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贺 《新长征》2011,(10):44-45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希望、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发展成果的体现。长春市宽城区在全面推进“改造大铁北,建设新宽城”战略的同时,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从百姓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民生需求人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得实惠,为百姓谋福祉,吹响幸福宽城建设冲锋号。  相似文献   

2.
王世奇 《实践》2015,(1):55
<正>近年来,许多省市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转换角色,以百姓视角开展"接地气、谙民情"民生体验活动,换位感受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查找自身"四风"问题,提出改进管理服务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明清时期挂在河南  相似文献   

3.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历史,党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感受很多,体会最深的是党的群众路线。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政治家治国成功之道,无不归于“顺应民心”;治国失败之因,皆咎于“不得民心”。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荀子讲过一段很深刻的话:“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意谓人民肯为国出力国就富,人民肯为国牺牲国就强,人民赞誉国家国就荣。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就把“民权、民族、民生”作为立国之本。他们的施政思想和政治纲领,可谓“顺…  相似文献   

4.
民生是一个大话题。 它可以小到一条街道、一棵树木,也可以大到一个目标、一项制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到百姓的艰辛生活,发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代诗人杜甫,面对风雨飘摇中的民众,写下了这样优国优民的诗句。  相似文献   

5.
《新湘评论》2013,(22):30-30
“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因此,“以百姓之心为心”,不应停留在嘴上说说、文上写写,更应内化于情、见之于行。自己在办事窗口站一站,就会多一些对群众办事难的切肤之痛,少一些敷衍拖延的官僚主义;主动到贫困户吃一顿百姓饭,就会多一些对民生多艰的细节体验,少一些肆意挥霍的奢靡之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只有俯身躬行、深入群众,才能听到真心话、发现真问题,保证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偏、不空、不走过场。  相似文献   

6.
王化学  宋亮 《新长征》2011,(8):48-50
2007年以来,榆树市委、市政府通过广听民声、广聚民意、广纳民愿,从提高百姓的生存质量、改善百姓生活环境的大局出发,每年按计划实施百余件民生实事,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完善措施等方面统筹部署,着力改善民生状况,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当一些面孔较“板”的时政新闻,一本正经的传统新闻占据报纸与电视时,读者不免感到乏味。这样的背景下,各大媒体纷纷推出以关心民众、关注.百姓为出发点的民生新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一时赞誉之声四起。  相似文献   

8.
2011年民生第一件实事锁定个税改革。专家百姓对此一致叫好,认为在物价不断攀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个税改革正当其时,这不仅是惠及民生的有力之举,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留学报国——民族地区“爱之光”复明行动岫岩基地建成以来,这一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得到了辽宁省委统战部和何氏眼科医院的积极支持和关注。五项活动助推了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凌  张继平 《新长征》2011,(5):40-41
民生工作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施政的最高原则,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德惠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紧紧围绕“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民生需求,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了民生工作水平和实效。  相似文献   

11.
民生警务,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把握公安工作的职能和定位、规律和特点,与党和国家大局高度一致、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高度契合的警务工作新境界。民生警务的前提是以人为本,核心是执法为民,目的是服务发展,关键是百姓安宁,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只有立足改善民生,才能使中央在教育、就业、医疗、劳动保障、住房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真正从政府文件转变为百姓享受得到的实惠。面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凝聚民心,加大民生宣传力度,营造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3.
李海钦 《当代贵州》2023,(Z1):58-59
<正>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历经“千年之变”,民生篇章浓墨重彩、分外夺目,成为多彩贵州“千年之变”最生动、最直接、最有力的注脚。发展镌刻民生历史性改善的印记。围绕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和百姓关切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各个环节,全省上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民生改善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切实作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成为发展最厚重的底色。  相似文献   

14.
孙之 《前线》2013,(4):80-80
“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约法三章”,让笔者闻之眼前一亮。而这“约法三章”,来由是政府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自己就得过“紧日子”。“好日子”百姓无不向往,无不期盼。而今百姓,沫浴改革开放之阳光,大都过上了“好日子”。就像《今天是个好日子》那首歌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咱赶上盛世享太平。”“好日子”不是从天降。在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记账单上,分明写着政府一系列的利民富民政策,也写着政府行政开支的历年缩减。政府过“紧日子”,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已成为政府多年的施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加大投入。致力缓解群众就业难、看病难、行路难……过去数年,一串串详实的民生数据。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座和谐城市前行的脚步。如果你要问近年来什么事情最让百姓感动,答案肯定是: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牵挂;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省最具分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衡洁 《廉政瞭望》2011,(7):14-18
“民生就是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2月27日,温家宝总理第三次与网民在线交流时,引述了孙中山先生对民生的定义,并强调,在“十二五”期间,要使国计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进一步得到改善,使人民生活感到安全,对未来充满信心。百姓冷暖,民生大计。在中国民生的改革实验中,神木是一个注定绕不开的样本。将神木民生实验扩大为全国样本,不一样的是实践方式,一样的是执政为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李维东  孙伟 《奋斗》2010,(6):25-26
高额的看病用药费用一直是百姓心头沉重的负担。2007年末,漠河县在总结社会事业和民生工作时,认为要想解决百姓看病就医、维护健康权益难的问题,就要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漠河县人口比较少.药品的销量相对有限,政府还能够负担得起。因此,决定探索和尝试药品零差率销售,减轻百姓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劳动保障工作涉及干家万户.关系百姓民生。随州市曾都区柳树淌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劳动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就业再就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小额担保贷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下岗职工就业培训、退休人员管理、  相似文献   

20.
金育辉 《新长征》2010,(7):44-45
民生问题无小事,百姓利益大于天。民生问题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县域民生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