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海音 《理论探讨》2007,23(1):53-56
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则认为,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第二,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第四,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一种单纯的理论批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6,(5)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缘起的考察以及马克思对虚假意识形态批判的阐释,得出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伟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为破解人类生存困境提出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刘英杰  徐向凤 《学理论》2013,(13):74-75,85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所持的基本立场,从否定的意义上批判意识形态,但是,与马克思在政治层面的批判不同,法兰克福学派是从文化层面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从而实现了由政治批判向社会文化批判的视域转换,这一转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杨 《理论探讨》2012,(2):57-60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意识形态理论居于重要地位.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应从理解、批判与超越的三维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在理论上,可以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在实践上,可以回应形形色色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异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双重维度,而齐泽克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解读偏执于"商品拜物教";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观念都是意识形态,而齐泽克却认为意识形态的幽灵无所不在;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维度,而齐泽克则强调意识形态彻底批判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阳海音 《学理论》2009,(7):20-21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主要存在四个向度,即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政治法律思想批判以及文化批判。这四个向度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其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核心,哲学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于萍 《理论视野》2017,(11):25-28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在分析消费社会、提出需要体系与消费力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提出了批判。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构建了一个基本需要的神话,马克思自然化的需要观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人类学依据,但并未走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误读,既表明了他对马克思需要理论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当代理论回应,又表明了其与马克思的根本分歧。马克思理解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不仅批判并超越了作为古典经济学基础的意识形态人本学,也为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需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莉 《理论导刊》2023,(5):104-109
马克思民主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坚定人民主权为价值立场,以聚焦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科学揭示了民主的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具有覆盖广泛、内容真实、形式多样等特征的民主新样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民主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为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武器,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1.
历史之谜的求解进路及其科学结果,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批判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张力同构。马克思将“历史之谜”提炼为人同自然、同社会之间的矛盾,以意识形态义理阐发和现实导向之间的深层关系为立足点,以人的劳动本质为切入点,探寻到异化现实“必然构成”的破解之道。以“历史之谜的解答”为研究视域,厘清意识形态批判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之间的逻辑互动,对于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挖掘马克思主义现实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对于理解唯物史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批判贯穿了马克思早期哲学的发展及其转向,在《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重大转向,马克思在批判以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思想后,将宗教问题的根源指向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逐渐将宗教、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指向了物质生产,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宗教问题归纳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范畴中。简言之,马克思宗教批判伴随着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重新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能够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动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学界共识于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革命完成了意识形态术语革命,多数学者也都相信存在一个马克思终身抱持的意识形态观,却争论于这个观念有何本质规定。这既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关于意识形态的明确定义,更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和批判工具,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主要轮廓和基本内涵还是比较清楚的:贯穿着从副本到原本、从抽象到具体的批判逻辑,在否定性上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在肯定性上是“意识形态的规律”,在整体性上是“观念的上层建筑”,在具体性上是“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8,(11)
正《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构建"新唯物主义"理论时期所撰写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着力批判了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系统地论证和阐发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中所撰写的唯一一部专门详尽和系统阐述其哲学基本原理的著作,汇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刘小华 《理论探讨》2020,(6):106-11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展现了鲜明的批判特质,它所宣示的立足于现实,对"现在的世界"及"自我"进行"无情的批判"的本质要义,体现了马克思批判观的彻底性和科学性。通过解构来实现建构是马克思批判观的重要使命,从多维辩证的角度进行阐释,在理论彻底中掌握群众并变成物质力量是其实现进路。以资本逻辑的瓦解为基础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不但可以更好地挖掘马克思批判观所蕴含的价值旨归,克服日益蔓延的、滋生悲观怀疑论的泛道德化等错误批判观,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的解放"的理论价值,助推"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是一切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以整体利益掩盖特殊利益的"虚假意识",同时也指出,意识形态是建构社会基本结构的"观念上层建筑",是观念性的社会存在。明确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向度和建构向度,可以避免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片面理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是与他们创立自己的革命理论同时开始的。1844年4—8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开始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是这篇著作当时没有发表。1845年秋天,恩格斯在《“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断”的前言和结束语》中第一次公开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二卷、《“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反克利盖的通告》、《驳卡尔·格律恩》、《德国的制宪问题》、《诗歌和散文中的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莫雷 《理论视野》2013,(5):24-27
围绕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含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这三个方面对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现出从"外在建构的普遍性"到"内在否定的普遍性"的演变历程。这种演变体现出某种回归马克思的倾向,但他们对普遍性和意识形态的理解和马克思相比,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形。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4)
在谈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时候,或是说马克思对于此观点的阐述,或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观点的共同阐述意见。但是在马克思过世后,实际上恩格斯也有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单独的发展和阐述。其中包括了其对意识形态独立性、同上层建筑的关系、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用合力论的解释方法强调了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它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形态》第一次全面制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完成了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为其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创作《资本论》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并以此为武器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哲学,特别是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观以及由此装备起来的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各种空想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