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一般情况下,家里人有点小伤小病都不愿去医院排队看病,在家里处置一下感到很方便,于是家庭小药箱就应运而生。家庭小药箱里的药,无非是平常头痛脑热时去医院开的药没有用完的存货,或是在药店买的一些常备药。 家庭小药箱除了要有体温表、强力碘、胶布、创可贴之外,首先要有一把镊子。手  相似文献   

2.
医疗价格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药品“虚高”定价。2001年全国卫生部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金额为160亿元,招标后药品价格平均下降20%,向社会让利20亿元。尽管如此,老百姓并未真正得到实惠,反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国家计委下达药品降价令之后,一些制药厂以“新药价低于成本价”为由,停止供货;患者在一些医院、药店买不到“招标降价药品”和“医疗保险目录内药品”,而非招标采购药品、目录外药品,以及那些“改换包装,价格翻番”的新药、贵药却大受追捧;在流通领域,药品由批发进入医院后转化为零售,层层利润加…  相似文献   

3.
林佳 《党建文汇》2006,(4):37-37
近日,在重庆东田药业有限公司原料车间当工人的谭春节披露了该公司生产“回锅药”的内幕:一些药品因过期或即将过期、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被收回后,被分配到工人头上,剪破外包装和内包装,取出胶囊板,由工人一粒一粒地顶出,摘去胶囊帽后,抖出药粉在塑料袋子或铁盘中。药粉再交到制剂车间,混合一定数量的新药粉,做成“新药”,打上批号后重新投入市场。一位女工说,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加工返工药,因此工人们生病了都从不买自己厂子里产的药品服用。她看到有的胶囊已经硬化,严重的外观变色、霉变,不严重的胶囊上也有斑斑黑点。  相似文献   

4.
正家庭药箱怎么搭配?家庭药箱里放什么?工具类:1.体温计。2.血压计与血糖仪:家中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议备用。3.棉签、纱布、创可贴。药品类:1.感冒药:注意不要将同类感冒药多种混吃。2.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片、芬必得(布洛芬胶囊)等。3.胃部不适药:奥美拉唑等。4.治疗腹泻药:可备用思密达(蒙脱石散)等。5.抗过敏药:  相似文献   

5.
孔繁森的药箱李有爱孔繁森在西藏时,一直随身带着一只小小的药箱,不知为多少藏民治过病、送过药。这在孔繁森的许多动人事迹中,也许算不上很突出,却感人至深.给我们以深沉的思索。这只药箱决不是一只普通的药箱,它记录了孔繁森一件件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  相似文献   

6.
王龙飞温画     
中国有句老话叫“医不自治,鉴不自照”,是说每个人在对待自己时很难做到准确公正;西方也有句老话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是说每个人看别人往往看得清楚,看自己就不容易了。其实,  相似文献   

7.
《党课》2007,(5):7-7
目前,“办事难”已成为影响一些地方发展环境的一大“顽症”。成为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大“毒瘤”,严重制约了这些地方发展的步伐,各种各样的“办事难”问题已经到了痛下决心非抓不可、非抓出成效不可的时候了。一些机关工作人员一方面习惯于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另一方面却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企业和群众的“主人”;一方面把用纳税人的钱视作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却不把为纳税人办事看成分内之事;一些管理部门一方面只强调自己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不善于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换位思考,服务也就常常缺位: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有的知错就改,且能从中汲取教训;有的却坚持错误,刚愎自用,千方百计给自己的错误找理由,最终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事后曹操”就属此类。曹操做事时,曾多次在事前考虑不周,事后明知不对,却毫无悔意。在朋友吕伯奢家误杀了吕的全家却还厚着脸皮,不肯认错,说什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中了周瑜的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二将,却昧心地说蔡、张勾结东吴;因妒杨修之才而杀之,却说杨修“乱我军心”……诸多事例说明,“事后曹操”从无悔过之心,自责之意,是一个典型的推卸责任、保全自己的政…  相似文献   

9.
“听诊器,小药箱,随身药品里面装;送温暖,送健康,百姓冷暖挂心上。”在垦利县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唱的那位医生就是垦利县西宋乡西张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王培杰。  相似文献   

10.
家庭背景不同找工作冷暖不均 来自苏北农村的曲文。2005年毕业于南京某大学新闻系,因为老师的介绍和自己实习时的出色表现,他留在了一家电视台新创办的频道做节目后期制作。在家人看来,能留在省城工作相当不错。曲文却不这么认为:“我只是一个打工的.没合同,没保险,即使出差时出了车祸,台里也不会负任何责任。”  相似文献   

