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民主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而且是法治国家制度建立和维护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目前公民意识的缺失,表现在缺乏社会公德,缺乏公民责任感,缺乏参政议政的责任感等。公民意识的觉醒受到传统思想、体制因素教育问题等方面的影响,陷入了一个怪圈,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通过发展教育和经济以及人大改革等一系列的工作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前,高职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存在学校、学生和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层面的问题和师资投入、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在努力实现全民守法的导向下,高职院校要运用法治思维,从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建立健全权利救济机制、改革法治教育课程等方面入手实现依法治校,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筑牢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3.
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聚焦于培养公民素质、促进法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强调法律教育与思政课融合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共同塑造,引导学生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思政课了解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担当的公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公民及公民意识是现代宪政运动的产物,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与现代公民意识可以说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家凝聚力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国民,即公民对待国家或政府的态度。国家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人民与政府之间公信力与向心力的互动关系,而向心力又体现为人民对国家或政府的信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整个国家,包括政府官员都是由国家的公民组成,所以,公民的基本素质即公民意识在国家状况和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公民意识与国家凝聚力呈现正相关系:公民意识的强弱决定国家的文明程度高低;公民意识的状况决定国家公职人员的素质;公民意识的强弱程度制约着国家法治建设的状况;公民意识的强弱影响着政府官员的廉洁状况。可以说公民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国家凝聚力的状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如果没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成功培育,一个民主法治的现代国家,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民族和政府国家都是无法相像的。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既为加强公民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界定了公民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价值寓于人性、市场经济、人民主权、法治国家以及社会自治的必然要求中。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道德的养成与公民价值观的塑造、公民知识的传播与公民参与技能的训练这两大方面。当前,应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蓝本践行大学生公民教育,造就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6.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实践,讨论了在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构筑法治的文化基础、树立现代公民意识的问题。首先,建设法治国家呼唤现代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权利和义务是现代公民意识的核心。每一个公民都应积极地行使权利,而不应放弃权利或消极不作为。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教育是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宪法学教学的题中之义,相对于其他学科,宪法学教学在公民意识的培育上有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全民廉洁教育是新时期反腐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着重唤醒公民的国家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廉洁教育,要统筹规划、有的放矢;要创新和丰富教育方式,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法治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及时明确地提出了极富深意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一科学命题。认真解读和深入思考“公民意识”是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前提。普通人意识、主人意识、纳税人意识、现代意识、法治意识、爱国意识等应当是我国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场景与当代中国公民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的发展外源性力量来自于现代性场景的特殊效应,即共时性挤压。在共时性挤压背景下,当前中国公民成长主要集中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教育的提供两个方面。对公民意识的觉醒来说,一则公民主体意识增强而又有所不足,一则公民诉求意识凸显而又不乏缺憾,这意味着公民意识的养成还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助,这就是公民教育问题。在当前,国家既要树立公民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又要立足公民资格、公民认同以及公民能力三个基本主题,展开公民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公安院校作为未来社会管理人的培育基地,对于未来警察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产权意识的培育与养成。从提高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和公安队伍执法能力看,公安院校具有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必要性。针对目前公安院校存在的教学问题,应改革教学思路与方法,根据教学层次与专业方向设置知识产权法的教学课时,在教学中依据内容不同采取讲授法、图表法、练习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行政法规定的惩戒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失信惩戒机制的运用因具有显著效果而在实践中被大量使用。在我国,失信惩戒机制具有使用频率高,适用范围广,使用主体多和关联性弱等特点,失信惩戒机制的滥用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多方合力的措施可以提供有效防范失信惩戒机制滥用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法治意识,创新工作方式。除此之外,还要充分重视企业信用,在重视契约的同时,还要打造诚信的企业文化,以及强调公民意识,促进个人信用的建设和突出新闻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可以有效防范我国失信惩戒机制的滥用。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在法治条件下,为保障公民权利,应以法治的理念重新审视警察权,并应以法治的原则和观念指导警察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要走向法治政府,就必须牢固树立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在当前,公务员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就必须深刻把握依法行政的本质。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必须全面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包括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比例原则、程序公开、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等原则;就必须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中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在发起"人肉搜索"的情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有了新的特点:公民受保护的隐私权范围更广,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影响面更大,公民寻求救济的难度更高。在"人肉搜索"下保护公民隐私权,应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明确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制订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明确网络隐私侵权的举证责任承担,明确电子证据的证明力,确保诉讼法能真正地保护实体权益。同时公民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浅论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原则又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环境法的精髓和灵魂,其作为构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准则之一,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必要性。我国以往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环境法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1.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2.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机制作出明确规定;3.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4.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5.建立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依法行政的原则包括法律优先、法律保留、职权法定、比例原则、程序公开、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等原则。我们要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就必须把握依法行政的本质、基本原则,并不断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地方是突发疫情防控的实施者,地方治理奉法,疫情防控治理效能就显著。疫情的突发应急性要求地方治理打破常规治理思维,甚至采取超常规治理措施,而这些措施一旦使用不当,公民人权保障和国家法治秩序就会面临威胁,鉴于此,有立法权限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须加强属地疫情防控的预防性立法;地方政府要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抓手,强化疫情防控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地方各级司法机关严惩涉疫情犯罪须坚持主客观统一原则,警惕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强化疫情防控公众守法意识的培育,以"两个区分"提升公众"知法"能力,以良善社会政策促进公众"守法"自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农村的公民意识与村民民主自治的辩证关系去思考。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以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基本途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便农民公民意识培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农村风俗习惯的革新,培养新的乡村精神,以便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发展农村各种教育,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文化素养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略论政府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权力的本源和归宿是公民权利,政府应履行其实现公民权利最大化的职责。而制度与现实的非自恰性需要合乎环境的理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理念应做到六方面的转变:由权威政府向人文政府转变;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转变;由随意政府向诚信政府转变;由刚性政府向弹性政府转变;由守旧政府向创新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