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珍 《党史纵览》2011,(1):36-37
中央苏区邮政是今天人民邮政发展的开端和基石。苏区邮政是在步哨、传山哨、交通站以及没收国民政府邮局系统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它随着革命武装的胜利而诞生、发展、巩固和壮大。1931年9月,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革命根据地日趋巩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  相似文献   

2.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其它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后得以保存的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和后方保障基地,是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陕甘边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下依然能够巍然屹立、坚持红旗不倒,为红军提供落脚点,从而使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开创了胜利发展的新局面做一浅析探究,分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第二次“左”倾路线后,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又有了发展和扩大。这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蒋介石从一九三○年十月开始,对我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继我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七月又相继对我发动了第二次、三次“围剿”。当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5.
叶心瑜 《福建党史月刊》2008,(8):I0004-I0004,49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寻找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共产党人,经过创建、发展红军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6,(9)
正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从内战漩涡走向救国救民战场的壮举。红军长征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一方面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另一方面,长征的胜利也影响了东北抗日斗争形势发展。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后,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的领导与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使正在东北地区抗击日本武装侵略的东北抗日联军,有了坚强的后盾和  相似文献   

7.
刘家贺 《党史文苑》2015,(6):34-35,38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确立了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地位,树立了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典范,扩大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田超 《湘潮》2023,(2):23-2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大红军武装力量一直是重要的革命任务之一。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创建、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据统计,从1928年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扩红约35万人。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1,(20):46-46
红二、红六军团突围后,立即挥戈南下。28日,红军进占黔西南的盘县县城。至此,在乌蒙山辗转近1个月的回旋战胜利结束。 黔西北有了根据地1935年9月,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在湘西会合,调集130个团、30万兵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面对严峻形势,红二、红六军团决定突围远征,向贵州实行战略转...  相似文献   

10.
正红军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共转战了将近6年,一开始他们的武器大都是靠战场缴获敌人的,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队伍的扩大,红军也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以3万多兵力战胜参与"围剿"的30万国民党军,由此,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由红军总部直属修械所、红三军团后方修械处、江西省苏修械所合并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随后在兴国兴莲官田村建起了中革军委兵工厂。  相似文献   

11.
再现中国人民的百年革命风云录,无论如何,红军长征是重要一页,而且应该浓墨重彩. 60多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世界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正是这一伟大壮举,才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所遭受的空前惨重的挫折,转危为安,并一步步走向了最后的胜利.因此,它在中国人民的革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正1936年2月的红军东征,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壮举。东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陕甘苏区在发展中得到巩固。当年与毛泽东一道指挥红军东征的彭德怀回顾评价毛泽东和红军东征时说:"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西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进军山西,扩大宣传抗日主张,从此共产党夺取  相似文献   

13.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初期 ,针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落后而且不太巩固的情况 ,毛泽东确定了主力红军筹款自给的财政方针 ,较好地解决了红军和红色政权的给养问题 ,保障了历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 ,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 ,通过发展国民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了可能 ,苏区政府及时调整了财政收入政策。只是在经济基础薄弱 ,又不断遭受敌人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的农村根据地 ,经济的发展不可能立时解决急迫的财政需要。而王明“左”倾中央则不待时机成熟就取消了主力红军筹款的任务 ,过早地将财政重担压到了根据地人民的身上 ,他们所执行的错误的军事路线 ,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15.
宋锦华 《世纪桥》2020,(5):42-44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为党领导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典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是建立农村根据地,由农村走向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终走向全面胜利的发端。本文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来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通过对这些精神特质的分析来感悟党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为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率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西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严重情况。为了赢得长征的胜利,中共中央在长征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使长征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薛庆超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的重大决策》,详细披露了长征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从本期起连载这一纪实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中央苏区时期,朱德承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对红军游击战争进行了可贵探索,确立了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领导了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的成功实践,为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德游击战争思想与实践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红军之所以能胜利地攻克漳州,首先是大革命失败后,党陆续在闽西、闽南和闽中等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大片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造成了对漳州的包围之势。据1930年3月的调查,龙岩、上杭、永定、连城、长汀、平和、南靖等革命根据地已经建立了7个县委、53个区委、19个特别党支部和546个党支部,党员人数从3000多人发展到10000人左右。从1930年11月至1931年8月,红军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  相似文献   

19.
陈安  庄春贤 《党史文苑》2008,(10):14-19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与敌人进行革命战争。主力红军也常常直接从地方招募革命青年和青壮男子加入红军,使部队得以扩充。扩大红军工作,是苏维埃政府最基本的和最经常的工作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0.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