11.
国际惯例     
一凡 《党员文摘》2007,(10):24-24
在美国,电视里的药品广告,除了宣传药品的功效以外,广告里都有长长一段话交代药品的副作用和风险。当时一看就乐了,这样做广告,能卖出去药吗?你想,刚说完这个药如何让你从此免受关节炎之苦,又来一段:“吃这个药可能引起头晕、恶心、腹泻,增加心脏病的概率……”你还敢买吗?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时.往往过多强调党员服务.而忽视服务党员;过多强调党员履行义务,而在保障党员的权利方面做得不够;过多强调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帮助党员解决实际问题较少,以致有些党员有困难不找书记控旅长,不找组织找亲朋,为此.江西省上犹县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党委服务点部,支部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新理念,探索和建立服务党员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会宽容     
王武强 《求贤》2006,(3):43-43
有位贪官被查处后,在忏悔中讲述了自己堕落轨迹和心路历程:我走上领导岗位后,手中的权力也渐渐大了起来,这时不少人便主动来和我套近乎,要和我交朋友。我却不了情,不好拒绝人家的美意;那些所谓的朋友经常请我吃喝玩乐,送我钱物,说是朋友间的礼尚往来。我却不了情,领下了他们的心意;“朋友”有“困难”,要求我帮忙时,我更却不了情,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违规地为他们办事。正是一次次的却不了情,我的思想开始蜕变,人性战胜了党性,低层次的思想战胜了高层次的思想,等到我发现自己完全脱轨时,已经无药可救了……这位贪官要求司法部门把自己的忏悔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不要步自己的后尘。  相似文献   

14.
如今偶有个头疼脑热,门诊一次动辄便是上百元,已不新鲜。倘花这百余元钱确实能药到病除,便也罢了;可这对患者来说,简直就是奢望。一次我女儿感冒了,只轻微的咳嗽,有些鼻塞,怕不及时治疗严重起来影响学习,便带她去医院诊治;可三天之后,药吃完了,病仍依旧,便再次去医院;候诊时,听一位患者问医生:“就是有点儿感冒,又不是病得多厉害,上次您给我开了一百多块钱的药,吃完怎么不见好呢?”我一听,跟我女儿的情况一样。这时只见医生边低头开着处方边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着急还行?”说着,将开完的处方递给那位患者…  相似文献   

15.
善听则明     
一些干部走上领导工作岗位后,经过数年的锻炼和适应,虽具备了能言善语、能说会道的“口才”,但“听”的本事却不高,表现为不“会听”、不“善听”。 领导干部会说不会“听”,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干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一是爱说,不爱听。只练“口才”,不练“听才”,往往是居高临下,爱打官腔,好耍威风,自感高人一等,唯我正确。二是只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听到符合自己的心意的溢美之词眉飞色舞,沾沾自喜;听到批评、逆耳之言则如鲠在喉,怒发冲冠,甚至对“冒犯”之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三是爱听“上言”,不爱听…  相似文献   

16.
报载,辽宁省委书记慕绥新、马向东一案答记者时说:“在干部的考察上,由于不深不细,使有些本来有问题、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带‘病’提拔。”这种情况已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应该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却往往相反。有的“伯乐”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挑选,却选用了一些有“病”的干部。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识人不准,用人失察,监督不力;有的是因为某个上级领导有“交代”,上面有条子,亲友有…  相似文献   

17.
时下,药价虚高,老百姓怨声载道,迫切希望把虚高的药价降下来,以便自己生病能“吃得起药”。某市医院的3位医生对新华社记者说,有种注射药物,国家调拨价是3.5元一支,医药公司批发价7元一支,但该医院帐上写的批发价却是31元一支,零售价36元。另外,有种消炎药,销售人员给医生每支提成12元,这种药的正常药用量是每天2支,超量使用会损害肝功,但有位医生为了多得提成,一天就给一位患者用了6支。可见,药品回扣,使个别医务工作者医德沦丧,同时也是药价虚高的根本原因。 药品回扣使极少数不法分子的个人利益得到了满…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共产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时,都清楚记得这样一句话: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无论过去多少年,每一个党员回忆起自己入党的一幕时,那铿锵的声音仍在耳边回响。但是,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像入党誓言中所说的那样,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比如,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将农民负担减下来,这本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可到了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往往中途受阻,贯彻不下去。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摆正“大义”与“小利”的关系。所谓“大义”乃党和国家的政治原则,“小利”…  相似文献   

19.
司马牛 《实践》2005,(9):47-48
“攀比”一词大多用于贬义,其 实,所谓“攀比”无非是“援引事例比 附”之谓。“援引”什么“事例”攀比, 不仅大有讲究,其结果也往往大相 径庭。 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 1980年16岁时,曾面临“留藏还是返 沪”的人生选择。举棋不定问,祁爱 群“攀比”了自己的父亲——一个 “老西藏”,比比20世纪60年代进藏 的父辈,一切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 么?最后,祁爱群作出了扎根西藏的 人生抉择。正是这种“攀比”精神,促 使祁爱群扎根高原,献身藏区。 而被判处死缓的原北京市交通 局副局长、大贪官毕玉玺的“攀比”, 则显露出他龌龊的灵魂。他和同事 比,觉得自己资历老却升得慢;和上 级比,他认为自己水平高却屈居人 下;和大款富翁比,他觉得自己贡献 比他们大得多却远不如他们富裕、 阔绰……结果越“攀比”越觉得委 屈,越“攀比”越心理不平衡,于是恶 从胆边生,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 钱是捞得够惊人的了,受贿多达 1304万余元,几辈子都花不完,但他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在某一岗位应付裕如、成绩显著,可一提拔到领导岗位,却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在领导看来“说话有分量,办事有胆量,活动有能量”的干部,群众却不买帐。何以如此?往往是因为选用这些干部时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以偏概全”,是选人用人大忌。谨记,口才不等于全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