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南欧激进左翼政党普遍强化了对欧洲一体化的批判性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建制派政府实施的紧缩政策,并提出了以债务重新谈判、增加就业和战略性部门的国有化为核心的替代性方案。同时,它们还将巩固政党的社会基础,重建与工会、社会运动的联系作为增强政党认同和组织内聚性的重要举措。政治意识形态、组织历史遗产和政党竞争的不同发展态势对南欧各国激进左翼政党在危机中的政治回应和适应性变革产生明显的锁定效应。部分南欧激进左翼政党成功实现"逆袭",但相当一部分政党未能获得明显的选举收益。激进左翼力量的分散和政策立场的差异、激进右翼政党的强势崛起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洲激进左翼政党的整体性复兴。  相似文献   

2.
美国军政府与南部朝鲜的政治发展进程(1945~1948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志 《当代韩国》2008,(2):60-70
1945~1948年,驻朝美国军政府一面支持当地的右翼保守势力,强化军警力量和右翼准军事青年组织,镇压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左翼和人民的反抗运动,一面在南部朝鲜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美式民主移植。两种做法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反共主义之下。美国军政当局政治行为的影响非常深远,朝鲜战争的爆发、李承晚独裁统治的延续和韩国学生民主运动的兴起均与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由中央民族大学朝文系金春仙副教授撰写的《韩国—朝鲜现代文学史》一书已由韩国月印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除前言外,共用四章篇幅对韩国、朝鲜当代文学进行了叙述:第一章论述了从1945年8月15日解放到1950年战争爆发之前的韩国、朝鲜文学。解放后由于民族内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导致文坛分化为左翼与右翼两个相对抗的文学阵营,因半岛文学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越南当代文坛上新晋女作家阮氏秋惠、武氏好、依斑的一系列作品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性的女性形象范式,但驰骋政界、商场的成功女性形象却鲜有出现。文学话语作为对意识形态话语的二度加工,自然会渗入更多的虚构和想象成分,但在越南女作家的文学文本中,虚构和想象成分被排除在外。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范式呈现的是女性对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默许和对自身传统角色的被迫认同,同时也揭露了蛰伏于常态(形象范式)下的不合理现象:越南妇女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与解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宣言项目"对选举纲领的定量分析,以及对基本纲领的定性分析,旨在说明北欧左翼政党已走上"绿色转向"的道路,将生态主义和女权主义视为与社会平等、福利国家政策同样重要的议题。北欧左翼政党较为成功地占据了社民党左翼的政治空间,并通过强调"新政治"议题重塑政党形象,从而成为国内政坛中稳定的左翼力量。同时,北欧左翼政党的"绿色"政治并没有以牺牲"红色"政治为代价,社会议题依然占据着左翼政治议程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涂东 《欧洲研究》2016,(4):65-78,5-6
欧洲各国政党的对欧立场取决于意识形态和策略两方面。从意识形态视角来看,拥有区域性/少数民族政党和左翼社会民主党双重身份的苏格兰民族党的对欧立场,可以从社会分化理论包含的中心-边缘和阶级(左/右)分化得到解释;从策略视角来看,则取决于特定的国内政治和党派竞争环境。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格兰民族党在上世纪80、90年代对欧洲一体化态度的转变和苏格兰民族党在英国脱欧讨论中的立场取向,并认为,苏格兰民族党在英国公投中的亲欧立场固然基于其意识形态,但更多的还是出于策略的考量。  相似文献   

7.
德国左翼党—具有爆炸力的政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总结了左翼党的成立和迄今为止的成败经历,提出了该党纲领内容的特色以及集体认同的问题。介绍了一种解释该党成功的政治学说,即特殊“偶然结构”存在论,并展开批判性讨论,最后集中阐述了左翼党“爆炸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实践,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伴随其发展的全过程。意识形态话语权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有效引导社会发展、正确规范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争夺、探索、提升、升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百年历史进程,能够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要加强和完善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建设,拓展和丰富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广度,探索和创新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载体的运用,以及实现对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场域的净化。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不断调整和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家形象塑造相贯通,实现了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样功能的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功能拓展中开辟新的空间,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影响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  相似文献   

