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已经拉开帷幕 ,中国青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 ,由过去封闭的国内环境向日益成为一体的全球环境工业化、信息化转化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在错合过程中 ,社会的财富 ,生产力法制、文化、思想、道德发生巨大变迁。不可避免地使具有社会属性的青年价值观发生变化。本文浅析了青年价值观对权威、生活、工作、消费、政治、教育等十个方面的变化 ,分析了社会环境、个性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为青年反思自我价值观 ,社会工作者研究和引导青年的价值观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游学民 《求索》2011,(9):257-257
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常受其民族文化积淀、社会体制、社会政策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年关乎国之将来,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是一个国家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关乎国家的历史命运。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现行教育立足于“价值观引导个体的价值尺度,而个体的成功必然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统一”的观念之上,并通过设计合理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其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中国在文化上发生了转型,即由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转型。所谓老年本位文化就是中国传统体制之下.以老年为中心的一种文化形态;而青年本位文化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形成的以青年为本位的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转型在历史上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最早萌芽于晚明,其次是晚清,五四时期达到一次高潮,但因民族解放要求的压抑而中途夭折,转型并没有实际完成。80。年代这种转型又重新开始了,到90年代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文化转型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整个90年代社会气象的变化部与之相连。社会变迁与文化转…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青年的社会意识或价值观,都在向 所谓的“现代价值观”转化;但传统儒家文化 中的一些成份,却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青年 之中。▲面对全球化浪潮,中日青年中的大多数仍然 对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但青 年中没有任何与西方为敌的价值倾向。▲尽管中国在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型,但后现代价值观已经渗入青年之中。[导 言]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及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东西方学者的注意。为真实了解东亚青年的价值观现状,1998年至2000年,日本佛教大学…  相似文献   

5.
李少多 《理论月刊》2023,(1):103-1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青年文化作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转化的新视角恰逢其时。这既源于青年群体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中坚力量,又源于青年文化赋予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主要表现为青年文化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内涵价值、表现形式和消费业态的创新。要继续以青年文化为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传播策略、消费策略上与当前新的实际相融会,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精神能量。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描述谢维和本文所使用的“价值观”,指的是中国青年对于人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及其特定事物的意义评价和选择意向。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在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推动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的知识价值观冯波肖明社会转型是包括器物层面、制度规范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方位的变革。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是文化转型,新型知识价值观的确立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观,对推动社会...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遭遇到现代性虚无主义困扰。世俗化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价值僭政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生发的内在机理,而个人主义则是青年精神生活虚无主义形成的文化基因。针对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虚无主义困境,需要深化改革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营造精神家园,重塑信仰为建构青年精神生活提供价值认同,转化传统实现青年精神生活的现代超越。  相似文献   

9.
詹小平  孙海林 《求索》2013,(12):263-265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态度。青年毛泽东价值观反映在人生理想、读书学习、强身健体、革命斗争等诸多方面,是毛泽东思想价值观的基础部分。“毛泽东”作为超越个体的整体精神现象已转化为价值形式和文化符号,积淀在人们的血液和灵魂中,研究青年毛泽东价值观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初探何万金,王为群文化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它渗透于人们的社会精神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市场──今日青年文化的跑道张士军青年文化-现代企业的信息源西方「软饮料」与投资乐园文化价值「无烟产业」考察当代青年文化的流变,我不难发现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经过了两次重大的转型。亦即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换,由社会型向经济型转换。早在1964年,霍尔和惠内尔就把:青少年文化解释为真实和虚构的矛盾混和物——青年人的自我表现区域和商品化供应老的茂盛的放牧场。西方青年文化研究者更把“摇滚音乐”看作是“音乐工业界企图发展新的市场的结果。但它也是青年听众寻找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媒介的企图所致。”这样,青年文化已经不再的级仅是青年群体的精神共享物,而是具有经济功利性社会成员共同操作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年文化的经济内涵日益丰富,因此,探讨青年文化的经济内涵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文化价值的“无烟产业”:“文化衫”、《红太阳》盒带与“追星族”的文化商品消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也进入市场之中,受价值规律制约。文化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化大生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战以后,美国出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论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生产由手工操作的生产转入批量的社会化生产,精神产  相似文献   

12.
价值观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当代主导价值观的经济基础,体制建设是价值观建设之本。价值观建设要从理论层面普及为社会心理层面,把评价标准转化为行为准则,使价值示范与价值规范相协调,还要相应地建立和健全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包毅 《淮海论坛》2013,(1):15-17
社会转型期一般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青年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重要推动者,加强对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社会转型期青年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现状(一情年农民工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Et益明显,反映在青年农民工思想文化需求上表现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信仰需要多样化。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农民工的自觉选择和内在要求,这是主流思想道德需求,从根本上建立个人自主、人格独立、多元开放、民主平等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的加剧和西方的“和平演变”侵袭,一些腐朽思想、歪曲价值观和邪恶信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信仰邪教等对青年农民工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泥沙俱下的诸多价值观中,如何提高他们的判断鉴别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工追求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成为当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少年兴则中国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发展全过程。青年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赖于执政党、国家、社会和青年之间的持续、有效的互动。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青年精神文化产品的变迁体现了四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网络社会下,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充分地应  相似文献   

15.
常飞 《求索》2012,(3):161-163
新时期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地位的转型,城乡二元体制中的农民向城乡一体化体制中的农民转型,完成城乡二元体制中弱势地位的农民向城乡一体化体制中平等地位农民的转化。而要保障农民地位的转型,就要改变当前一些法律路径走向,即从保障财富平等、权利平等向保障财富平等、权利平等和素质平等的转化;从保护经济权益向保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的全面保护的转化;实现从保障性法律制度向保障性与发展性并重的法律制度的转化;从赋予抽象权利向落实具体权利转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青年文化研究的系列之一。作者认为在九十年代,中国存在一个文化上的转型,即由老年本位文化向青年本位文化的转型。这一文化转型对于90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整个社会气象的变化都与之相连。作者在文中探讨90年代青年本位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指出90年代青年本位文化带来一种人的伦理上的解放,青年本位文化应该体现一种人的超越性,一种类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爱国主义、继承革命传统和发扬革命精神。研究革命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相关问题,要尊重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了解高校青年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引领形塑高校青年学生人格的作用,使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创新和丰富。  相似文献   

18.
帅萍 《青年论坛》2008,(5):22-24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日新月异,青年的价值观也不例外。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我国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之后,回归中的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其变迂的内在动因,既有转型经济飞速发展,也有传统文化的弱化,还包括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以此为依据,我国青年集体主义价值观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特征,并进一步向理性的集体主义回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全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与此相应,一个全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素正在整合、构建,并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生活。江译民周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分析青年知识分子在新时期价值观的转变,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充分发挥正确的价值观这种精神动力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制定正确的知识方子政策,…  相似文献   

20.
消费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消费的视角出发,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考察和探究青年价值观的发展与变迁,我们更直接而现实地了解和感受着青年思想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发展特征与规律所在,揭示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要素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