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内蒙古地区骆驼盘尾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基于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的分子标记特点,进而为骆驼福斯盘尾丝虫传播媒介的研究奠定基础。在骆驼屠宰季节,进行骆驼福斯盘尾丝虫感染情况的检查,并分离虫体,提取DNA,用PCR方法扩增COⅠ基因,然后克隆和测序,并运用MEGA5.05和DNAStar7.1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骆驼福斯盘尾丝虫主要寄生于骆驼的项韧带间隙,骆驼的平均感染率为92.2%,其中阿拉善左旗骆驼感染率高达100%,最大感染强度为每峰骆驼23个结节。对福斯盘尾丝虫COⅠ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长689bp,与GenBank中公布的同属线虫其他种的COⅠ基因的同源性介于89.8%~93.8%之间。对内蒙古地区骆驼感染福斯盘尾丝虫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国内外首次对福斯盘尾丝虫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为该虫种的分子标记及传播媒介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喉瘤盘尾丝虫(Onchocerca gutturosa)遍布世界五大洲。Husseis(1975)在非洲苏丹检查248头牛,其阳性率为68.50%,Ottley(1978)检查澳大利亚的20匹马,14匹为阳性,Chauhan(1978)检查印度水牛192头,感染率为68.40%,Bain(1978)还报道肯尼亚的绵羊也有感染,Сонин(1975)记载了杜鹿的感染。在我国,成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屠宰公牛的阴囊及其内含物进行病理检查时,于一头公牛发现有盘尾丝虫。根据虫体在阴囊的特殊位置和微丝蚴形体的细小(平均长度153.2±35.4微米)程度,初步鉴定为阴囊盘尾丝虫,是其成虫而不是微丝蚴引起严重的组织反应。 有数种盘尾丝虫可侵袭人及动物,大多数种的成虫在感染宿主中均有特定的寄生部位,侵袭牛的盘尾丝  相似文献   

4.
慈利县郝家山牛场位于我省西北部,武陵山系的东部边缘,牧场内水源充足,饲草丰茂。 但黄牛圈形盘尾丝虫病对牛场危害严重,1984年抽检63头黄牛,其中阳性牛45头,感染率高达71.428%。为了掌握黄牛圈形盘尾丝虫病微丝蚴的活动和消长规律,以利该病的防制,对其进行了年周期的试验观察。 (一)方法 1.试验牛:从1984年抽检的阳性牛中,选择感染严重的34、54、100号黄牛逐月定时进  相似文献   

5.
伊维菌素(Ivermectin)对线虫、昆虫和螨具有驱杀活性,并已证实对人体的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马的颈盘尾丝虫(O.cervicacis)和牛的脾盘尾丝虫(O.liena-lis)的微丝蚴也有效力。鉴于湖南牛的喉瘤盘尾丝虫(O.gutturosa)感染率较高(黄牛97.33%,奶牛38.46%),我们进行了害获灭(Ivomec)对黄牛喉瘤盘尾丝虫的效力试验,并与海群生作了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有关喉瘤盘尾丝虫(Onchocerca guttursa)的研究,有Chauhan(1978)、Eichler(1971)、Hussin(1988)和Paira(1984)等的报道,Ferenc(1989)还报道了该微丝蚴在牛体皮肤中的分布。由于喉瘤盘尾丝虫存在着宿主和地区的变异,为了探明湖南省黄牛牛体该丝虫微丝蚴的分布特点,我们对自然感染喉瘤盘尾丝虫的黄牛进行了不同部位皮肤和淋巴结中微丝蚴分布情况的研究。(一)材料和方法 从屠宰场选择有活喉瘤盘尾丝虫寄生的黄牛7头,每头牛在耳、面颊、颈垂、肩峰、胸侧、腹侧、臀部、腹中线、脐部等9个部位剃毛消毒,各采取皮肤500mg,分别置生理  相似文献   

7.
火烧裳尾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在冬日里与朋友围炉取暖。这时,他已看见朋友的衣服被火烧着了,还慢腾腾地一字一顿地说:"有一件事我早就看到了,本想说吧,但又怕你性子急;假如不说吧,恐怕你的损失可就惨了。我究竟是说了对,还是不说对呢?"朋友赶忙问:"你要说什么事?"火烧着你的衣裳了。"慢性者终于将事情说了出来。那朋友赶紧提起衣服,把火扑灭。他生气地责问道:"你早就看见了火烧衣裳,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说你是急性子,果然不错。"火烧裳尾@程雯  相似文献   

8.
从梦中惊醒,朦胧而有些白亮的窗外,虽然还是一片褐色的戈壁滩,但很快就发现,火车正在走出戈壁滩,徐徐地驶入一片纵横交错的铁轨中.又刹了一下,火车的速度开始变得缓缓地,缓缓地,开始进站了.  相似文献   

9.
烂盘不烂手     
过去有个做官人,上任之初向神发誓道:“我左手要钱就烂左手;右手要钱就烂右手。”时过不久,有个人拿着大笔银子来行贿。他见到如此丰厚资财,心里直想受纳,可又怕犯了前面的誓言,遭到神的惩罚。于是,他左思右想,终于想了个好办法,自解道:“我取一个盘子来,让那人将银子放在盘子上,叫人捧入。当日发誓时我说的是钱,今日送的却是银子;我又不曾动手,即便是烂也烂盘子,不会烂我的手。”烂盘不烂手@程雯  相似文献   

