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时隔多年,再读《出师表》,再次被诸葛亮报国图志的拳拳之心所感动。身为相父、位极人臣的诸葛亮,为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实现当初与刘备"隆中对"的宏图大志,殚精竭虑、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不曾有一丝一毫懈怠之心,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思古喻今,对于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不忘初心",具有重要启示。初心,首先是忧国忧民、家国天下之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向其提出的兴复汉室、谋取天下的战略策划书。而此后刘备正是根据诸葛亮的这些策划,建立了蜀汉政权。因此,这篇名文颇为后人津津乐道。根据笔者看到的材料,毛泽东对此文曾经有过两次评点。  相似文献   

3.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4.
<正>参加工作不久,就听到机关里流传着一句话:"领导者要开明,参谋者要高明,执行者要聪明。"一眨眼40年过去了。这里,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参悟"参谋者要高明"的体会。众所周知,对于"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将帅来说,高明的参谋人员是不可或缺的。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刘备能称帝,使得蜀与魏、吴构成三足鼎立之势,没有诸葛亮的《隆中对》及其后来一系  相似文献   

5.
<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等一系列战略为答复。以此为据,刘备在短短十年之内迅速崛起,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为实现“跨有荆、益”,刘备集团首先凭借赤壁之战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集团占领益州,使这一战略布局有了基本成果。但接下来能否占领汉中,决定了这一成果能否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也关系到未来北伐中,两路夹击中原的策略能否实现。  相似文献   

6.
<正>诸葛亮——最成功的计谋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官场成功政治秀的代表。三顾茅庐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更是诸葛亮经世奇才展示前的摆谱作秀。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而亡后,还与  相似文献   

7.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大诗人杜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对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崇高武德的真心赞颂,今天读来仍使人感慨不已。诸葛亮27岁出山,加入刘备的政治集团,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立法适度,选贤任能;务农植谷,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赤壁之战落下帷幕。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深刻改变了当时天下群雄的力量对比格局。战后,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加紧了力量调整和地盘争夺。作为此战最大的获益方,刘备自此告别了四处投靠的颠沛岁月,逐渐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开始朝着《隆中对》规划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迈进。入川成为此时刘备集团的阶段性目标,但在群狼环伺的汉末乱世中,其入川之路仍面临不小考验,需要诸多契机。  相似文献   

9.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凡是他作出的决策,都认为是正确的。诸葛亮说魏延脑后长有反骨,日后必反,我也深信不疑。因而,我一直对魏延没有什么好感。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多,再看《三国演义》,便觉得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对魏延是存有偏见的,是不公正的。魏延后来的所谓“谋反”,也是诸葛亮给逼出来的。我弄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对魏延印象特差。当魏延杀韩玄、救黄忠,投奔刘备帐下时,诸葛亮便喝令刀斧手推出去斩首。幸亏刘备出面说情才免于一死。此后,诸葛亮一直对魏延心存猜疑。当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魏延曾提…  相似文献   

11.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段子,后人大都将其视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使然,其实,认真解读刘备"三顾茅庐"之行,就不难看出,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的.刘备是一个胸怀匡汉宏愿且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物,然而举事初始,"将不过关张,兵不及三千",处境窘迫,大志难畴,急于求寻能兴国安邦的栋梁之才相佐,恰时,著名的隐士水镜先生向他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虽知水镜先生所荐非虚,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绝不会因人一言,就将自己匡汉安邦大业稀里糊涂托付给一个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的虚幻之人,他需要亲自去听一听,看一看,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之行.  相似文献   

12.
柯智 《廉政瞭望》2010,(7):15-17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官场成功政治秀的代表。三顾茅庐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更是诸葛亮经世奇才展示前的摆谱作秀。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而亡后,还与赵云引500军带祭礼赴巴丘吊丧。诸葛亮亲自奠酒,跪于地下,宣读祭文,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让东吴众将都认为瑜亮不睦是虚言。这一吊孝秀,让舆论和民意站在诸葛亮这边,而且维系了孙刘联盟。  相似文献   

13.
赵勇 《学习月刊》2013,(8):84-84
1800年前.诸葛亮和刘备在襄阳演绎了千古绝唱“隆中对”。而今,我们襄阳市国税局秉承诸葛亮爱国、忠诚、敬业、智慧的优秀品质.出色完成了各项国税工作任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先进普法办、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五一”劳动奖状,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国税系统综合绩效考核优胜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政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领导班子多次被评为“五好班子”。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表彰为“全国文明单位”。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故为政道.务于多闻.是以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历史上以“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成就大业的事例很多.朱元璋采纳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很快完成了明朝的统一大业;刘备听从了“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而得其一。  相似文献   

15.
杨景生 《求贤》2006,(4):44-45
第四,刘备最初并没重用诸葛亮 按《魏略》中所记,诸葛亮拜见刘备后(公元206年),刘备已将他留在身边.可为何以后又出现了“三顾茅庐”(公元207年)的事情呢?他们之间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两人分手.这种变故对两人的内心和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能否从中我到刘备一年之后“三顾茅庐”真实的思想依据。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根据《魏略》的记述,对当时及以后所发生的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一下大胆推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蔡伟 《学习导报》2011,(22):35-36
诸葛亮为何多用赵云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才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三国演义》开始时,对于刘备来说,已经建立了以关羽、张飞为核心的兄弟圈子,五虎上将在赵云迅速加入后已经得其三。  相似文献   

17.
<正>成都市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是纪念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人物的祠庙所在。它是以刘备陵寝所在地(惠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蜀献王朱椿主张“君臣宜一体”,废弃惠陵旁的武侯祠,重修汉昭烈庙,将诸葛亮的塑像放入汉昭烈庙内,实现“一祠同祀君臣”的格局。此后,武侯祠这一名称不再专指纪念诸葛亮的祠堂,而是将惠陵、汉昭烈庙等区域囊括进来,统称“武侯祠”。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的严与廉王平陈寿在《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元善不显”,因此,深得蜀汉君臣百姓的拥护。执法严明,敢于碰硬,是诸葛亮的一贯作风。李严是刘备死时和诸葛亮一同受顾命的大臣,可以说是蜀国大臣中的第二号人...  相似文献   

19.
孔明向刘备进献"隆中对"欲三分天下时,有个总战略:北拒曹操、东连孙吴。想刘备此时被曹操追得如丧家之犬,居无定所,挺孙权出头在赤壁与曹决战,乘曹、孙两人激战之机,"暂借"荆州也无不可。不过,刘备此时势单力薄,翅膀还不硬,只好给孙权说好话:这荆州只是暂借,得了西川便还。  相似文献   

20.
例证: 三国时的蜀相诸葛亮,文韬武略都是顶尖级的人物,龙卧南阳时便以一则《隆中对》惊世骇俗,而“三气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一幕幕鲜活的大戏,加上“鞠躬尽瘁,死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