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探索》2017,(1)
有机马克思主义自称吸收了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虽然两者在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强调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为生态危机寻找出路以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等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但是,两者在理论建构的资源借鉴、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分析、解决生态危机的道路选择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比较分析有机马克思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两种理论的异同,既可以看出前者在本质上并没有超越后者,又可以更加坚定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自由、人权、民主和正义的实现必须以共同福祉为目标,在共同体视域下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有机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自由主义倡导的以财产自由决定一切其他自由的观点,真正的自由只能实现于个人与共同体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平衡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推陈出新的理论,但是它所提倡的共同福祉等价值理念缺少程序和制度,容易变成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3.
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欧洲政治哲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思想嬗变。总起来说,欧洲古代政治学追求符合"至善"理念的道德共同体;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推动下,欧洲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人的自由权利为核心内容,追求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利的政治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以"人类解放"为基本价值取向,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立足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与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李明 《唯实》2012,(2):29-32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启蒙理性"、"控制自然"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异化消费是导致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启蒙理性虽然以其知识性系统破除了宗教神话,但却又走向它的反面;"控制自然"的哲学世界观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保护的只是资产阶级自身的经济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化消费则强化了业已存在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5.
有机马克思主义又称"过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应对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世界观,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阐释和新发展。在生态价值观上,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倡有机整体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提倡自然内在价值论,反对自然工具价值论;提倡共同体价值观,反对个体主义价值观;提倡惜物主义,反对消费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对我国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从实践上看,有助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形态学诠释与建构是从哲学上塑造当代中国"思想自我"的理性自觉.实践理论形态和学术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种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的建构应着眼于"中国化"的方向、理论体系建构和哲学把握时代的"问题意识".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和人的生存发展境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形态建构的富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主题,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构建了一套有别于其他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理论形态.在学理谱系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的批判和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危机理论,以及生态学、系统论等学术成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点和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当下呈现出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流派和思潮,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基础,批判资本主义,实现了怀特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阐释和新发展。作为新的形成中的流派和思潮,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生命力是不容低估的,对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价值。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这是继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以来的又一次改革,表明了中共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和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美丽中国梦。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和不容忽视的高度,成为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关键词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今,人类面临生态危机已成为共识,而全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仍在继续。追问其原因,许多人认为,形成生态危机的罪恶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本文则认为形成生态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人类中心主义”。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探析生态危机性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文本叙述当中渗透着共生的认识逻辑。马克思从共生逻辑来理解事物,理解人的本质,并用共生方法分析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认识人与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他者的共生离不开审美,审美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人这个阶段所出现的人的主体结构,其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人在审美基础上实现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的统一。人与他者的共生通过实践这个具体的途径来实现,马克思用共生的方法来分析实践,实践是人和世界相互生成的过程,作为生产劳动的实践既蕴含着人的自我同一和与他者统一的应然价值,也存在着多样化互动共生实践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事实。马克思用共生的逻辑抽象出"类"的概念,"类"本位具体化的社会类型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挖掘马克思主义共生理论对反思现代性、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前学术界广泛研究的学术热点,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语境、哲学实质和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将成为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全球生态与发展问题上的相关理论,其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嵌入,同时具有对中国绿色发展语境的适应。需要对比中国绿色发展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要来剖析和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推动中国实现绿色发展中的优势与缺陷,探索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如何对其实现中国超越,以期建构绿色发展在共同福祉、整体视野、关注平等、共同体建设与有机思维方面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刘春辉 《世纪桥》2007,(6):35-37
马克思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才能按照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合理地加以调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是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紧贴社会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中期主要代表,威廉·莱斯以剖析人与自然之间控制与服从的辩证关系为逻辑起点,以批判虚假需求理论和异化消费现象为逻辑中介,以变革现存社会框架、创设多元满足方式的社会替代环境为逻辑归宿,揭示生态危机的意识形态根源和人性根源,并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莱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当代建构的探索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深刻变化了的国内外实际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越来越成为哲学界的共同追求。这不仅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诉求,同时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民族化追求。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切文明的核心内容。文章从哲学创新的前提条件出发,认为实现哲学创新必须处理好"五对"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与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与"多"的关系;理论思维发展的固有逻辑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哲学研究的专业化与哲学内涵大众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薪火相传的批判精神具有理论批判、实践批判和自我批判的理论品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重拾马克思的"批判的武器",践行"武器的批判",去对我们时代的困境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地走进人民,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卓有成效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第一,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目前马克思主义在世界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新的考验,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20.
潘于旭  朱敏忠 《新视野》2006,1(1):47-49
文章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转向”,认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所在,有利于回到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科学的认识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