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杨天地 《前沿》2013,(18):141-142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当前已引起跨文化交际学界的广泛关注。非语言交际主要分为四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本文主要从对待拥挤的态度、近体距离及领地观念三个方面探讨中英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环境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韩敏 《前沿》2007,(3):76-77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重视非语言交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教师的目视行为、体距处理和非语言声音三个主要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结合课堂语言交际行为探究提高大学生实际语言综合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田志华 《前沿》2012,(19):199-200
在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以及非语言交际活动中,由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所导致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使用的差异现象值得关注,尤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下,这种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日汉对比的研究方法,以日语和汉语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例子为佐证,说明男性和女性的交际差异,并尝试讨论了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交际中 ,语言与文化、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表达一致时 ,交际效用呈最大规律 ;两者不一致或相互否定时 ,交际效用呈递减规律 ,甚至抵消 ;遇到交际障碍时 ,非语言交际起修补作用。跨文化交际目标是交际经济化、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刘宇容 《前沿》2006,(6):224-227
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大途径。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着重阐述非语言行为障碍对语言交际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提高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非言语交际往往通过具体的列举来分类,虽然清楚明晰却难免顾此失彼。若按交际手段分类,将非言语交际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两类,即可涵盖所有形式。这里的直接交际是指交际者由自身身体而不借助他物发出的交流信号,主要包含副语言和身体语;间接交际是指交际者通过自身身体以外的介质进行的交际,主要包含物体语和时空语。文中对副语言、物体语等重要概念也进行了重新定义。相比而言,直接交际可控性强、直观性强、文化蕴含相对有限,而间接交际反之。此分类法亦适用于人类交际形式的分类,即人类交际亦可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从而为交际分类提供了新的角度。由此人类交际可被归纳为直接交际、间接交际及直接交际+间接交际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英文影视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者通过影片中的情景提示 ,进一步理解语音、语调及语速的隐含意义 ,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 ,了解社会及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了解不同民族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英文影视为学习者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 ,同时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自然情景。它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引入交际理念的新型“听说课”,在保留传统教学法语言知识系统性优点的同时,以积累语言知识为基础,积极组织多处课堂交际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中,在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的同时,将强化听、说两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丛日珍 《青年论坛》2006,(3):126-128
体态语是人类交际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手段,它具有含蓄、朦胧美和幽默感等特点,可以起到表情、指示、模仿、礼仪、替代、暗示等作用。本文从体态语的这些功能来探讨其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作用,为语言共性论提供若干支持。  相似文献   

10.
李荧 《青年论坛》2002,10(2):92-9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许多就表现在语言交际中。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不仅要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培养交际能力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林灵 《前沿》2012,(10):83-85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从言语行为的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对社交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社交言语行为应有侧重地遵循相应的礼貌准则及其应采取的礼貌策略,以引导人们在社交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得体、恰当、礼貌的语言,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警察交际口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交际口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类型 ,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口语交际 ,而有着自身的言语特征 ,即警察语言的可接受性、逻辑性、灵活性、策略性、言语交际对象的对抗性及不合作性。为了使语言达到得体的目的 ,警察语言必须遵循以下修辞学的原则 :合境原则、礼貌原则、警察言语与交际对象的相互协调原则、诚信原则。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红 《前沿》2007,(3):71-7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对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原则和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交际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交际从现实交际中分化出来,为现代人的交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对话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网络交际中的各种语言失范现象,然后从网络交际的语境和主体两方面对语言失范现象的成因加以深入分析,为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冲击,最后对网络交际中语言规范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彝族非语言交际习俗是彝族民俗语言的一种形态。在社会交际活动中,非语言交际方式虽然不能与语言等量齐观,但它以自己独特的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语言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在彝族社会传承文化中,非语言习俗的丰富多姿及其特殊作用,是有声语言难以取代的。这里,我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彝族非语言交际的身势体态语习俗,标志语习俗和非语言的声音交际习俗。  相似文献   

16.
吴新华  赵雄 《理论月刊》2003,(9):108-109
省略和冗余是语言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为了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一般提倡简短、精练、准确等原则;但在特定场合,冗余的运用也是必要的。省略和冗余在语言实践中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方能收到最佳语言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对跨文化交际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从言语行为理论入手,研究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言语行为理论的关系,并从培养医护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用能力及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梁爱民 《青年论坛》2010,(4):133-136
语言是一个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交际是一个信息在交际者之间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过程,信息的共享是交际活动的目的,信息的互动是交际活动的本质,语言的运用是交际的主要形式。“情感过滤”是一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和信息输入、输出产生的影响。学习动机、语言焦虑、语言态度、自我意象、自信心和移情等是造成“情感过滤”的主要因素,关注交际意义而非形式、关注交际情境、实现可理解性信息输入是降低“情感过滤”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刘建平 《前沿》2007,(8):46-48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应用中有着直接的体现,并深刻地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这就决定了在外语教学中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四个层次来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这种层次性对大学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活动与交际活动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语言活动是交际活动的基础,交际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们都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