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高职院校树立主体性德育观应做好以下几点:推进高职德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营造优良的校园道德环境;努力开拓大学生道德实践的渠道和方法;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2.
金蓓蓓 《世纪桥》2008,(10):109-110
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要前提。高职院校树立主体性德育观应做好以下几点:推进高职德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营造优良的校园道德环境;努力开拓大学生道德实践的渠道和方法;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理念创新。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莉群 《探索》2007,(2):132-134
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伟  康就升 《探索》2012,(3):146-150
网络德育场以学生感兴趣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资源,结合技术措施和制度保障,使学生主体能够以此在境况参与网络德育。在此过程中,发挥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协同自组织子系统中主体的道德感悟、围观以及参与道德辩论和道德实践,达至网络德育场系统的涌现性,即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5.
道德文化传递论、主体性德育论与科学主义的德育观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颇有市场的德育理念。这些德育理念既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也存有或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发展需求、或忽视道德要求的社会性、或忽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缺陷。分析指出这些德育理念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们探索建构更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理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内在需求机制是大学生基于自身完美和全面发展需要而对德育价值目标的自觉认同和积极追求,是德育个体价值的重要体现.自身完美、成才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大学生对德育需求的内在动力基础.激活内需--让大学生自我育德,引入生活--让大学生体验道德,德福合一--让大学生享用道德,正确评价--让大学生追求道德,是构建大学生道德内在需求机制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新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适应高校德育工作新情况、解决德育工作新问题、提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新媒体时代要求高校德育突出理念、内容、载体、方法四个维度的创新。高校德育理念创新,主要是树立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内容创新,主要是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核心内容,加强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教育;高校德育载体创新,主要是创新利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德育;高校德育途径创新,主要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9.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德育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如何深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这是新世纪大学德育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入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与创新的趋势与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开创大学德育的新局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社会实践是开创大学德育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社会实践是大学德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管理德育是与“就范式”管理德育完全不同的德育模式。构建主体性管理德育模式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有效的高校德育机制,促进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建立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加强高校管理德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以“模式”的研究方法努力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是高校德育研究的重大问题。不断加强责任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既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中国革命的艺术写照,是对革命先烈、人民群众的讴歌与热爱,映射出毛泽东系统的道德观念,体现着毛泽东的道德思想,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德激励价值与大学生的德育目标相一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临泽一中冯多平:德育,作为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亘古至今,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调整人性中社会性制约自然性的最传统而又最有力的武器。它以舆论的力量,良知的谴责为手段引导人们通过道德实践去体味和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推动人类社会向和谐、合理、幸福的意境过渡。  相似文献   

14.
体验和感悟是社会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体验,通过实践才能得到优化的体验。体验德育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知识。体验德育强调人的生存本性,通过实践、感受、领悟,把特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健康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引领大学生充分的享受大学、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15.
欧阳伦四 《世纪桥》2007,(10):110-111
大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不完善、德育中的一些缺陷及不良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们道德知行脱节。为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我们可运用完善品德心理结构、强化道德行为评价、改革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和优化生活环境等策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在培育人类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促进公民德性和人格养成、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对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的运作方式进行探析,提出高校要将生态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将道德的自律与外在强制的他律相结合,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7.
高校青年亚文化是以青年大学生为文化主体的一种非主流文化,他的外部生成环境是大众文化和新媒介技术的流行,内在心理特质是青年大学生崇尚多元化、差异性,追求认同感。这就决定了高校德育管理与青年亚文化的互生性,德育管理能正确引导青年亚文化,而青年亚文化能保持德育管理的生命力活力。因此要加强德育主导性,注重人格教育,发展实践德育,推广媒体德育。  相似文献   

18.
道德被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如果道德不能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化为人的具体实践,它的价值和意义就无从谈起.基于道德的这个属性,如果德育不能实现"知"与"行"的互动,仅仅是停留在让受教育者知德的水平上,那么毋庸置疑,德育的最终产品将会是一群有道德知识而无实际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将无从谈起.德育贵在知行统一,只有将道德贯彻到人们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德育的价值才能够充分实现.然而,当前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却不得不让我们对德育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9.
关于增强高校人文教育德育功能的途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人文教育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高校人文教育是德育的理论动力和坚实的载体,能帮助大学生实现高层次的道德需求,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融合。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将人文教育融于生活,发挥人文教育的本位德育功能,开展全员人文教育,以此有效地发挥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历来广受社会诟病,成为德育难题,突出表现为不少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能力不统一。德育难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最根本的是没有很好地遵循道德品质养成的规律。破解德育难题,慈善和慈善教育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慈善从根本上属于道德范畴,慈善是最广泛的道德实践。积小善成大德,完全符合道德品质养成的规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慈善法,它的意义更在于培育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为破解德育难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将慈善文化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等举措,则为德育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容。慈善教育的非正式教学特点又弥补了德育实践流于形式的不足,成为破解德育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