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场的孩子     
正我是在军队机场长大的孩子。1971年的冬天,我放学回家,见到了身穿军装的父亲。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把我抱在怀里看了好半天,问想不想他,学习怎么样?调皮不调皮?我和他有距离感,很陌生。爸爸给我吃苹果,还有一个大菠萝,那是我第一次吃这玩意儿,又酸又甜,直到现在我仍喜欢吃这种水果。  相似文献   

2.
少女的情怀     
一 张子禾站在秋风瑟瑟的合欢树下,不厌其烦地教我诵背第一首宋词<定风波>时,我就隐隐约约地喜欢上了他.那年,我刚巧七岁,而他,已过廿十. 张子禾是父亲雇来教我诗词的语文老师.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还背得满口诗句.孩子对于名不正言不顺的老师,总是有三分不服气的.于是,我出了各种怪题来刁难他.譬如,我在书本上翻到了晏殊,柳永,便斜眉瞪眼地问他,代表作是什么,背两句来听听.  相似文献   

3.
冠豸 《新青年》2013,(7):54-55
曾经以为青春是一条河,一条奔腾的河,两岸风光无限,一并绚烂。1从镇里考入市重点高中,我全家人都乐坏了。特别是父亲,他杀鸡宰鸭,请了镇中学里所有的老师。那一夜,父亲喝醉了,他抱住我又哭又笑。第一次远离家,到二百多公里外的市里读书。父亲要送我,我拒绝了,想自己锻炼一次。我知道我不可能一辈子都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报名。军训。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我惶惶不可终日。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情怀     
正我父亲1956年入伍,1981年转业,从军25年;我是父亲转业那年上的军校,2006年转业,也从军25年。父退子进,两代人在军队合计服役了整整50年。1956年初,国家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当时,福建沿海还有战事,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参军,征兵工作很不顺利。父亲当时已经是预备党员,是村里的青年骨干,主动要求参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前些年,我常常梦见父亲,近几年梦不见了。父亲和他所参加的抗日战争,似乎已经成了非常遥远的被人忘却的梦。昨天一位年轻的朋友,看我的专题录像时,见到我父亲年轻时一张黑白照片:父亲抱着两岁的弟弟,我呢,大约五六岁,光着肚皮儿站在他身边。父亲身穿长衫马褂,圆方形的脸,两只明亮的大眼,  相似文献   

6.
1805年4月2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丹麦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便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可就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  相似文献   

7.
父亲与山     
魏鹏 《新青年》2004,(12):16
离开苏北老家来到省城,转眼间已3个年头了。3年来,我无时不在思念年过花甲的父亲。3年前,母亲病故,父亲退休,我是他们惟一的儿子,又外出谋生,家中空荡荡的。父亲一人在家,让我放心不下。我曾想方设法让他来城里生活,但他不肯。2002年春天来城里一回,不到一周就回去了。他说他要  相似文献   

8.
我于 1937年生在红军第十五军团,是党和人民把我哺育成长起来的。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三十三年,他老人家是我第一位老师。他崇高的革命精神、优秀的品德,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对我慈母般的爱和严师般的教育,永远记在心中并指导我如何去生活和战斗。因篇幅有限,也很难用文字把所有事情表达出来,下面只回忆几件难忘的事:    一、我是人民的儿子,是人民的公仆   1942年,我们住在津浦路东的芦店子。房东王大伯的大儿子要成亲,新娘入洞房要有两个属“牛”的金童玉女捧花烛。我的属相是“牛”,又是徐海东的儿子,房东大娘特别希望…  相似文献   

9.
父亲     
澜涛 《新青年》2007,(6):11
曾经,我非常憎恨我的父亲,我常常想,如果生命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我宁愿不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愿意做我父亲的儿子。  相似文献   

10.
微生活     
《新青年》2013,(4):4
8岁男孩与土拨鼠成好友野生的土拨鼠本是一种害羞敏感的动物,但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上,有一群土拨鼠却和一名8岁的男孩成了好朋友。男孩MatteoWalch的父亲每年都会带他到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度假。Matteo第一次在那里见到山上的一群土拨鼠,就和它们成了朋友。马特奥的父亲说,这些土拨鼠与儿子的友谊  相似文献   

11.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外地工作,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给父亲的礼物都是一些吃的东西。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对服装更是不感兴趣,他常年都是一身工作服,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肯买衣服。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我并不了解父亲。  相似文献   

12.
正林斤澜先生久负盛名,以小说享誉。我和老先生不熟稔。和他的女儿林布谷女士,在一次小范围朋友的聚会上相识。她的性格很爽快,似乎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我让她提供父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帮我查到:201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集外遗文"栏目,曰《滴水不漏》。还附了林布谷的一首诗:《我想我爸》。细核对这是篇小说,后面附了一篇文章《忏悔》。  相似文献   

