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他是聂荣臻的入党介绍人,给邓小平安排过工作,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他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刘伯坚。抉择信仰显卓越刘伯坚1895年生于四川省巴州府(今巴中市)一个商人家庭,1920年赴欧勤工俭学。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2年,刘伯坚转为中共党员,并先后介绍聂荣臻、蔡畅等入党。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2.
刘伯坚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坚强战士,他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于1920年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参与发起和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1926年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部长,培训干部,致力于北伐。大革命失败以后,赴沪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再次赴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后,受党中央指派,进入中央苏区工作。红军长征时留守赣南,不幸于1935年3月在江西信丰率部突围时受伤被俘。被俘后坚贞不屈,凛然就义于江西大余。刘伯坚于1930年秋与妻子王叔振进入中央苏区到1935年3月光荣就义于大余,前后长达5年,与赣南这块红土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刘伯坚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坚强战士"他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于1920年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参与发起和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1926年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部长,培训干部,致力于北伐。大革命失败以后,赴沪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再次赴苏联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后,受党中央指派,进入中央苏区工作。红军长征时留守赣南,不幸于1935年3月在江西信丰率部突围时受伤被俘。被俘后坚贞不屈,凛然就义于江西大余。刘伯坚于1930年秋与妻子王叔振进入中央苏区到1935年3月光荣就义于大余,前后长达5年,与赣南这块红土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相似文献   

3.
提起刘伯坚,人们总会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英雄诗篇——《带镣行》。1935年春,刘伯坚身陷囹圄,敌人逼他带镣游街,他忍受腿伤未愈的痛楚,高声朗诵着自己心底的呼声: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嘱目,我心无愧怍。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平昌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被派到西北军冯玉祥部任总政治部主任。1927年  相似文献   

4.
邓沛 《党史博采》2000,(3):22-23
1935年3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在江西信丰县唐村附近与敌激战中,身中数弹,左腿负伤,不幸被俘。他最初被关押在驻信丰(原登贤县)的国民党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由于蒋介石对项英、陈毅、刘伯坚等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爱国将军董振堂(字绍仲),为国捐躯已有64个年头,他的英雄事迹已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董振堂将军在其短暂、坎坷而辉煌的革命道路上曾经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左权、王稼祥、何长工、肖劲光、刘伯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工作、生活、战斗过,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这些革命家的影响和帮助,但对其影响和帮助最大,引导其走上革命道路的是刘伯坚。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1921年冬他与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聂荣  相似文献   

6.
带镣长街行     
1935年3月21日,一辆囚车嚎叫着在江西省大余县的街道上疾驰,直向北郊的金莲山。金莲山下,国民党士兵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囚车上走下一个带着重铐的共产党员,他是红军五军团政治部主任、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他高昂着头,挺直胸,艰难地拖镣前行。随着三声枪响,无私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刘伯坚倒在血泊中。  相似文献   

7.
1931年12月14日,江西省宁都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宁都暴动”,国民党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全部起义投诚。蒋介石拍案大骂,孙连仲仰天长叹,赵博生、董振堂等起义将领一时名声大振。然而,我们更不能忘记领导这次兵暴的幕后英雄——刘伯坚将军。冯玉祥说:“西北军离不开他。”“尖尖山,二斗坪,苞谷红苦胀死人,弯弯路,密密林,茅草棚棚芭芭门,想吃干饭啥——万不能!”这是一首古老的民谣,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大巴山人的恶劣生活环境。公元1895年元月,刘伯坚就出生在大巴山南麓龙岗镇一间破房里。多灾多难的生活锻炼了他不屈不挠的性…  相似文献   

8.
刘伯坚是我围著名的尢产阶级革命家、我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坚强战士.他作为我党我军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著贡献。他于1920年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参与发起和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苏联学习.1926年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奉命随项英、陈毅一道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敌后斗争,被派往赣南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一如既往,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战斗。  相似文献   

10.
刘伯坚,四川平昌县人,曾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时,刘伯坚奉命留守,掩护红军长征,在战斗中负伤被捕,拒绝敌人诱降,壮烈牺牲。依依惜别送战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决定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并增设赣南军区。调刘伯坚出任军区政治部主任,指令他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军区政治部驻扎在于都县的黎板桥,主力红军决定从这里渡于都河。刘伯坚奉命担负于都河的架桥任务。为了及时完成任务,刘伯坚每天都在架桥工地与广大指战员们共同奋战,很快在宽阔的于都河上架起了一座座长长的浮桥…  相似文献   

