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这三大精神贯穿于马克思的著作和行动之中,是马克思精神的重要内核。三大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领导人民取得伟大社会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社会革命"的新论断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三大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2)
马克思"人民"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理论术语,其确立源发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解放"的多维思考。马克思对从理论的解放到现实的解放及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逻辑转换的思考,使"人民"作为中介和目的得以出场。自哲学观革命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深化,马克思"人民"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完整地展现出其生成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实践"三重维度。新时代,重温马克思"人民"概念,对于把握经典、理解时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贾萌飞 《学理论》2015,(6):41-42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道路上行走了很久。他认为通过人的意识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时期只有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尚未意识"才具有革命的敏锐性;对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文化剩余物"和"乌托邦剩余物"相结合的产物;最终,要实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还要付诸社会主义革命,布洛赫的"战斗的乐观主义"激励人们要保持革命的状态。加深对"希望哲学"中几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暖流"意义,也可以明晰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5.
王丽颖 《学理论》2013,(8):33-3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与其他哲学不同的实践概念使哲学的问题发生了转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其哲学,即用实践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统一起来,这在以往哲学中不曾出现。将实践概念放在使哲学问题发生转向的背景下考察,则分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是必要的。从《关于上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分析入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论线索和人的活动探讨,从而得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确实使哲学问题发生了转向。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研究有一种思辨化和形而上学倾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构造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拯救实践"。马克思本人在不同文本中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思辨态度进行无情的批判。他始终坚持对实践概念的批判的、革命的理解,反对构造关于实践的一般抽象理论和各种思辨体系。明确坚持对实践理解的"实践的态度",将实践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抽象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关于实践的"实践的态度"实质上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体现,对于各种抽象的思辨实践哲学的研究倾向具有批判和警醒作用。这也是在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解中应坚持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7.
郭财新 《学理论》2011,(28):50-52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我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完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市民社会研究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就需要在研究中在更深的层次上不断回到起点,重温经典,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作更基础的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释市民社会理论著作,同时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著作中市民社会概念作进一步的梳理,能够清楚地展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演进历程,廓清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内涵,同时界定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一词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具有哲学和社会学两重含义。如果说,基于辩证否定的逻辑框架和人本主义的价值信念,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意在寻求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那么,通过社会学的实证分析,马克思的目标是使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的命题成为"革命的科学"。哲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学的"无产阶级"构成了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内在张力,但是,无论哲学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都与卷入社会变革的普通民众之间发生复杂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同情理论是阿伦特《论革命》中讨论的重点问题。根据她的同情理论,美法革命的云泥之别在于革命领导者是否怀有同情的激情。法国革命领导者因同情的激情将革命的方向由以自由立国为目标的政治问题转化为以追求幸福、摆脱贫苦为目标的社会问题。相比之下美国革命领导人没有同情的激情,他们以其政治智慧使美国革命取得成功。用同情去解释美法革命的原因及进程这与马克思哲学相左,不仅如此,阿伦特在《论革命》中还以同情为基调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批评。因此本文试图站在马克思的立场,通过指出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同情在解释革命问题上的优先性和阿伦特同情理论本身的矛盾之处来回应她对马克思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发展阶段的理解上,列宁与马克思存在着差异。在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创立了"两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也即共产主义,是资本文明积极扬弃的逻辑结果,它除了具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按需分配、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等原则性规定外,还具有世界化、文明化和社会和谐等诸多重要特性。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无产阶级专政是其原则性规定的核心,也是其历史任务完成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理论中的革命概念可以套用于整个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严格说来,这是一个表明社会中各种实际趋势的历史概念;它又是一个揭示各个历史时期中固有的各种反向趋势的辩证概念。这些趋势和反向趋势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本身就是重要因素。马克思的理论本身是历史斗争中的一种力量,就它的概念在“转化”为实践时便转化成反抗、变革和重新建设的力量而言,它们是随着这种历史斗争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些概念反映并且包含这些斗争,但是并不能左右这些斗争。因此“重新探讨”乃是革命概念的一个要素,是其内在发展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布坎南以"正义无用论"为逻辑内核,以"内在批判说""革命动力说"和"外在批判说"为外层框架,重构了马克思的正义观.虽然这种重构有某种新意,但是也存在明显的误读倾向:其"正义无用论"存在理论错误,"内在批判说"需要进行重新审视,"革命动力说"曲解了马克思的观点,"外在批判说"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说,布坎南站在自由主义的理论立场上,试图先重构马克思的正义观,然后指认这就是马克思的正义观,再对此进行批驳来凸显抽象权利和正义观念的价值,实质上这是恩格斯所批判的杜林的立场和方法,实际上已经彻底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中创立了灌溉理论,但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均较早提出了"灌输"概念,对灌输理论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灌输理论内容丰富,论证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革命理论的重要性,分析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革命理论的必要性,阐述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可能性。灌输理论不仅对俄国革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也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是彻底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无情地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各种机会主义观点,而且具有自我革命、自我批判精神,不断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的进步、实践的发展克服自己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开拓自己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把自己的理论提到新的高度。以"从无产阶级同时解放全人类,到首先解放自己然后解放全人类""从劳动的价值到劳动力的价值"和"从认为东方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到承认东方存在土地私有制"三次观点演进的过程发展为例,深入文献考证,可具体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克服自己理论上的旧观点、旧概念、旧表达形式从而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的。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实践→主体性"模式中的"实践"概念还是其所坚持的从观念出发的考察方法都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与要求的,而且这种主体性理论一旦运用到哲学以外的人文学科中,更会导致以之为基础的理论的抽象化。转换主体性的解释模式,探讨符合马克思哲学本性的主体性理论仍然是当前有待完成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否具有当代的方法论意义,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的内在理路是:所"立"——深入社会现实与所"破"——批判性分析近代哲学形而上学建制及其限度的共存。如果不从根本处诠解出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方法论意义,就不能形成方法论自觉,必然难以深入地切中中国当下的现实,无法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因此,通过与马克思文本的当代"对话",使其方法论的价值得到呈现和凸显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7.
布哈林作为俄共(布)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性劳动"概念,拓展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思考维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纵观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的精神生产劳动理论、物化理论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其主要理论渊源;意识形态概念与特征论、属性与存在论是其主要内容。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心理是布哈林意识形态思想的重要当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浅析“乌托邦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对立赵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曾经提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  相似文献   

19.
陈树林 《理论探讨》2007,1(5):39-42
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解范式没能从根本上转换,是导致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的深层原因。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与本体论、认识论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作为对传统哲学实现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其真正意义恰恰体现在从哲学理解范式的发生的革命转换。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外在表现形态、理论使命、理论功能、理论旨趣、理论主题、立论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因此,把马克思哲学研究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和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革命的宣言、政治的宣言、信仰的宣言。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革命理想与革命精神,是对《宣言》发表170周年和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最好的纪念。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革命化的思想非常深刻、非常丰富。许多人认为革命就是夺取政权,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的革命是一次性的,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再存在社会革命了。把社会革命等同于政治革命,这是对"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