10.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话语分析向度和宏观的意识形态向度出发,对法国媒体的具体涉华报道进行述评、分析、探究。进一步了解到新闻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意识形态通过新闻话语表现出来,新闻话语也同样帮助建构了现存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张中 《法国研究》2011,(4):1-11
福柯曾经一度十分迷恋文学,并且也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可以说,文学曾经给予福柯极为深刻的启发。尤其是,福柯从巴塔耶、布朗肖那里发现了“异质”、“越界”和“外界”经验;而这些正是福柯一直孜孜以求的,关于“外部”的思想和体验。因为渴望自由,福柯通过文学和语言的“越界”,希望真正达到思想的自由空间。不过,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后,福柯基本不再直接谈论文学;他转而谈论“话语”。在他看来,文学就是一种话语空间;它直接就是话语操作和实践。同时,福柯进一步认为,作为虚构的文学在本质上和真实的思考是趋同的。更重要的是,文学就是自由,就是反抗,就是“反记忆”。  相似文献   

13.
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是身份政治认同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的特性。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包括两部分:网络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和网络非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网络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政治意识形态都存在着解构与重构、共识与断裂、信任与质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增加了网络政治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的复杂性。网络政治意识形...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以后,战争空气日渐浓厚。而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思想文化上的国家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于人道主义文学也遭到了打压和否定,部分左翼作家被强令禁止创作。大部分作家作为战地报道员被派遣到各个战地,"国策"驱使之下的"国策文学"应运而生,称颂战争、鼓吹国家主义的报告文学充斥纸面。日本近代以来树立起的文学独立精神已被摧毁殆尽,文学开始失去了自身应具备的独立性,成为政治的"御用"品,作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傀儡。本论以石川达三和火野苇平两个作家为例,试图解读日本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文学报国",进而对国策文学做一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对外传播为研究前提,以互联网新闻媒体资源为数据基础,按照由点及面的路径,还原特定关键词"中非合作论坛"在法媒报道中呈现出的两面性话语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在非洲发展问题上,中法意识形态层面的固有差异无法得到根本改变,但仍存在相当大的话语合作空间,应当积极拓展中非关系中的大国合作优势。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在为遏制东方共产主义而超常发展"苏联学"之大势中,英美斯拉夫学界却和这一超级重点学科(苏联学)保持着明显距离:远不只是热衷于研究和出版被苏共排斥的俄侨文学、境外文学、持不同政见者文学,还同样直面苏联主流的作家作品和理论,并自主地编纂不同类型的俄罗斯文学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遵循斯拉夫学传统,既十分重视俄语的基础文献搜集和整理,又遵守欧洲既成的人文学术范式,从而不直接针对苏联官方话语、不依据"苏联学"范式,在话语层面能超越冷战意识形态。如此研究的魅力,是苏联对俄罗斯文学的僵化阐释所不能及的,因而反过来引领苏联末期以来的人文学术研究,为后苏联俄罗斯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原苏联、东欧地区各国左翼力量纷纷崛起,有的国家的左翼政党赢得大选,入阁执政,有的国家的左翼政党影响力不断上升,在国内政坛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左翼力量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其所在国的力量对比,而且对该地区的政治格局形成冲击,并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大江健三郎小说语言实验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小说的基本组成因素,是作家个性的体现。大江在文体和叙事上的不懈探索,表现了他对传统小说文体和言说方式所带来的知识危机与意识形态驯化的焦虑。大江的文体和叙事的实验是对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权力秩序的挑战。大江对小说语言孜孜不倦的探索,体现了他主张文学多元化、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河西 《新民周刊》2012,(40):41-41
只要我们梳理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人生履历,就会发现,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一个全然"套上意识形态的外壳"的文学奖项。以政治标准来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诟病诺奖者的主要手段,有人要说莫言太软弱,有人又说索尔仁尼琴以政治换取文学的筹码,事实是这样的吗?诺贝尔文学奖在冷战时期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少指责,不可否认,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20.
战智峰 《法国研究》2023,(1):98-112
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发展了马拉美的“双语制”,发掘了词语的“物质性”及其导致的“模棱两可”。而在《想象物的两种说法》中,布朗肖将语言的模棱两可在三个层面展开:与世界的融洽、形象和意思。布朗肖的文学尤其强调了语言、书写的被动,他一方面批判了主体性的权能,另一方面以沉默的方式为他异性提供了话语层面的尊重,并因此从根本的不可溯源的层面提出了文学的可能性,即一种话语伦理——对无限的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