10.
11.
为摸清网尾肺线虫在自然界的活动规律和生态环境,给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84~1985年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的地区对网尾肺线虫的生活习性作了调查。 (一)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八美:海拔3400公尺,高原气候,冬季慢长多霜雪,夏季暖和多阵雨,干湿分明,日照丰富,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4.4℃,1月平均气温-5.2℃,7月平均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28.3℃,极端最低气温-25·6℃。昼夜温差≥10℃。龙灯:海拔4100公尺,地表平坦,排水不良,有大片沼泽发育,水草丰盛。冬季慢长多霜雪,  相似文献   

12.
绵羊丝状网尾线虫病是西藏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家畜寄生虫病。 对宿主进行免疫抵抗一种寄生虫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用钴~(60)—γ射线(或X射线)照射网尾线虫的幼虫制备的虫苗(radiation vaccine)早获成功。六十年代初,第一批网尾线虫的商品虫苗(英国的“Dictol”和南斯拉夫的“Difil”)出现于市场。“Dictol”  相似文献   

13.
角杯尾吸虫(C.cornutus Rudolphi 1808)在寄生虫分类系统中隶属于鸮形科(Strigeidae Railliet 1919)杯尾属(Cotycurus Szidat 1928)。是一种乳白色的小型吸虫,为鸭类动物常见的寄生虫。据报道,福州市家鸭的感染率为3.77%,成都市家鸭的感染率为19.20%。苏联有偶尔寄生于凤头麦鸡的报道,美国有偶尔寄生于野火鸡的发现。尚未见本虫寄生于家鸡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14.
笔者1986年遇1例剧烈呕吐病猫,治疗无效死亡,尸体剖检证实系带状泡尾绦虫所致死。 (一)症状 病猫1986年11月30日晨突然发病,表现精神沉郁,拱腰缩颈,食欲废绝,脉搏146次/分,体温38.9℃,呼吸39次/分。剧烈呕吐,呕吐物初为食糜夹杂粘液,继之为白色、微黄至黄绿色的泡沫状物,最后呕吐物越来越少。当日排少量粪便,次日仅有少量胶冻样物。以镇痛、消炎、止吐药物治疗皆无效,至发病38小时死亡。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73~1974年调查了13峰不同年龄、性别的骆驼,其网尾线虫(肺丝虫)的感染率为100%,范围为9~589条。以往,我场应用1/1500的稀碘溶液气管注射治疗此病,效果久佳。为了寻求理想的驱虫药品和剂量,我们进行了不同剂量的碘溶液和敌百虫液等的体内外驱虫效果比较试验。其结果证明,应用1/1500碘溶液驱虫率只有30%,而1%和2%敌百虫溶液体内外驱虫、杀虫都不理想。但1/1000碘溶液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免疫生物学的发展,用蠕虫的照射幼虫做为虫苗(Vaccine),来免疫预防家畜的寄生虫病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用Co~(60)r—射线和X—射线在不影响抗原性的情况下致弱了幼虫;用照射致弱的幼虫来激发了宿主的抵抗力;免疫动物能耐过每天摄食致死量的活性幼虫。  相似文献   

17.
水牛自然感染巨盘腹袋吸虫(Gastrothylaxmagnadiscussp.nov)成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虫体体表具有环行横纹、凹窝和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泡状结构及息肉样圆突,没有小棘。横纹在腹袋口与腹吸盘之间较致密,排列规则,在虫体前端发生不规则的间断,形成息肉样结节。泡状结构多分布在口吸盘周围,为单生,以柄与体壁相连,似水泡状,其表面无纤毛;分布在其它部位的泡状结构多为簇生;体后1/3没有泡状结构。腹袋口周围的体壁如海绵状,无泡状结构,周围布满息肉样结节。  相似文献   

18.
1986年作者曾报道了寄生于蟒蛇体内的丝状蛇蛔虫(Ophidascaris filaria Baylis,1921)和渐细多宫线虫(Polydelphis attenuata Baylis,1921),最近我们又在蟒蛇体内发现有大量的无尾多宫线虫(Polyolelphis anoura Dujardin,1845)寄生,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一)虫体的形态描述 无尾多宫线虫虫体较  相似文献   

19.
蟠尾丝虫是寄生于骆驼皮下组织、肌肉及韧带等部位的一种白色丝状线虫。它对驼肉品质、皮革质量及骆驼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1985年12月我们对阿拉善左旗1141峰驼进行了宰后调查,蟠尾丝虫感染率为90%。  相似文献   

20.
关于奶牛血液成分测定数值的报告,以前几乎都是根据颈静脉血的指数。少数例外的,是山口佳男等关于乳静脉血的报告以及帕克(Parker)和布罗(Blower)关于颈静脉血和尾动脉血、尾静脉血血液成分比较的报告。 山口等针对颈静脉血与乳静脉血血液的生化成分,报告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差异。 作者等根据帕克等人的方法用奶牛重新试验,进行比较研究,现报告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