11.
赖晨 《党史文汇》2013,(3):56-57
刘伯坚(1895-1935),四川平昌人,中共优秀党员,红军高级将领。1918年,他担任了四川省苍溪县知事(县长)一职,月薪120块大洋,半年后辞职出外求学。1922年,他在巴黎和周恩来等人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随即转为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2.
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龙岗乡,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13.
续范亭将军是老国民党员,曾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以后他反对窃国大盗袁世凯,反帝反军阀,为民族解放奔走呼号30年。1926年他在参加国民联军的“五原会师”中,接触了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小平、宣侠父,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共产党人是诚心诚意在与国民党合  相似文献   

14.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这首题为《带镣行》的诗是烈士刘伯坚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刘伯坚,1895年出生于四川省平昌县,早年就读于川东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他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半工半读。  相似文献   

15.
1895年,董振堂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西李家庄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他目睹列强的侵略、军阀的混战和民众的苦难,便立志从戎,救国救民。1921年考入当时的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接受了德国、日本先进的军事教育。毕业后在冯玉祥的西北军历任排、连、营长,直至中将师长。 1926年9月,董振堂随国民军联军参加了北伐战争,结识了共产党员、总政治部副部长刘伯坚,并在多次的接触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从刘伯坚身上,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及经历,早已见之于诸多报刊书籍。但1927年小平同志经党的派遣,从莫斯科归国到冯玉祥部工作,途经宁夏赴西安,并在沿途宣传革命思想的这段史实却鲜为人知。1926年,冯玉祥将军为了寻求政治出路,和卫士乘两辆小轿车动身赴苏联考察。在莫斯科,他结识了刘伯坚同志,并逐渐产生了好感。回国前,冯玉祥向我党驻第三国际代表蔡和森提出让刘伯坚同他一起回国的要求。蔡答应了,在莫斯科的党组织又选派了当  相似文献   

17.
《党史纵览》2008,(6):55-55
1942年5月25日,日军奔袭合围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机关。总部和北方局连夜突围。27日夜,突围人员在小南山村集结。此次突围牺牲惨重.副总参谋长左权在突围中阵亡.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失踪.新华社华北分社社长何云等10余名工作人员牺牲.彭德怀站在打麦场上点名,周围的人一个个答应着。大家注意到.他没有问到一个人——他的妻子浦安修。  相似文献   

18.
《红岩春秋》2009,(5):70-71
周贡植故居及烈士墓 周贡植,又名周文楷、周孔崇,四川巴县(现重庆市九龙坡区)人,生于1899年。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他积极参加由赵世炎、周恩来、刘伯坚领导的革命斗争。1925年受党派遣回国,到四川重庆在国民党(左派)四川省临时执行委员会农民部工作。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周贡植脱险到武汉。  相似文献   

19.
惠林 《湘潮》2008,(2):52-53
1942年5月25日,日军奔袭合围八路军总部及北方局机关。总部和北方局连夜突围。27日夜,突围人员在小南山村集结。此次突围牺牲惨重,副总参谋长左权在突围中阵亡,北方局秘书长张友清尚未找到,新华社华北分社社长何云等10余名工作人员牺牲。彭德怀站在打麦场上点名,周围的人一个个回答着。大家注意到,他没有问到一个人——他的妻子浦安修。其实浦安修刚刚找到总部,因过度饥饿疲劳,倒在一个小屋的炕上昏昏睡去了,谁也没有发现她。  相似文献   

20.
刘晓农 《党史文苑》2012,(11):11-15
1935年3月4日,春风中细雨飘飞,天气乍暖还寒。在江西省信丰县塘村山区,正发生着一场红白两军进行包围与突围的恶战。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部队,将头晚宿营于此的中共赣南省委、省军区2000余人,重重包围在这块方圆数里的狭长地带。早已疲惫不堪、饥寒缠身的红军官兵,在危局下拼死反击,试图杀出敌围。处在劣势中的红军并非是毫无斗志的溃军,他们在省军区司令员李赐凡、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等的指挥下,奋力与敌人拼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