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2.
<正>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阔、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又充满智慧的民族。傣族人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在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有了青山才孕育了河水,有了河水才有了土地,有  相似文献   

3.
傣族的土陶艺术李世清"傣族妇女特勤劳,能织善绣会制陶。"这是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句民谣,说的是,傣家妇女不仅善于织锦缎、绣慢帐,而且精干用原始方法制作陶器。初识傣陶西双版纳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部,与缅甸、老挝两国接壤。自治州首府景洪市距云南省...  相似文献   

4.
对西双版纳的神往来自于小时候家里挂的一幅窗帘:在挺拔伟岸的椰子树丛中,曲线优美、婀娜多姿的傣族姑娘或挑担前行,或临水梳妆,或婆娑起舞,她们曼妙轻盈的身姿如同仙女一般构成一幅绝妙的傣族生活风情画,令我着迷。那时我就想,如果世上真的有古书上写的世外桃源的话,那一定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  相似文献   

5.
聆听天籁音     
德宏各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乐器也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葫芦丝葫芦丝是傣族乐器中最有影响,也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葫芦丝的音色柔美悦耳,善于表现舒缓深情的曲子。因此,人们都说一听到葫芦丝的声音就想到傣家人,就会想到傣家的村村寨寨和那一丛丛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传统的葫芦丝结构单一,不分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30年代末,一位江苏藉学者从北京来到西双版纳,参与边疆实业考察,从北京来到西双版纳,由于迷恋版纳的森林、花草和民风、民俗,考察结束,他已不愿离去。他所著《水摆夷风土记》,客观描绘了当时傣族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给他的印象。让我们通过该书的有关章节,来体味那原汁原味的傣家风情吧。  相似文献   

7.
娴子 《今日民族》2013,(1):30-31
西双版纳,世世代代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民族,他们过着简单的日子,也简单地看待日子。就在这些简单的日子里,他们创造着生命,创造着生活,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技艺。傣锦到过西双版纳的人一定都见过傣锦,"小卜少"的筒裙上,"猫多丽"的筒帕上,傣家竹楼的床单、被面上,宾馆内墙上的装饰画……它色彩斑斓、风格古朴,极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干栏"式竹楼西双版纳各民族的住宅,除了拉枯族、瑶族、苗族住平房以外,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住"干栏"式的竹楼,只是结构不同而已。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傣语通称为"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的,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传说,在远古时代,傣家人并没有房子居住,他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看到树叶能遮挡雨滴,从中受到启发,便开始试着用树叶、山草建盖住室。起初,他用树叶盖了一间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这房子就漏得无法住人。后来,帕雅桑目蒂看到一条狗前腿立地,坐在地上淋雨,雨水顺着陡坡形的狗身流到地上,狗身上面滴雨不漏。他  相似文献   

10.
湾碧美如其名,清粼粼一湾碧水。走进湾碧,青山泉绕水长,修竹弄影,棕榈含情,芭蕉妩媚。这是典型的一地四季景,依山赏杜鹃,临水看金沙,登高闻松涛,触巅任雪拂。傣家小卜哨(小姑娘)美丽,柔情似水。农历三月初七,是滇中大姚以北金沙江畔湾碧傣家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窝巴节”。“窝巴”,傣语意为鱼的聚会,也就是金沙江畔傣家人的泼水节。这一天,来自毗邻湾碧的大理、丽江以及攀枝花等地傣、彝、傈僳各族群众数万人着节日盛装汇聚在这里尽情歌舞泼水,欢度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仪式开始了,一位傣族长老吆喝张罗着,小卜哨们唱起了傣家人的酒歌,用…  相似文献   

11.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红河大桥周围分布着8个傣族村寨,分别叫曼费、高梁费、红土坡、打炭、那堕、绿林田、琳朗、曼章那,除绿林田是傣雅(俗称花腰傣)寨外,其余都是傣仂(俗称水傣)寨.傣雅和傣仂的服饰各擅其美,他们从事农业,过去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现今种植甘蔗、茉莉花、芦荟和热带水果.  相似文献   

