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党课》2010,(23):110-111
求助记录:我的父母年岁都大了,一直生活在农村,每到冬季就患病,很让我担心。今年入冬前,我把父母接到身边,以方便及时照看,同时给他们灌输一些基本保健常识。今致信“三T公司”,求教老年人冬季保健应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大哥不幸病逝后,弟弟和妹妹毅然站出来承担大哥留下的120多万元巨额债务,3年来靠卖废铁养猪还款110万元。而今,这则诚信传奇依旧在浓情延续,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心灵和道德的沙漠带来一丝清凉雨露……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6,(6)
正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弟,1896年出生,比毛泽东小3岁。他的下面还有个比毛泽东小12岁的弟弟毛泽覃。三兄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不同的。毛泽东17岁外出求学,毛泽覃13岁被大哥接到长沙读书,而毛泽民14岁便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种田。他终日辛勤劳作,照料父母,还要为哥哥和弟弟积攒学费。直到1920年父母先后病故后,1921年春在哥哥的动员下,毛泽民才走出了韶山冲,参  相似文献   

4.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一个德国留学生在国外因为迷恋赌博,导致破产、失业、离婚,欠下了五十万欧元的债务,人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他的大哥,五十岁,决定去德国打工,一边为弟弟还债,一边看着弟弟戒赌。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妻子身体不好,女儿正上高中。为了这个决定,气恼的妻子和他离婚了。他只身一人去了德国。到了德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下赌场谈判。他说,我是个一无所有的人,来这里就是为了救弟弟,如果你们再放他进去赌,我第一不会还债,第二就报警。如果你们想砍死我,请便。  相似文献   

5.
海燕 《前线》1987,(11)
问:三年前,我在国外留学时,父亲病故,我的胞弟继承了父亲的全部遗产。因母亲早逝,我和弟弟就成了父亲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今年,我回国后,便与弟弟商量继承父亲的一部分财物,但他总是不予理睬。无奈,我欲诉诸法院,又听朋友说,这件事已超过  相似文献   

6.
正王兴月是农四师六十六团十七连的接水员,今年47岁,是家中的长子,他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王兴月一家三口和父母同住在一个院内。王兴月的父母都70多  相似文献   

7.
在刘胡兰英勇就义50周年和电影《刘胡兰》在全国放映的日子,笔者采访了英雄的弟弟、山西省文水县公安局副政委刘继烈。今年43岁的刘继烈,向我讲述了他的一家—— 姐姐牺牲后,我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我们姐弟继承姐姐的遗志,完成她未完的事业。家乡刚解放,父母就把19岁的二姐爱兰送到贺龙领导的部队,当了一名文工团员;哥哥和我16岁时都参了军;三姐芳兰也参了军。我们姐弟4人在入伍前,父母都要领我们做两件事:一是到姐姐墓前宣誓,牢记姐姐的  相似文献   

8.
我生于上世纪60年代,在家里是老大。那时家里很穷,母亲常年有病,家里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奶奶,一家7口全靠父亲一人微薄的工资生活着。 迫于生计,我14岁那年退学,和弟弟去给镇上一家刚刚上马的企业挖地基,干一天只给8毛钱。  相似文献   

9.
<正>我叫张德伟,来自山东枣庄,现在十二师西山农牧场挂职党委常委、副场长,今年1月6日,我第一次来到我的哈萨克族亲戚卡力甫汉·加汉家,不仅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特色风情,也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温暖的家庭氛围。3月7日,我带着家乡的微山湖特产,再次来到了我的哈萨克族大哥卡力甫汉·加汉家。一看到我来,卡力甫汉大哥激动地拥抱着我,连连问我:"弟弟,你还好吧?"我们像久别重逢一样打开了话匣子。  相似文献   

10.
服务于患者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我叫邵国光,今年38岁,是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的胸外科主任。我10多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最小的弟弟才3岁,母亲是工人,拉扯我和弟弟妹妹5个孩子,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是国家给了我和弟妹们生活补贴,才使我们都完成了学业。1...  相似文献   

11.
“我和父母一起生活,去年12月份,我交了100元的养老保险,父母还领到了720元养老金。虽然到现在我还没成家,但父母和我的养老已不再成问题。”已过不惑之年的康乐县莲麓乡吓扎村村民石焕宝高兴地说。康乐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_T作的开展,使康乐县14.38万人没有了养老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我姐姐、姐夫在交通事故中身故,留下一个六岁的男孩小刚(化名)和一些财产。由于双方父母都已过世,姐夫的妹妹与我围绕着小刚的监护权问题产生了纠纷。对方提出,孩子是他们家的根苗,今后的生活、发展与我无关。而我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好一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帮助。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正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与我的生母分道扬镳。几年后,父亲与我的继母组建了新家庭,有我、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是继母从她哥哥家过继来的女儿。尽管家庭成员复杂,但继母治家有方,在与她共同生活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超越亲生母亲给予的人间大爱。继母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她用言传身教诠释了"相亲相爱"和"正直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11,(7):110-111
【求助记录】我的老父亲一直生活在农村,现在已年过花甲,今年年初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老人初到城里虽然很高兴。但也很不习惯,在起居、饮食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最近父亲跟我说,他自从进城后老是感觉腹胀,肚子总是鼓鼓的。我带他到医院检查,没查出什么大问题。我想请教“三T公司”的健康专家,老人如何在日常起居方面调理。以减少腹胀?  相似文献   

15.
《求贤》2011,(2):27-27
少华同小何已结婚,这是他们生活长河中的一件大喜事。他们说今年国庆节前夕可能要去看望小何的父母,我拜托你给我以帮助.做做小何父母的工作,也希望他们喜事简办,不受礼,不请客。对这点我曾同小何和她父亲都讲过,老何表示同意。我相信他们会支持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受到我的两个哥哥走在了他们前边的打击,二哥去世只有5个月,83岁的老母亲便离我们而去,母亲走后不到两年,84岁的老父亲便也离去。父母辞世后,我说服嫂嫂和弟弟、妹妹及亲友,没有对父母的丧事大操大办;而且,老人过世后由于我的工作太忙,加上离家又太远,我已很少再回老家,自然也没有能常到父母的坟头去烧上一张纸。但我并没有太多的负疚,反而为自己能行孝于父母生前而欣慰。  相似文献   

17.
和爸爸一起生活的日子任远芳我和许多革命者的子女一样,特殊的环境与背景使得我们一生中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极其短暂。包括嗷嗷待哺的婴儿阶段,我一生中与父亲共同生活总共不超过1年零7个月。但是,父亲的爱却温暖了我一生。1938年12月8日,我出生在前苏联首...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13,(23):123-123
日本:热捧“一碗汤距离”小区 许多日本老人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因为日本习俗认为,只有父母与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是正常的、安宁的生活形态。即使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为保证子女“常回家看看”,日本提倡“一碗汤距离”原则,即父母和孩子两家之间的最佳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民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增强,大量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迅猛增长,目前已有1.2亿,其子女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未成年人特殊群体。这个特殊群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在农村家乡,跟随祖辈一起生活,即留守儿童;另一部分则是跟随父母或其它监护人来到城市,即流动儿童。本文所称“流动的花朵”,指6到14岁(或7到15岁)随父母或其它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或暂住半年以上且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不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失学儿童。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大哥     
我没有见过大哥,他牺牲时我还不满两岁。关于他的情况,是从我父母和祖父母那里知道的。大哥名叫张锡堂,生于1912年,祖籍四川长寿县合兴乡(现重庆市长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