13.
正不晓得为什么,祖父在我一出世就认定了我只能做读书人。临终前,他把我父亲母亲叫到床前,交待说以后不管怎样难,都要让他孙子读完大学,考上状元。那时候是1956年,科举已经是遥远的事情,但年近九旬的老人满脑子仍是一大堆旧梦。他的话不幸言中。以后的确有了很难的日子,以至初中毕业之后,我不能不失学。父亲和母亲为此终生都对老人怀了深  相似文献   

14.
本分     
早上,接到父亲的传呼。我跑去回电话,父亲只是问问我的考试成绩。我说:“还行,都及格了。”隔着长长的电话线,我仿佛看到了电话那边父亲那心满意足的笑容。回到寝室,我心里很不平静。躺在床上,9年的求学生活历历在目。初一时,特别想家,但父亲并不常来看我。来了,也只是在我的寝室久久地站着而不说什么。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往返的车只有1个小时的间隔。可父亲怕同学们看见他那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从不去学校找我经常是在寝室搭地铺过一夜。为了能给我留下更多的零用钱,他最多只吃一碗廉价的面条,而且每次都吃得很少,并说“吃得很好。”他默默地…  相似文献   

15.
牵手     
李黎 《新青年》2005,(4):16
关于父亲母亲的情感世界,我知晓得不多,大概,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本来就不擅于表达爱情,亦或是父亲执意要保持一种粗犷坚强的军人形象,母亲则温婉恬静,像所有的军人家属一样,依附于父亲身后,像一株柔美的藤,其实,那藤因吸收了树的刚阳之气,亦具备了军人坚忍的品格,家是母亲独自一人撑起来的,所以父亲这棵树才显得高大苍劲。我想,年轻时候的母亲内心一定是孤独的,同父亲处对象那天起,她就盼望着同父亲的相聚,长相厮守。母亲辞掉很好的工作,随军到父亲身边,但即使这样,父亲仍不能够时时回家,在他心里,部队和牵手他的兵永远是第一位的。儿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张望     
王宪中 《新青年》2005,(10):7-7
离家3年的朋友要从外地回来,朋友的父亲从早晨开始就趴在窗口向外张望,一直张望到傍晚朋友进家门。朋友无意间说起此事,却勾起了我对父亲的回忆。父亲养育了我们6个儿女,在艰辛的生活中,却把我们一个个像风筝一样从偏僻的村里放飞,每个子女回家的时候,他都要像朋友的父亲一样一直站在村口长时间地张望。记得我考上师范的时候,报到的时候是个雨天,父亲打着赤脚,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送我到十几里以外的县城坐车,到车站后饭没吃,歇没歇,就在我迷蒙的泪雨中又走进了雨中。第一年寒假,在一个飘雪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中,母亲说:“你父亲听说你要回来,…  相似文献   

17.
七年之爱     
嘉娣 《新青年》2006,(11):16-17
我和蔚认识已经7年了,仍然没有结婚.事实上,我们认识第一年后我就认为我们应该结婚了,可是蔚不愿意.我不明白她为什么不愿意,她并不是不爱我,以她的个性绝对不会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那么久.我们也并不是没有钱结婚,新居早就装修好了,就等着入住.  相似文献   

18.
父爱无言     
吴健 《新青年》2004,(9):14-14
父亲不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我心目中一直渴望有这样的父亲,他儒雅,有一股书卷气.我很容易把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师看作父亲.我一直以为父亲于自己是不可依赖的,一直以为正是父亲的不可依赖成全了我,造就了我,使我独自去面对,去解决.父亲不善表达,他沉默得近乎冷漠,但他一直是健壮的.直到有一天,在我不经意的一瞥间,忽然发现父亲老了.  相似文献   

19.
弟弟,不哭     
我上高三的那年,有一次学校一定要我们买一种高考复习资料,我只好回家问母亲要钱,恰巧碰到弟弟从工厂里回来。弟弟回来后笑嘻嘻地说:妈,我被工厂开除了。母亲以为自己听错了,被工厂开除了还没心没肺笑嘻嘻的?这是弟弟第二次被开除,他第一次被开除是在学校,那时弟弟上高一年级,因为在学校和几个地痞打架,被学校开除了。被学校开除后的弟弟成了父亲和母亲的一块心病,后来父亲用提前退休的代价,让弟弟顶他的班进了工厂。可进工厂上班不到一年,他就与车间主任又干上了,弟弟说那个车间主任又好色又坏,他看不惯。刚被工厂开除后的弟弟一点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20.
父亲的爱     
正我父亲上世纪40年代出生在北京普通百姓家庭,在我看来他是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的是他生活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并且还有些穷,不普通的是他考上了公安学校并且是便衣警察。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叫北平时的事他什么也没记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他应该记住了吧,可他什么也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多热闹,我不信他什么都不知道,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