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榛树 《求实》2006,1(1):73-76
人与法的关系也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律发展就是客体主体化,即法律的人化和主体客体化,即人法律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律的人化是法律发展的价值目标;人的法律化是法律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
薄振峰 《理论学刊》2006,1(4):84-8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律控制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实行法律控制,人们往往只从完善法律本身考虑,其实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也要靠人去贯彻实施,法律的价值要在实施中才能实现,由于受某种因素影响,好的法律控制手段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4.
<正>法学家在弘扬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识方面负有天然的职责,法学家应当努力通过讲授和撰写各种论著在社会上不断的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的理念与精神。什么是法学家的社会责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会说,法学家的社会责任就是阐释法律的精神,探寻法学的真谛;有的人会说,法学家的社会责任就在于维护社会正义,推动法治进程;还有的人认为,法学家的社  相似文献   

5.
刍议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和美 《理论学刊》2005,(11):85-86
法律教育是指社会上层建筑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公民进行的行为规范及法制观念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某个人,通过一定的影响力,激发个体道德心理需要,引导个体自觉协调人自身、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品行教育。法律和道德是现代社会时而冲突时而亲合的两大规范体系。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大治国方略提出的今天,如何深度理解法律与道德的作用,怎样将法律与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大学生教育,对于和谐社会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法律与道德及其相互关系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依据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  相似文献   

6.
傅穹 《新长征》2014,(12):16-17
法律是"关于正与不正的学问"。法治贵在人为,法律人公正,才有法治公正;法律人不公正,就不可能有法治公正。"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是法律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法官是会说活的法律",法律人是法律的形象代言人,公正的法律人才能将法治的核心价值公正充分地体现出来。为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法治工作队伍,着力提升他们维护社会公正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人与社会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然而,有人说,人与社会的主要关系是法律关系,而人与社会的主要经济关系,则是税收关系,可见税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自由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自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以自由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和利益,大力激发和规范人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制度实施,保障宪法和法律制度赋予人的各项自由与权利,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扩展人的自由权利,增强人的自由创造能力,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9.
尹奎杰 《新长征》2009,(5):22-23
发展的第一要义是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相同步。其中,法律的发展是实现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起点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起点公平又称人格公平,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在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法律所赋予他的权利,这种权利并不因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水平,身体条件,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西传统法律信仰的差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昀 《求实》2006,(Z1):88-89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辞海》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由此推论,法律信仰就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坚信法律是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桥梁;坚信法律能够(至少部分地)决定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坚信法律之于人有如生命般重要,由此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并以之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法治社会能否真正形成,它必须以公众是否树立起…  相似文献   

12.
论价值观     
正价值观是人的观念、看法和取向,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制高点,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个人行为的总开关。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人。人生在世,不可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都要受法律、道德和价值观的制约。价值观可以引领方向,用来判断是非,解决对不对的问题,引导人们积极地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可以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诚信     
法律的基础是道德,而法律与道德结合的关键点,是诚信。所谓信用,就是传统道德中的“说话算数”、“表里如一”。这看似简单的价值观,却是构筑现代法律制度的根本前提。法治条件下的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遵守契约的基础之上的,行为主体必须在遵循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经济行为。讲究信用会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违约和欺骗会增大交易成本,最终损害双方的利益。因此,市场经济必须法治化。譬如,现代公司制度的诞生和发展,就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传统的乡村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往往通过舆…  相似文献   

14.
论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身权的法律保护,是指以国家的法律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行使自己的人身权利,并依法追究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人身权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是人权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标志之一。 一、人身权法律保护的功能 人身权的法律保护具有确认、救济和制裁的功能。 (一)确认的功能。人身权作为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的权利,其保护首先要得到法律的确认,即把自然权利上升为法律,转化成法  相似文献   

15.
德与法的关系是一个常讲常新的命题。任何社会都需要营造一个安定的局面 ,为保证安定就需要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措施互相协调、配合。法律和道德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以及行为的规范 ,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律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实行法治 ,可以避免随意性、任意性 ,保证社会生活有秩序地进行和人民的合法权益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 ,依靠人的价值判断 ,依靠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 ,虽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 ,但在社会生活中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说 ,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在中国历史上 ,许多政…  相似文献   

16.
一、德育建设目标的综合确定德育的概念及特征。德育,即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同智育、体育密切联系。德,即人的思想品德;育,即培植、抚养。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道德也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做人的规矩。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是以强制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道德则依靠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  相似文献   

17.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述了人类建立社会政治制度的过程,并重点涉及法律问题。其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法律具有人民性、法律的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由以及法律在本质上必须体现正义价值观等等,奠定了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为了探求卢梭法律思想的要旨,文章主要从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是什么、关于立法的理论以及法律的分类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这十个标志是: 法制完备。要求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 主权在民。要求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法制应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人权保障。人权是人的尊严的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的需求和幸福的综合反映。否认人权,就是否认做人的资格,使人不成其为人。人不是为国家与法律而存在,而是国家与法律为人而存在。权利与义务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权问题。法律权利是人权的法律化。全面地、充分地实现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律的根本目的。 权力制衡。“衡”指权力平衡.执政党与国家机构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组织之间,领导个人与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19.
利益、法律与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是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法律的产生与利益分化密切相关,利益格局的变化促进法律的变化。社会中人们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性为法律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也决定了法律的功能。法律明确各种利益的界限,控制利益冲突,保证人们获取利益而又可以付出最小代价。法律不仅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且要平衡社会各种利益。法律不是利益格局的被动映照,而是通过创设制度与程序能动地影响利益分配。利益是权利的基础、内容和目的,但是权利不同于利益,高于利益。  相似文献   

20.
刚刚结束的两会,凸显了一个新的理念:以人为本。即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以社会为本位而非以政府为本位,是权利本位而非权力本位,是政府为保障和发展全体公民的权利而设置和行使公共权力。对于公民而言,只要没有明文的法律限制,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任何行为;而政府遵守的是另一种规则:凡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即政府行为必须有法律授权的依据。以人为本正是政府革除制度性弊端,走向现代性宪政政府,实现从全能型向有限型、从权威型到服务型、从部门性到公共性转变的体现。以人为本,就要改善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