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官一任 ,致富一方” ,此话如今已成为好多领导干部自勉的座右铭了。现实生活中也确有一批这样的“官” ,他们任职一方 ,甘为人民公仆 ,勤政廉政 ,时刻以“致富一方”为己任激励自己 ,带领民众奋发图强 ,穷则思变 ,用辛勤的汁水改变着当地的贫穷落后面貌 ;或运筹帷幄而废寝忘餐 ,或身先士卒而积劳成疾 ,或呕心沥血而鞠躬尽瘁……这些似“官”不是“官”的公仆们 ,用自己的所作所为 ,忠实地履行和实践着“致富一方”的诺言。在他们的努力下 ,那里的穷帽摘掉了 ,经济发展了 ,生活提高了。“富”或露端倪或已生根。“致富一方”的“官”也由…  相似文献   

2.
在柘城县城关镇王菜园村群众心目中,48岁的县人大代表、村委会主任王叶良不仅是带领大伙儿致富的“领头雁”,更是他们的贴心人。一担任村委会主任之前,王叶良已是县里出名的摩托车、三轮车修理高手。1994年,他在家乡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叶良自行车有限公司。靠  相似文献   

3.
他在济南经济开发区拥有占地上百亩的计算机科技工业园和产值近亿元、利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他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率先提出“以工养农、以农生茶”,聚焦“三农”,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做贡献;他发展企业斗志昂扬,胆识过人,他心系民众,热衷慈善事业……他,  相似文献   

4.
新事篇     
致富不忘本热心助教育正阳县吕河乡个体经营者朱明洲,致富不忘乡邻,经常热心为乡亲们做好事,并免费向他们提供一些致富信息。近日,他出资4万元为家乡朱腰村小学捐建了一座教学楼,受到党委、政府和乡邻们的交口称赞。(正阳县委统战部)工商联会员捐助贫困学童淇县工商联会员郭玉林得知桥盟乡大石岩村的学童刘文舟和徐华强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时,当即拿出1000多元钱,帮助他们重返校园;工商联会员王九清从庙口乡20多所学校中选出15名特困生,捐给每人100元及书包、文具各一套,还从中选出5名品学兼优者,一直资助到初中毕业。近两…  相似文献   

5.
1993年底,北京大学的学生成立了爱心社。他们提出“奉献爱心,社会温馨”的口号;他们奉行“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什么”的准则;他们强调踏踏实实做实事;他们提出的“自爱、爱人、爱环境、爱国家”的倡议已形成了统一的志愿者行动计划。在爱的传  相似文献   

6.
张德民 《大连干部学刊》2006,22(4):F0003-F0003
对国家的爱源于对故土家乡的爱恋。诗人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 离别之苦、眷恋之情便会萦绕心头。用做诗表达自己的乡恋之情,实在是一种发自内心而又出于无奈的别样浪漫。这种诗大多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一种“感情的储藏”。  相似文献   

7.
清明时节,当社会各界都以各种方式缅怀逝去的英模们的时候,笔者想到了如何关心我们身边的活着的英模、奉献者的问题。无数的英模人物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谓是“奉献者”的代名词。奉献者爱岗敬业、乐于吃苦、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甘于清贫的美德,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景仰。但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些“奉献者”提出自己有困难,需要帮助,该不该去照顾?该怎样去帮助他们?他们该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有一个时期,有些媒介所宣传报道的英模人物,其经历几乎是“苦难”和“不幸”的代名词:要么是本人患重病还继续加班,要么是妻子下岗失…  相似文献   

8.
高峰 《小康》2006,(10):88-89
诡异的巫术、奇特的偏方以及科学试验,千百年来男人们一直在寻找着那神秘的答案……神奇的蓝色小药片伟哥帮助成千上万的男子重新找到了“性福”。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上,男人们一直都在为自己的“能力”忧心忡忡。历史资料显示,为了男性的尊严,他们几乎尝试了所有方法。借助“神力”增加信心在古罗马时期,男人们借助巫术来治疗阳萎。古罗马作家和朝臣、《萨蒂利孔》一书的作者佩特罗尼乌斯在书中曾记载了自己接受治疗的经过,那时候由女巫师来执行这种仪式,女巫师会把胡椒粉、荨麻籽和油的混合物涂在男性的大腿上,用水芹和神树的汁液清洗他们的…  相似文献   

9.
宝丰台胞踊跃捐资助家乡祖籍河南省宝丰县的台胞为家乡捐资建设公益事业达120多万元、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了贡献,受到了乡邻们的称0。随着大陆对台政策的放宽,祖籍河南宝丰的台胞回乡好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回到家乡亲眼看到宝丰各项建设蓬勃发展,纷纷表示要尽绵薄...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全国两会上称“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在她看来,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往往导致返贫,孩子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买不起房.  相似文献   

