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取得的有益的精神成果。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缘起于"本土"与"舶来"因素在"实践"中的融合;完善于"高能"与"低碳"目标在"发展"中的兼得;在"全面"与"重点"中关注"民生",在聚焦"微观"现实中展现理论的未来走向。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完善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彰显,也将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中共党史学位点"是培养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方面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点,而中国共产党历史学科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国务院的学科目录中明确的标示出"中共党史"包括"党的学说和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1991年6月,青岛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书是大家合写的,我只写了导论和结语。在导论中,写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源流。对此,从三个方面做了说明,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根源";"中国共产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的历史继承性"。文中说:"中国共产党思想是中共中央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包括已经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思想、"左"的和右的错误指导思想。据此,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就是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在"社会主义"和"世界革命"潮流中兴起,根植于中国革命勃兴的历史背景下。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使之成为"革命"话语中颇具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代表,成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形态科学性和思想先进性的标识符号,传递着中国共产党政治正当性和思想引领性的意蕴。中国共产党早期,通过重点批判自由主义思潮和国家主义派"盲目排外"思潮,实现在思想舆论层面的话语引导,有效地发挥了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动员。当然,现实政治复杂性带来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矛盾冲突问题,成为当时无法回避的矛盾焦点,隐含着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范式的某种局限性。考察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话语在思想界的建构,对当代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精神品格和精神气质。凝练"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希望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及其凝练的研究,能够引起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能够有更多的人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红会特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中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特别支部"的简称.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提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并决心要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军队中起"台柱子"的作用。全国性抗战爆发后,在艰苦的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作战,起了敌后抗战的核心与先锋的作用。到1941年,随着共产党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共产党明确地感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阶级力量的变化,毛泽东用"中流砥柱"概括了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时,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作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国革命受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摆脱了"左"的错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田宏 《党史博采》2007,(10):4-5
本文论述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国革命受到了挫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摆脱了"左"的错误,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邀请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列席会议,这在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中还是第一次,因而备受全国上下关注.它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诚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已经不可移易地转变成了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同时也表明了国内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拥戴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词典里,似乎没有一个词能比"人民"更高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天平上,似乎也没有一个词能比"人民"更有分量。人民幸福,念兹在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一初心使命犹如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前进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温暖了民生民心。  相似文献   

12.
"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经常使用的概念。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文献可见,当时的"群众"是劳动阶级、被压迫阶级的泛称。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的阶级属性,将群众划分为"左派群众"和"右派群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对革命的态度,将群众划分为"革命群众"和"落后群众",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革命中去。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动员全民族抗战形势需要,将"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广泛应用于抗战宣传中。自此,"人民群众"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7月成立的时候,只有50多名党员。这些共产党员都是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在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凡接受我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忠于党,不分性别、国籍,经过一名党员介绍,均可成为我们的同志。"这就是说,自党的一大召开后,凡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得有"入党介绍人"。在1923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中,规  相似文献   

14.
李爱丽 《党史博采》2006,3(7):16-17
"三个代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质的历史性结论,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不断实践和推进"三个代表"的历史,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历史.本文从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从历史任务、思想方向和政治立场三个方面探索了党的先进性在历史上是如何体现"三个代表"的.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精辟概括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7,(1)
习近平在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三个表现——"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还指出了这种制度先进性的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三个方面紧密相连,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具备了三方面的先进性,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2016年"七一"重要讲话是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17.
正"血肉联系"一词是对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密切关系的高度概括和形象写照,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血肉联系"最初并不用于比喻党群关系,而是军民关系。有人认为,最早作这样比喻的是李先念。依据是:李先念于1941年12月在《扩大和巩固地方武装》中指出:"把抗日的武装力量和地方居民象血肉一样联系起来,实行真正的全民武装"。其实在此之前,"血肉联系"就已经被运用于比  相似文献   

18.
陈家广 《求实》2003,(6):11-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1936年,到访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毛泽东:"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1947年,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相似文献   

20.
"不忘初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表述,它源起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许多传统经典中。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基于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学习经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的先进性,党传承了"不忘初心"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国共产党更是明确地弘扬"不忘初心"精神,并用实际行动不断追寻"初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