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春 《廉政瞭望》2010,(2):18-19
官员过量饮酒频频出事,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近年来不少部门和地方出台了各种措施对官员饮酒进行限制和治理。而实施地域范围最广而且最严厉有效的“禁酒令”,要数2003年公安部颁布实施的“五条禁令”。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长信箱”开通至今,8年来已收到网民信件近30万封。从最初半年不到5000封的“尝试”,到如今一季度就有1万多封的“常量”,市民对政府信箱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也越来越习惯用家常话和政府官员“聊天”。  相似文献   

3.
《廉政瞭望》2012,(2):14-16
2011-2012年,是中共各级党委的换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在此次换届中崭露头角。截至2011年底,已经完成换届的14个省区中,“60后”常委达到56名。 目前,中国的干部梯队形成了“5678”格局——中央领导层中,多位“50后”官员进入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省部级官员中,“60后”已经集结;“70后”则逐渐成为厅局级官员的主体;“80后”已开始充实县处级官员队伍。“5678”格局为我国的干部队伍逐步实现有序更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吴钩 《党建文汇》2008,(4):11-11
那些接受多年唯物主义教育的官员,为什么会出现不信科学信风水、“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反常倾向?在我看来,官员迷信“风水”,说破了,是因为对未来命运自感无力把握、进而不得不求助于“鬼神”。比如一名官员不能确定按照自己的努力与正常的程序获得升迁,这个时候他就可能将利益预期的顺利实现寄托在“风水”上。再比如,贪赃枉法的官员在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朝一日东窗事发的情况下,也更可能笃信“风水”以期获得庇佑。  相似文献   

5.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靠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6.
上回说到中国足坛掀起“反赌扫黑风暴”,随着近期诸多前国脚被协查,一年来足坛各个层面无一幸免,全部有“代表”卷入其中。从扮演的角色来看,中国足协官员、地方足协官员、俱乐部官员、裁判、球员,各个群体中全都有人涉案;从被“请走”的事由来看,收买对手的、收买裁判的、收受贿赂的、为争冠或保级打假球的,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7.
官也好民也罢,有兴趣爱好,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些“雅好”牵扯上利益,就变得只“雅”不“好”,成了“稚贿”脸上那层堂而皇之的面纱。爱摄影“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坊间调侃,放到某位已被“双规”的高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他,其摄影作品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间以来,各级政府官员向市民公众道歉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一下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及百姓在重大问题上道歉的迥异方式,对我们面对各种媒体的政府官员可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3,(3):72-72
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治庸问责办公室主办电视问政,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网民、特约评论员等,手持“笑脸”(表示满意)和“哭脸”(表示不满意),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整改承诺进行现场考问、验收和打分。开场时,不少政府官员们还成竹在胸、高谈阔论,但随着暗访短片一一呈现,某些官员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做出“自我批评”,即便如此,仍有评委对他们的表现表示不满,期望政府部门能够理清职责、严格落实。  相似文献   

10.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1,(23):53-53
历史上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官员的“知耻”教育。其间一些治吏轶事,令人捧腹之余,堪为世人鉴戒。  相似文献   

11.
古人有句话叫“学而优则仕”,在当代某些官员身上,演变成了“仕而优则‘学”’。这类官员包括政官和学官。有些政府官员觉得没点学问点缀拿不出手,肚里有货没货都忙着发文章、出书赶时髦;有些学者官员本是学者出身,但耽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学问,却又舍不下学者之名,也沦入学术南郭先生之列。于是就有大学校长论文抄袭、作协副主席找枪手代笔、不识五线谱的银行行长被诩为音乐天才、屡获诗歌大奖的县委书记原来只会写打油诗的种种怪相!  相似文献   

12.
秦海  欣欣 《求贤》2008,(4):26-26
就左右而论,应当是左大,左尊,左先,左上;右小,右卑,右后,右下。我们现在官员隆重出现在公共场合,有两种排位法,其中一种是“一把手”居中,“二把手”在其左,“三把手”在其右,然后一左一右排。这种排法,正是对左先右后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3.
“问责”成为政治改革新亮点。长期以来,中国公众对事故处理的模式已经非常熟悉:直接责任人被惩处,而相关的高层领导则凌驾于事故之上组织抢救、调查和整顿。其中不乏官员存在行为过失或不当,但因为没有触犯法律或党纪政纪,很难追究其法律或纪律责任。引咎辞职之说虽舶来已久,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觉得无关痛痒。故而这次政府“挥泪斩马谡“之决心,辞职官员“壮士断腕”之气魄,尤能引起社会的激烈反响。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相似文献   

14.
《廉政瞭望》2013,(24):23-24
时下,官方正大规模规范官员打招呼,不能叫“老板”、“大哥”,必须称“同志”。这是目前《人民日报》评论文童传递出的信息。文章刊发一周内,就有省委下发通知呼应。但是,在高层官员私人交往中,也有更随和的称呼方式——“外号”。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8,(10):82-82
2005年,成都市官员最怕的是什么?是收到市纪委官员“请喝茶”的邀请。官员们心里十分清楚,市纪委“请喝茶”就像香港廉政公署“请喝咖啡”,这是纪委介入调查的开始,是一个官员即将落马的前兆。有分析人士认为,纪委从对问题官员实施“双规”到“请喝茶”的过程,实质上透露出中国反腐策略的调整——反映了执政党在反腐败斗争中更加注重斗争的艺术、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0,(12):62-62
中国在3000多年前就建立了退休制度,不过只限于朝廷官员。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别称。“退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退休制度的核心是对退休年龄的界定,各朝代对此有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王春 《廉政瞭望》2010,(2):10-12
“接待酒”、“招商酒”“‘勾兑’酒”……在“公”的名义下,官员奔波于各类酒场而乐此不疲。“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一首民谣流传至今,官员酒后狂言雷行不时见诸媒体,变异的官场酒文化在腐蚀着执政党的肌体……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山西繁峙县反贪局长穆新成被“两规”。知情人士透露,穆新成财产大概有2亿元,凡矿主均需向其“进贡”,或遭到“以办案为名的‘敲诈’”。繁峙县里众多的矿老板和涉矿的各级政府官员,多被这位反贪局长“办”过。(6月25日(铖都商报》)  相似文献   

19.
本来我要把这篇随笔命名为“微博与采风”的,一临动笔时,发现不对。微博与采风,是指政府部门采集民间微博的信息以观民意、察民风。发现这种想法不对是因为发现这想法不够全面,不符合当下“微博界”的现实。因为现在开微博的不仅有作为个体存在的民众,而且还有许多政府部门以及以执行公务为其主要使命的政府官员。这样一来,微博中的“风”就不是单向的吹,而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政府、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双向或是多向地吹了。于是,我就信笔写下了“在微博中‘风来风去”’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20.
短波快递     
《廉政瞭望》2008,(10):4-5
9月全国事故频发多名党政“一把手”被问责 今年9月以来,一批官员因为重大责任事故而被免职,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官员问责风暴”。山西临汾溃坝事故、三鹿“毒奶粉”事件、黑龙江鹤岗火灾、河南登封矿难、深圳歌舞厅火灾等一系列重大事故,致使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孟学农、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先后引咎辞职,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等官员被免职。短短两周,全国被免职、辞职的高官迭19人之多,其中4名省部级干部被问责,涉及的面积之广、职级之高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