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健佳 《学理论》2012,(6):78-80
日本社会于近代自上而下发生了质变,朝资本主义方向全面西化,其公民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从分析日本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展开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来深入了解日本的公民教育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武器伤害 中国公民案不久前在日本 东京地方法院宣判,作为原告的5名中国受害者全面败诉。近日,信念坚定的中国受害者们通过日本代理律师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  相似文献   

3.
《瞭望》月刊曾在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上发表《“百万富妪”赵碧琰——一件轰动日本的中国公民财权案》一文,详细报道了伪满洲国立法院院长赵欣伯及其妻子赵碧琰在日本的财产受到诈骗者觊觎的情况,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三年,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这件涉及中国公民正当权益的事情。现在,日本东京家庭裁判所将继续审理此案,赵碧琰的儿子赵宗阳为此已赴东京。此间人们正密切注视着案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伍戈 《行政论坛》2011,18(1):97
20世纪后期,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变化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研究,那就是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因时代的呼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意识越来越觉醒,公民权利诉求可以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发出,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公民对社会组织自助、自救、自律的要求十分强烈,党的政策为这种研究提供着稳固的支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和中国的一组关于中学生在婚姻、家庭、职业、法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责任、社会公平、公民权益、公民义务价值观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数量增加和对抗加剧等特点和态势。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公民社会建设滞后与公民社会组织匮乏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治群体性事件必须积极推进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公民意识并提升公民有序参与、理性参与政治的素质,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组织,拓宽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吴国富 《学理论》2009,(17):3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拥有平等的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然而在中国第一部选举法出台时候,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却使得城乡居民应该拥有的一人一票和一票一值的选举无法真正实现。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拥有了实现国家根本大法所赋予公民的根本权利的条件,同时中国的国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也有了相应的实现城乡公民选举权利完全平等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若可 《侨园》2011,(7):45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据了解,日本于今年7月1日起,对中国公民赴日个人游实施签证新政策。届时,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申办三年有效、多次往返、每次最多停留90天的观光旅游签证,但第一次入境日本  相似文献   

9.
无论从何种角度考察,公民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格,权利与义务的内在规定是其本质的要义所在,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外化为公民身份.当代中国农民的公民身份在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出单向度的特点,税费改革后这个特点发生了逆转,但也使农民的公民身份陷入了困惑.当前,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融入许多新的时代因素,新农险以其"法理性契约关系"的模式给重塑农民的公民身份以启迪,让我们反思过去,审视当下,积极创造条件以塑造新时代理性的农民公民.  相似文献   

10.
《百万富妪赵碧琰——一件轰动日本的中国公民财权案》一文在《瞭望》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后,不少读者询问此案的进展,关心赵碧琰老太太的近况。记者特于最近分别访问了赵碧琰和她的律师。 赵碧琰的法律顾问,北京市律师协会秘书长傅志人及工作人员李林林,于今年三月十七日专程去日本东京,拜会了东京家庭裁判所及日本司法界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则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不断扩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情况下,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分析原因并思考对策,有利于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东河 《学理论》2011,(27):50-52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迁,形成了新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大量社会组织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中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且对中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方面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公民社会理论的深入考察应当是一件极具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权力结构和运作的法制化以及公民素质的提高、公民文化的培育等发生了有利于促进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变化。反观政治现代化因素的增长,我们发现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渐进式改革策略有利于保持政治的稳定,这为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与公民关系的一系列反思。  相似文献   

14.
纪平  李鹰 《瞭望》1993,(15)
今年2月,一位日本公民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研究中心通过手术获得了理想的社会性别,这是中国整形外科成功驾驭变性手术技术以来,接受的第一例来自境外的患者。近年来,中国整形外科正以成熟的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医坛。在先天畸形修复、器官再造、烧伤晚期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变化的原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其它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经济全球化冲击等方面,以上诸因素使得政治认同的客体逐渐变得不太适应,同时也使得政治认同主体本身发生了变化,这些原因及变化使得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呈现出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谈及"民"的概念时,有一系列与之相配的名词,如臣民、庶民、草民、顺民、刁民、暴民等,惟独缺乏"公民"概念的存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出现源自于戊戌变法时期,它是近代以来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文化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此语一出,中国"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改观。如何从政治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就我国公民文化的国别特征、公民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培育公民文化的实践路径等问题予以深入细致的学理剖析,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郭琰 《理论视野》2009,(5):47-49
公民政治参与是检验当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变化、内在原因及所存在的问题来观察当代中国政治。中国政治的逻辑已经发生巨大变革,但要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特征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党和国家所要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建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仍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这种差距使得中国公民社会建构任重道远。本论文正是基于为了更好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缘起入手,论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理想与现实之差距,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以期给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公民赵碧琰在日财产的产权案,本刊于一九八一年和今年曾连续作过报道。现在,此案在日本终于得出了公正判决,赵碧琰在日财产得到了确认。这一判决,使那些长期觊觎这笔财产的骗子的迷梦在铁的事实面前破灭了。有关赵碧琰产权案的前因后果和在日本审理的前后经过,本刊在发表了这篇文章后,还将于近期作详细报道。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地震中国如何?《中国减灾报》记者刘毅本刊记者方进玉日本兵库县大地震,举世震惊。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又是中国一衣带水之近邻,日本地震会不会对中国有所影响?中国应从日本此次地震中汲取何种教训了中国地震预测水平如何?面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