足一位中专教师,并且,生性随意的他经常不换衣服,一件衬衣穿脏了,他就把衣领翻过来又穿,有时在课堂上讲到兴起,他甚至直接用衣袖擦黑板。就这样,他依旧过得十分充实。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的消息,在网上掀起了"沉痛送别,致敬民族脊梁"的浪潮。被称作"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用毕生精力缔造了惊天事业,却过着"沉默的人生"——他隐姓埋名28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其间连妻子都不知道其从事的秘密工作,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被解禁。这位让中国国防实力大幅提升的"土专家一号",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