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全球政治发展的趋势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趋势是民主形式的多元化。韩国和新加坡都处于儒家文化圈,都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经济腾飞,又具备了现代政治因素,但在民主化进程中却采取了不同路径,体现了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具有民主共性又有鲜明特性的新型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从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建立国家政权和推进民主改革的和平年代,再到促进改革成果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上逐渐总结发展出自己的实践哲学,走出了一条从解放政治到民主政治,再到民生政治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把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并在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中,逐步实现决策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在这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中,爱国统一战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能发挥重大作用。一、爱国统一战线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要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协商的政治环境。因为只有在高度政治民主空气中,才能言无禁忌,慷慨陈情,独立思考,提出真知灼见。从决策  相似文献   

4.
卢向国 《学习论坛》2006,22(6):43-45
近代西方民主内部产生出两种民主形式一为资产阶级民主,二为无产阶级民主.前者称做"西方式民主",以政党竞争和"三权分立"为特色;后者由于在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内实行因而称为"东方式民主",以共产党一党领导和"议行合一"为特色."西方式民主"在当代中国不可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不应学,二是学不起,三是不敢学.  相似文献   

5.
政治民主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价值取向,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我国政治民主化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民主选举、代议制、民主参与等方面,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国情”原因,也有“区情”原因。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区情”来稳健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民主,民主是现代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民主化道路过程中,各个国家建构了不同的民主模式,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民主化会带有自身特点。其中,纵向民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析中国民主发展的新视角,它以社会和谐与秩序为价值理念,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文章通过对纵向民主理论的阐释,试图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与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党的十三大对《中国共产党章程》的部分条文作了修改,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这是党内生活的一件大事,对今后党的建设,对我国政治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党内民主将得到进一步发扬。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核心,党内生活民主化是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基础。党内民主的涵义,是无产阶级政党按照民主的基本原则形成的一种党的组织形  相似文献   

8.
从16世纪起,全球化经历了三次浪潮.全球化的三次浪潮也就是全球民主化的三次浪潮.我国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全球化、民主化的新浪潮,这是我国学者应该重点研究的一个重大政治理论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民主建设>一书能够着眼民主化浪潮汹涌澎湃的全球背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我国民主建设作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考察,既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点明不足、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前席卷中国大地的五四运动,打出了民主、科学的鲜明旗帜,拉开了现代我国民主化的序幕。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实现高度的政治民主是个大目标,其进程必须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民主应该是适度的。  相似文献   

10.
尹学朋  龙志芳 《求实》2012,(2):12-15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二者的关系,不单纯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事关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战略选择问题。要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需要丰富和完善各种民主形式,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衔接机制发展,从而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理解当代民主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锋 《探索》2003,(3):41-43
当代民主的含义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特别是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那么,什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目标是什么?所以,界定民主的含义就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层面来理解当代民主的含义是一种可以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探索与实践是在国内外历史环境与当今政治生态双重交错中逐步展开。传统中国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只有"君主"而没有"民主",中华帝国与西方封建制的社会结构、权力结构等有很大的区隔。近代以降,在"冲击-反应"的模式下传统中国被迫拉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激进主义倾向的"五四运动"成为当今中国民主进程的滥觞,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运作机制"动员式政治"一直沿袭到1980年代末,中国民主遭受挫折、困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民主意识增强,中国政治生活逐渐向"日常政治"转型,通过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等民主途径的探索和创新实践,逐步推动和实现人民民主和国家民主。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继续健全和完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基层民主建设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在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建设,便利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方面,有了很大变化。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民主化基本在制度上有了保证。按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是中国当下政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理念是影响中国当前政治民主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梳理中共民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钥匙"。中共民主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其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为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主要从网络民主有利于政治民主化、政治科学化和政治清廉化三个角度展开探讨网络民主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争取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口号,也是中共一直坚持的原则。对于在全国范围内要实现什么样式的民主政治,中共的追求经历了抗战初期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到中期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再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选择美国式民主政治,最后确定了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样式。这一过程,既联系着中共的理论创建,也联系着中共对国际形势发展前途的判断,同时还联系着中共对苏美民主的认识发展。选择过程中的变化,表现了中共对自身人民代表地位的强大自信。  相似文献   

17.
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形式,村庄内生和行政外赋是村民自治制度生成的双重逻辑架构。同时,村民自治也是一种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其制度运行历经了权利保障到民主启蒙的价值嬗变过程。在运作模式上,村民的民主权利要在公共事务的组织参与中得以变现,目的就是城乡人口流动和融合的背景下进行社区和村庄治理。因此,村民自治的程序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民主能力和民主素养。作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本形式的村民自治,已经催生和引发了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政治效应,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民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体现的是一种自主、平等、公正的制度诉求和道德理念。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汹涌和政治多极化的日益发展,不仅提出了将民主化的国际关系提上国际政治议事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也使其具有了进一步的现实可能性。但是国际权力政治运行中的霸权行径和专横作风的存在,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设置了许多羁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9.
论公民结社自由的民主政治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社自由是公民享有的基本人权,结社自由是民主政治秩序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发达的公民结社自由能够为代议制的政党政治提供结构性支撑,促进政治决策民主化制度的建立,培育民众的民主习惯与技巧,进而提高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党内民主:中国政治民主化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称 《理论研究》2009,(1):27-29
在我国既定的国情下,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又要推进政治民主化,“扩大基层民主”、“建构市民社会”、“完善宪政民主”都不足以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突破口。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为先导,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走自上而下为主,内外兼顾、上下结合的体制内民主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