11.
芮芝  贺亚生 《人权》2005,(2):46-49
孤残孩子能走入社会吗?他们能比在福利院过得更好吗?他们能够得到“爸爸”“妈妈”悉心的关爱呵护吗?只要你到北京市大兴礼贤镇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亲身感受一番,亲眼看看“家庭寄养”中心孤残儿童的生活,你的疑问就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在这里,你将看到“有了家”的孤残儿童们所得到的真挚的人间温情,你会为这些孩子们庆幸,真诚祝福他们真的有了“一个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父母”。你将真正感受到,大兴家庭寄养指导中心主任马凤英为实现“愿天下孤残儿童都能找到一个家”的美好愿望所做出的奉献和取得的成果,为她那颗充满爱的拳拳之心而深…  相似文献   

12.
当史芸携带30万元巨款从省城回到家乡时,身心疲惫的她很有些恍如隔世之感。 史芸8年前离开家乡,她的家乡是个地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名叫北湾的小村庄,8年前那里还很偏僻落后,而现在则有了很大的变化,像她家曾经引以自豪的楼房已遍地皆是。几年前她家盖楼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乡民都羡慕史芸的父母有福气,生了个不仅貌美而且能挣大钱的女儿。当然乡民们只看到眼面前的,并不去深究这些钱的来历。其实这都是史芸在省城的卖身钱,她在省城出售美丽青春的胴体,供那些嫖客们淫乐,然后从他们的口袋里掏取肮脏的小费,她就是用这些钱为父母盖起楼房,为瘸腿的哥哥娶了嫂子,将痴呆的弟弟送进医院治疗。并供应他们全部的日常开支。除此之外,她还积攒一笔钱,她想自己不能总操持这种肮脏的“职业”。再说青春转瞬即逝,等到挣足一笔巨款后她就从良,用这些钱回家乡做点生意,再嫁一个男人,回到正常人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3.
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在武鸣县各村屯的新农村建设点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针对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带着政策入户宣传,带着“点子”进村工作,带着技术实地指导,让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支队伍的队员们家乡都在农村,他们都是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以浓浓的乡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叶水 《公民导刊》2006,(4):38-40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新近举办了《三峡移民精神》大型图片展览,在“故土难离”那一部分。一幅幅图片生动的再现了百万移民对家乡对亲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依依惜别中,库区移民顾全大局、舍已为公的奉献精神让人动容。在图片中,我注意到两幅醒目的标语:“主动外迁,支援三峡工程建设。”“祝外迁移民他乡早日致富!”外迁移民是否已经融入迁入地?他们现在的生活还好吗?他们在他乡是如何创业致富的?请看本刊记者从广州发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一篇《北欧意识》的文章写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街头上,几名男女小学生在路旁卖他们自己制作的十几只小“纸鹿”,旁边的小纸牌子上写着“我们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全班同学准备周末去郊游,特制做几件小玩具,请小姐们、先生们买下,供我们作路费”。 瑞典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富裕国家之一,政府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福利政策,他们的人均生活水平比我们高,按我们的想法,家长给自己的小学生一  相似文献   

16.
如今,“盛情难却”几乎成了贪官们东窗事发后共同的“苦衷”,那些身陷囹圄的贪官们在忏悔中.无不用“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来为自己的受贿行为进行辩解,仿佛是别人害了他们.是“盛情难却”惹的祸.而他们自己好像很无辜。在这里,“盛情难却”成了贪官们的一块遮羞布。  相似文献   

17.
踏着初冬的脚步,我们来到喀喇沁旗乃林镇,走访在村组农户,耳闻目睹着农民们那丰收的喜悦:烤烟亩收入2000余元,花卉亩收入达到1800元,卖牛收入1万余元……不经意间,总有人谈起带领他们增收致富的“刘镇长”,追寻着“刘镇长”的足迹,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人立足本职实现远大理想的赤诚,感受到的是一位基层领导干部的爱民之心、亲民之情。一1989年,刘博英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乃林镇,做起了农业技术员。1991年1月,他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怀着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他决心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乡亲们找到一把致富的金钥匙。乃林镇位于…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财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财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即“对家庭和城邦有用的东西”。在一般的经济学意义上,我们说财富就是对人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它以满足人的身体需求为目的。人生而向往致富,致富是人的合理诉求,无可厚非。然而,诗人歌德曾说过:“只有那些理解财富的人才会致富。”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如何不为财富所累,超越财富,从而把财富变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政协天地》2014,(4):25-27
今年1月省“两会”召开期间,在省政协港澳委员和特邀委员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尤权深情地说:“无论大家身处何方,心系祖国就好;无论大家能力大小,为家乡做贡献就好。”他希望大家积极回乡创业、扩大投资,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希望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云南人大》2009,(6):I0007-I0008
在祥云坝子、祥香路旁一个绿树成荫的村子里,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他曾是家庭致富能手,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2000年被村民推选为“村官”。凭着一颗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诚赤之心和脑勤、口勤、脚勤、手勤的工作作风以及苦干实干的精神,他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就是祥云县米甸镇自羌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云南省十一届人大代表罗学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