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倡导的乡村教育运动,核心是通过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来实现民族再造之重任。他在充分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真知灼见,对当今现代化建设仍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冰克 《党史文苑》2008,(11):27-2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倡导的乡村教育运动,核心是通过在农村推行"四大教育"来实现"民族再造"之重任.他在充分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真知灼见,对当今现代化建设仍有诸多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Z2):216-217
<正>一、晏阳初乡村建设的思路晏阳初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晏阳初和同仁们运用从国外学到的社会调查的方法,游历19个省,调查中国平民教育的现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和探讨,晏阳初制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平民教育"的计划和方案。在河北定县进行了长达10年的实验,新中国成立以后,晏阳初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并在日本、印度、印尼、泰国;非洲的加纳;拉丁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  相似文献   

4.
晏阳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其受人关注的乡村建设思想相反,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晏阳初先生的女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唤起了当时中国广大女子的平等、民主意识,对扫除女子文盲,推动女子教育,促进女子解放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卫 《世纪桥》2008,(5):96-97
晏阳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其受人关注的乡村建设思想相反,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晏阳初先生的女子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唤起了当时中国广大女子的平等、民主意识,对扫除女子文盲,推动女子教育,促进女子解放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等职。此外,他还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理事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变农村学校布点分散,师资不足、经费短缺等现实问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随着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趋势的加剧,乡村文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乡村文化建设主阵地缺失、原始村庄凝聚力弱化、乡村文化传播途径被割断。乡村社会生态也遭受破坏:乡村生活的人文韵味缺失、乡村学龄儿童社会性发展受阻、乡村教育生态环境蜕化。在现代社会,农村学校要汲取现代文化先进要素、发扬乡村文化优良传统,达到传承与改造乡村文化的基本目的。为此,需要建设优良的学校文化,拓宽乡村教育的文化基础,挖掘乡村文化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性任务,而在中国的现当代史上,亦曾出现过两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热潮,第一次是民国时期(20世纪20至40年代)以梁漱溟等人为代表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二次是建国初期(20世纪50至60年代)毛泽东发起的新农村建设热潮。这两次农村建设(或称乡村建设)运动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但其目标和内容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其精神内核和建设手段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照价值。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真正兴起是在1926年左右,发起者是以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大致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试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旨在破解当前的“三农”困境,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未竟之历史任务,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中国的乡村建设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知识分子为代表所掀起的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乡村建设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无疑是继承了…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开展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强调建设与教育不可分,运用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他们的实验不仅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而且也重视人才的培养,强调乡村变革和乡村建设必须始终以人才作支撑。以上做法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刘瑞龙同志是我家两代人的领导,也是我最敬重、最钦佩的一位领导.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担任红十四军军长时,我舅父纵翰民是红十五军师长.两军一在苏中,一在苏北,经常联合作战.抗战时期在豫皖苏边区,他是边区领导,我舅父是区党委民运部长,我父亲和叔父也都是他的部下.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华东局成立后,他是局党委委员、农委主任,我是华东局政治研究室最小的干部.我们俩地位虽有高低悬殊,但是由于刘瑞龙同志平易近人,我与他的接触还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2 0、30年代的福建乡村建设运动是福建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改良运动。本文在了解当时福建乡村建设概况的基础上 ,着重从土地问题严重 ;耕地荒芜、地价下跌、生产凋蔽 ;农村金融日趋枯竭 ;军阀林立、土匪横行、战乱频多 ;鸦片的泛滥和农民绝对贫困化、流离、死亡等 6个方面解析当时福建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 ,并浅析了当时农村经济衰落的基本原因。力图客观、全面把握这一农村改良运动之真正动因  相似文献   

13.
肖梅 《党史纵横》2003,(9):38-39
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然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因为穷困而失去读书机会的人.晏阳初,这位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生于四川巴中县的美籍华人,以一生的经历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被誉为"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挑战者","乡村改造的实践者"、"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是1943年他获得"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与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齐名,这也许是迄今为止中国人在世界上受到的最高赞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的调查、呼吁和宣传阶段。通过宣传和呼吁,使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林木 《党史博览》2009,(2):F0003-F0003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了大规模扫盲运动。这场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1952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16.
南斯拉夫曾是社会主义大国,但是中国和南斯拉夫两国领导人在对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出现过分歧。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毛泽东曾四次批判了铁托,最终认为铁托在南斯拉夫复辟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所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对其失败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学术界长期以来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同时对于梁氏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进行过批判。在事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对梁氏的乡村建设作一个比较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敏 《北京党史》2011,(4):59-60
北京市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曾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与指示下,采取了消烟除尘、改造锅炉等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至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控制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排气污染、工业废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90年代至今。北京市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保护大气环境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相似文献   

19.
曹前发 《党员文摘》2023,(19):24-25
周恩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50多年前,他就强调指出: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必须绝对安全可靠。我们不能嫁祸于海,一点儿也不行。高度关注海洋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多次谈到美国的河湖与海洋污染问题。1970年6月21日,他向有关人员详细询问了美国。  相似文献   

20.
王超 《党史纵览》2011,(9):8-1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和世界都进入了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共十三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