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柏峰 《法律适用》2011,(10):116-117
一、涉诉信访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涉诉信访问题突出,已经成为人民法院新的重大工作难题。表现为涉诉信访总量有增无减,工作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大量增多;重复信访占有较大比例,缠访和上访老户问题突出,时间跨越大,多是历史沉积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涉诉非正常上访和越级上访人次居高不下、逐年增长,形成信访洪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关注上访人员心理,有针对性地减少和化解矛盾,是人民法院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文中探讨了涉诉上访老户的几种心理现象,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上访人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访人的心理提出了做好矛盾的排查和化解工作、引导上访人走出上访误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江苏 《法制与社会》2012,(32):157-158
目前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涉诉信访案件依然居高不下,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缠访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如何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涉诉信访案件,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顺利健康发展,是人民法院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此,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4.
2014年7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国启动涉诉信访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对300余件涉诉信访案件展开质量评查,并将根据评查结果终结化解一批长期缠访闹访案件,  相似文献   

5.
法治快报     
《公民与法治》2014,(6):2-3
中办国办明确不受理越级上访和涉法涉诉信访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和涉法涉诉信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日照中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以司法为民为宗旨,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法院信访 工作的发展规律,着力强化信访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 管理,使法院信访工作运行机制具备了长效性,在全国 信访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院信访工作却出现了 "三下降二最低(新增信访案件下降、越级上访总量下 降、老户数量下降;上访总量和赴省进京上访数量全省  相似文献   

7.
涉诉信访工作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做好涉诉信访工作,事关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事关司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针对当前涉诉信访总量上升、无序上访和信访形式多样化的现状,人民法院要增强做好法院信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改进涉诉信访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重点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蕾 《特区法坛》2005,(6):36-38
涉诉上访工作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司法机关了解和掌握司法是否公正的重要渠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两年多来,海南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公正廉洁树形象”活动,以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司法为民为着力点,建立了以海南中院立案庭为涉诉上访工作管理中心枢纽,中院各部门、辖区各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具体办理的辐射式处理涉诉上访工作网络。并针对新形势涉诉上访的待点,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标本兼治,妥善地处理了一批涉诉上访案件,为营造辖区和谐稳定环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其方法有:在受理环节,要倾注一个“情”字,把握一个“巧”字,卡住一个“准”字;在办理环节,一要多听,二要多跑,三要多学,四要多想;在处理环节,对于有理涉法上访案件,应全力以赴地予以解决;对于部分有理涉法上访案件,把握标准依法给予部分解决;对于无理缠访缠诉的,采取有效办法,动员各种力量做好化解工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闹访、缠访、集体访等非正常访亦呈多发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升、法律的修订赋予检察机关更多职责任务、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对违法上访行为打击不力等因素导致。应完善审查受理机制、案件办理机制和息诉化解机制,建立信访依法终结机制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同时还应强化源头治理,切实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刘实 《中国监察》2008,(24):24-24
近年来,吉林省长春市纪委、监察局积极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大胆探索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取得了全市纪检监察系统信访总量年均下降15.4%和信访老户为“零”、受理的信访问题到中央纪委和省纪委越级上访为“零”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潘柏生  杨震宇 《法制与社会》2010,(24):147-147,156
近年来,群众进京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敏感时期上访的数量有所增长。上访成为当前部分群众要求解决实际问题,落实有关政策法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大量越级上访、群体上访,不仅增加了上访群众的精神和物质负担,而且给各级国家机关、政府部门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办公和工作秩序,增加了不和谐和不安定的社会因素。因此,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调处和化解涉法涉诉上访矛盾工作新机制,使涉法涉诉上访的调处和化解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化解上访矛盾过程中应当坚持五项原则,化解上访矛盾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丰县人民检察院紧紧围绕大局,立足检察职能,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预防和化解涉法涉诉问题能力,主动做好涉法上访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作出努力。2007年以来,共受理种类线索240余件,妥善办理交办案件40余件,刑事赔偿案件1件,处理涉检信访案件20余件,连续九年实现涉检赴省进京“零记录”。  相似文献   

14.
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司法行政信访工作□刘坚第4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信访条例》的施行已经2年多了。两年来,司法行政信访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化建设加快,信访总数下降,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逐步减少,老上访户的问题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15.
田忠曼 《中国审判》2009,(10):57-59
涉诉上访是近年来人民法院较为棘手的一项工作,客观地讲,一些重点上访户反映的问题,经过多次申诉复查与再审程序审查,法律程序已经穷尽,难以再通过正常的诉讼手段解决,但是多数上访人,甚至包括一些上访老户,往往都具有可以理解的事由,都情有可原。作为长期在涉诉信访一线工作的普通法官,我的感受是,在处理涉诉信访案件过程中,必须带着司法为民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群众维权方式趋于多元化,涉诉信访问题备受关注并成为我国司法与行政的一大顽疾,信访机构设立繁杂、权责不明,行政机关越位严重影响司法独立,过激手段上访缠访,以及解决机制的非终局化,都说明了我国涉诉信访现状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涉诉信访法制化刻不容缓。涉诉信访法制化有赖于司法独立程度和社会公平正义。明确信访专门机关极其权责,深入司法诉讼审判制度改革,重视司法执法队伍建设,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合理畅通的信访渠道,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是促进纠纷解决社会和谐,树立司法权威,增加社会公平正义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以史为鉴,全面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涉诉信访治理的变革历程,科学合理划分发展阶段,并从中探究其特征与规律,对进一步推进涉诉信访治理及其法治化,明确涉诉信访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我国涉诉信访治理实践,考量“四个思维”和“五大因素”,可将涉诉信访治理的发展进程划分为涉诉信访制度创立、平反冤假错案、集中接访化解、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信息化变革与转型等阶段。在总结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特征基础上,归纳为“运动式”“规则式”“信息式”三种治理模式。涉诉信访治理现代化应以治理体系系统化、治理机制法治化、治理手段信息化、司法管理科学化、权益保障充分化为基本建构和核心内容,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从源头上预防涉诉信访案件,更好地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司法保障,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结合近年来涉诉信访的工作实际,以2009年至2012年办理的信访案件、进京访案件以及中央政法委交办案件为统计标本,分析了当前涉诉信访案件的主要特点、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化解信访问题的成功经验,并就进一步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静 《人民司法》2012,(17):94-97
近年来,涉诉信访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一方面是人民法院司法能力不断提升,为解决上访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牵涉了大量的精力;另一方面是涉诉信访总量持续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笔者从涉诉信访的功能定位入手,对信访现状及其源头治理等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商榷。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社会》2012,(11):153+161
近几年以来,我们为了解决涉诉上访、涉诉进京上访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息诉息访的工作方法,即在没有信访的情况下做好未雨绸缪的两个办法、在接到信访的情况下采取的四个方法、在息访后的做好善后工作的两个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