12.
年已不惑的罗维忠家居勐腊县曼蚌寨,距我居住的昆明遥遥近千里。我是8年前到这个村寨采访时认识他的,因为是同年生,两人又投缘,所以按老百姓的习惯我们“打”了“老庚”,即结为好朋友。 “曼蚌”是傣话,意为“有盐水塘的寨子”。可曼蚌不是傣族村寨,而是生活着41户、200多人的壮族寨子。这里距离中老国境线有5小时的山路,寨子里的人经常去老挝乌德江边的勐宋壮族村寨走亲戚。这还是曼蚌小学的傣族女教师依望最先告诉我的。 曼蚌的环境有如傣家村寨,人们住着傣式竹楼,言语傣腔傣调,妇女束发穿裙,以至长久以来许多人把曼蚌的壮族…  相似文献   

13.
傣族取名     
依金坎 《今日民族》2013,(10):50-50
在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里,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取名。婴儿满月以后,父母便去找寨子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或者寺庙里的“都毕”(傣语,住持的意思)赐予孩子名字。取名字的方式很讲究,“都毕”和老者会根据婴儿出生的生辰来推算出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名字,并写下“宰搭”(宰搭,傣语即命运)。  相似文献   

14.
傣家有句成语:“有摆(节日)要演戏,无戏不成摆”。这“戏”指的就是傣戏。 傣戏在德宏只有100多年的历史。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让傣族知识分子将一些京剧、滇剧的剧本翻译成傣文,并由此将傣译内地剧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15.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红河大桥周围分布着8个傣族村寨,分别叫曼费、高梁费、红土坡、打炭、那堕、绿林田、琳朗、曼章那,除绿林田是傣雅(俗称花腰傣)寨外,其余都是傣仂(俗称水傣)寨。傣雅和傣仂的服饰各擅其美,他们从事农业,过去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蔗,现今种植甘蔗、茉莉花、芦荟和热带水果。在元磨公路2003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前,我有幸和曼费村的傣族同胞去红河大桥上观光。他们特地穿上民族盛装,骑上摩托车,几乎是怀抱着朝圣的心情去瞻仰这座“世界之最”的。这座距元江县城8千米的大桥,属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桥。这类钢构桥墩高的世…  相似文献   

16.
州市     
《创造》2009,(11):18-18
西双版纳:首个傣文网站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在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云南历史上有两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一是元江东北部(内地民族区)的藏缅语族文化,以滇、西爨、南诏、大理文化为代表;一是元江西南部(边疆地区)越(傣族)、濮(孟高棉语诸民族)文化,而以傣文化为代表。傣族有今德宏的傣那和今西双版纳的傣泐两大支系,还有许多较小的支系。傣那地区于南诏西开寻传时,“革之以衣冠,化之以义礼”,特别是元、明多次征讨麓川,汉文化浸润日深,而“傣泐”地区僻在南疆,长期和内地处于隔绝状态,因而是保留我国古越人文化最多和受汉文化影响最少的地区。研究西双版纳傣泐的历史文化,不仅有助于追溯我国古代南方越文化的源流,而且对于了解中国南方越文化与东南亚掸泰文化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糯米饭,干黄鳝,外加一个咸鸭蛋,二两小酒天天干。”这是云南省新平县傣乡流行的一句顺口溜,它生动地反映了傣家人的生活习俗。当我走串在傣家村寨时,举目榕树青翠,田畴层叠,鹅鸭成群,好一派河谷密林风光,仿佛置身于一个天造的良性生态环境中。 从昆明出发,沿高等级公路经玉溪、峨山,近3个小时便可来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县的傣族现有5万多人,集中居住在红河沿岸的热坝地区,他们拥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花腰傣,并有古滇王室的后裔之说。花腰傣的住房、服饰、语言和宗教与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不大一样,最令人过目…  相似文献   

19.
《今日民族》2013,(9):12-13
傣族是爱水的民族,祖先传下规矩:人人都要敬水,崇拜自然万物,因为有了水,才会有田地、有粮食。才会有人类。 《生命之水》 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人……  相似文献   

20.
秋雨 《今日民族》2006,(3):51-52
椰风送爽,秋色如诗,走进西双版纳,在茂密的热带雨林里,在棕叶飘摇的竹楼里,在青翠的芭蕉树下,到处都能听到美妙动人的歌声:水一样的傣家姑娘,傣家姑娘,哎,美丽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不仅是一个古老、神奇、美丽的地方,同时又是一个改革开放、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乐土,不愧为祖国西南边陲一颗璀璨的明珠。徜徉在民族风情的海洋里,带着极为好奇的心情,我有幸观看了被称为“超级歌舞秀”的西双版纳大型歌舞《勐巴拉娜西》(傣语意为“神奇美丽的地方”)。曼妙的舞姿、动听的音乐、梦幻般的灯光、布景,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观众。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