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997年5月1日英国大选揭晓,工党在英下议院的659议席中赢得419席,以压倒多数击败连续执政18年的保守党,取得自1931年以来最大胜利。5月2日,年仅44岁的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正式就任英国新首相,同时,22名新内阁成员也宣布到位,工党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1997年5月1日,英国举行大选,反对党工党以压倒多数票击败连续执政18年之久的保守党,重新上台执政。5月2日,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出任首相,从而成为本世纪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同日,他组建了由22名成员参加的新内阁,其中有5名女性,创下了英国内阁女大臣最多的纪录,内阁成员中只有4名担任过政府职务,且都未超过副大臣级。  相似文献   

3.
大事综览     
2005年5月大事各方有如下评述:一、布莱尔赢得三连任。6日,英国首相布莱尔领导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赢得三连任,并开始重组政府。新内阁中内政、外交等主要大臣的职务未作变动。布莱尔早前曾表示,工党的新一届政府将以经济工作为重,努力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国民医疗和教育水平。17日,布莱尔公布了其第三任期内的政府议程,其中包括45项政府议案和5项草案。英国媒体就此指出,布莱尔能否在议会中通过这些议案将决  相似文献   

4.
英国新首相托尼·布莱尔王利平5月1日,英国工党在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击败连续执政达18年之久的保守党。44岁的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第二天正式出任首相,成为本世纪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年少立志从政布莱尔于1953年5月6日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中产阶...  相似文献   

5.
1997年3月17日,英国首相梅杰宣布大选将于5月1日举行,并从宣布之日起的3周后解散议会。目前,英执政的保守党和在野的工党两大政党已进入了大选前最后冲刺阶段。舆论认为,保守党已无回天之力,而工党则信心十足,大选获胜似乎已是“囊中之物”。  相似文献   

6.
经过1997年、2001年、2005年三次大选锤炼的英国新工党,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掌控政府新闻、应对传媒、利用传媒为本党赢得选举,并为顺利执政创造有利条件的策略和机制,尽管并未以文字的形式标明,但这是一种真实存在并积极指导工党的潜规则。成也布莱尔,败也布莱尔,他的传媒战略为其赢得选举、推行政策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把继任者布朗推到了如何处置布莱尔这一政治遗产的艰难境地。  相似文献   

7.
英国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5月2日,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接替了保守党领袖约翰·梅杰,正式出任英国首相之职。至此,英国工党结束了长达18年的在野党地位,并以在下院659个席位中获得419个席位的压倒多数上台执政。经过如此长时期的反对党地位之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内政沙咬上有何新举措,其内外政策同以往保守党政府的延续性和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围绕上述问题,就英国工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取向作一分析。一、国内政策1.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长期以来,英国由工党和保守党两大政党轮流执政,两党间最大的差别之一,表现在工党历…  相似文献   

8.
“第三条道路”引导下的英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首相布莱尔一上台便提出了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布莱尔主义”,并把它作为英制定内外政策的指导原则。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可以说“第三条道路”在英国得到了比较成功的运用,它不仅推动了英的内政改革,而且也为英从一个衰弱的老牌帝国走向一个重量级的国际强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英国这个雄心勃勃的最年轻首相日益从一个英国首相跻身于“国际首相”的行列。一、“布莱尔主义”的政策思想布莱尔首相是当前风行欧美的“第三条道路”的领头羊,因此,“第三条道路”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多的英国色彩。他主张从社会民主主义与…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1990,(2)
1989年,在拉·甘地执政5年后,印度举行了第九届人民院选举。为了赢得选举胜利,执政的国大党(英)和反对党作了周密的筹划和安排,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角逐。结果,国大党(英)竞选失利下台,引起了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化,成为印度现代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一、国大党(英)的竞选活动 从1989年初开始,国大党(英)便积极为大选作准备。它利用执政党的有利地位,采取下列各项措施,以增强声势,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撒切尔夫人于今年6月11日举行的英国大选中获胜,再次蝉联英国首相,成为英国160年以来第一位三连任首相,也是当前西方政坛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出现这一“奇迹”的原因何在?她将面临哪些困难?本文将就这两方面试作一些剖析。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In recent times, the Europe-U.S. relationship has witnessed some new changes, as the United States has stepped up its enthusiasm towards the E.U., and the so-called U.S. "return to Europe"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Against such a backdrop, will the U.S. readjust its "rebalancing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 Is there any link between the U.S.'s Asian-Pacific strategy and its "retuming to Europe"? If so, what does the U.S. expect Europe to do? And what role will the E.U. play in the U.S. Asia-Pacific strategy? These questions will form the main concerns of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4.
美国霸权由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因素共同促成。其根源大致可分为深厚的思想基础、有利的国家实力发展态势、霸权的“诱惑”三方面。三者互动强化,使得美国觉得自己几乎无所不能,更加肆意谋求霸权。  相似文献   

15.
新重商主义是重商主义贸易思想基于不同的利益与价值诉求在新时期的一种新形式的选择。在美国新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影响下,频发的中美贸易摩擦有向长期化、高端化发展的态势。美国的新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鼓励出口的政策看,推动美元贬值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并以绿色技术、设备、新能源为突破口,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与出口导向型战略;从限制进口的政策看,"两反两保"等贸易救济措施、"炭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频出。  相似文献   

16.
九一一事件后沙特与美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自的利益需求使美国与沙特结成盟友。美国是沙特在阿拉伯世界以外最亲密的盟友 ,沙特则是美国在中东地区一根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柱。但双方在巴勒斯坦问题、文化意识形态、美国的驻军等问题上存在分歧。九一一事件强烈冲击了沙特与美国的关系 ,并在一些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但从总体上看 ,多年的盟友关系使两国积淀了较为坚实的历史基础 ,在处理双边关系方面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 ;而且美国需要沙特的石油 ,沙特需要美国的保护。因此 ,沙特和美国的盟友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 ,两国关系仍有足够的前进动力 ,双方的利益诉求大于分歧和矛盾  相似文献   

17.
<正>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American-style free capitalism in its course of development, which has inflicted a heavy blow to the U.S. economy. After taking office, the Obama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对科索沃政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2月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后,科索沃问题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担心科索沃独立将成为民族分离主义分子效仿的先例.美国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简要回顾阿塞两族对科索沃的主权之争,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科索沃政策的演变过程,解析美国科索沃政策演变的背景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Insofar as Europe's security and cohesion have for decades been premised upon a strong American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engagement, Washington's intention to “rebalance” to Asia casts a shadow o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stable and coherent geopolitical order on the continen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s the United States seeks to rebalance strategically towards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number of “indigenous” geopolitical tren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urope: an Anglo-French entente for a “maritime” Europe, a German-French “continental” project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Russia's resurgence across Europe's East. The growing prominence of competing geopolitical visions for Europe might even call into question the cohes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xpressions of the U.S.- engineered Western order in Europe, namely the Atlantic Alliance and the European Union. Increasing geo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station, we contend, pose a number of challenges for both U.S. interests and European security.  相似文献   

20.
After nine years of negotiations by 155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entities,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was opened for signature on December 10,1982 in Montego Bay,Jamaica.The Convention lays down a comprehensive regime of law and order in the world's oceans and seas,establishing rules that govern all uses of the oceans and their resources.It is known as the "constitution for the oceans" and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is second only to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2012 is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signing of the Convention and the 18th anniversary of its entry into force.It is also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Convention and the 16th anniversary of its entry into force for the country.At this monumental moment in history,it is worthwhile to review China's contribution to the achievement of the Convention and reflect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China vis-à-vis the Convention,so as to better explore ways and means of addressing future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