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胄,字绍玄。隋朝河东汾阴 (今山西省万荣县宝鼎村 )人,生卒年月均不详。薛胄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父薛端,北周时曾官至蔡州刺史。北周明帝时,他袭父爵为文城郡公,开始入仕,官至司金大夫和开府等职。隋文帝杨坚于公元 581年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薛胄入隋被任为鲁州刺史,未及赴任旋改任卢州,不久又迁兖州刺史。他到兖州的第一件事便是决刑狱。他上任后见牢狱人满为患,更因朝代更替,案牍不决,百姓怨愤。所以,他利用旧朝之狱今朝不理为由,仅十多天,便结案数百起,使大多囚犯得以放还,一时刑狱为之空虚。这一举措不仅没有损害隋…  相似文献   

2.
苏振兰 《党史文苑》2009,(10):18-23
有人说: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李井泉已经转到地方工作,不再参加评授军衔;根据他的军旅资历,起码能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否如此,看完本文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第一堂管理学课,教授就给我们讲了以下三个历史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隋朝。隋朝时期有个大臣叫柳彧,是隋文帝杨坚时代的治书侍御史,他看到杨坚每天忙于各种烦琐细碎的事务性工作,就对杨坚说:“您只负责发布政令、施行教化就可以了,不要被那些琐碎的小事所缠扰,更不能因纠缠小事而妨碍大政,  相似文献   

4.
蔡建军 《党课》2013,(10):65-67
“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列举了在隋唐两朝先后为官的名臣裴矩。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逢迎,想方设法讨好隋炀帝;可到了唐朝,他却成了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谏的净臣。  相似文献   

5.
吴兆章 《党史纵览》2010,(11):20-2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璀璨将星中,有一位出生于河南光山的传奇人物。他1933年参加革命,最高军衔是上将,不少史料都写着他是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军。可每每有人说起此事时,他总是一本正经地纠正说:“我1955年并未被授少将军衔。只是大校.1988年才被授予上将军衔。”将军实事求是的态度令人钦佩.而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燃烧的激情岁月更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13岁参加红军。参加过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敌后游击斗争:  相似文献   

6.
朝晖  易红 《世纪风采》2008,(1):46-46
2000年元月,江阴市自来水总公司首任总经理吴仲芳,在年龄到杠因是专家又被留用4年后,终于正式退休了。此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职时捞了不少钱财,一直提心吊胆,如今退休了,进入避风港,可以好好地享受“腐败美味”了。然而,东窗事发总有时。吴仲芳没有享受几年“腐败美味”,终因公司第二任总经理刘荣宜被“经济问题”放倒。拔出萝卜带出泥。他的贪婪嘴脸终于暴露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孙文泱 《学习月刊》2009,(15):56-56
《资治通鉴》贞观元年(627)说,李世民“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经常因为过分紧张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这个情况.为了让大臣能够畅所欲言,及时了解情况.讨论意见.他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态度平和,言辞平和。他说:“人要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一定要靠明镜: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政治有何不足.就得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臣下阿谀奉承,君主失去他的国家.做臣子的岂能独善其身?隋朝的虞世基等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他们这些人也都被杀了。你们应该以此为借鉴.对政务得失尽量发表意见!”这个态度确实很好。历史上对李世民和贞观之治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臣论治的和谐政治。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李井泉已经转到地方工作,不再参加评授军衔;根据他的军旅资历,起码能被授予上将军衔。是否如此,看完本文便一目了然。初次见面,毛泽东评价:你很年轻,精明强干,又有文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曾多次拒绝唐太宗所授爵位,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著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  相似文献   

10.
张剑峰 《学习月刊》2010,(21):53-54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与其给人一些实际物质财富.不如给他获得这些物质财富的手段更好。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授人以渔就真的一定比授人以鱼好吗?如果授的是钓鱼竿、渔网,可能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授的是用毒药毒鱼、用炸药炸鱼、甚至是涸泽而渔呢?  相似文献   

11.
宋凤英 《党史纵横》2005,(11):20-24
在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过程中,有少数同志认为给自己授低了,闹情绪者有之,哭鼻子者有之。毛泽东曾诙谐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但也有风格高尚者,认为给自己授衔高了,主动要求低授一级军衔。其中徐向前、罗荣桓要求不授元帅军衔,徐海东、许光达要求不授大将军衔,徐立清要求不授上将军衔,孙毅要求不授中将军衔,等等。最后评定的结果,除徐立清由上将降为中将之外,其余要求低授的同志在组织上做说服工作后,都授予了他们应授的军衔。按照授衔条件,身为正兵团级的徐立清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可他三番五次地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  相似文献   

12.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评定军衔,时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的皮定均,按资历在华东地区被初评为少将。毛泽东审阅上报名单时,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皮定均因此被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这既是领袖对皮定均在中原突围中战功卓著的极大褒奖,也是对他南征北战、屡建战功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正因为爱笑,又体型宽厚,黄捷被学生们送了个外号"弥勒佛教授"。廉政瞭望记者找到这个湖南师范大学法学教授时,已是一天中的傍晚时分。课后,在他不足20平米的办公室里,几个学生在他身边围坐一圈,听他逐一点评各自的课堂陈述。其间,欢声笑语不断。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扶植传统民族剧种——淮剧的发展,专门拨给一个演出剧场,这就是当年北京东路的金城大戏院。在旧社会被蔑视,而在新社会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淮剧演员们热烈地议论着,要给戏院起一个新的名字。恰逢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在一次与文艺界人士共同进餐时,听著名淮剧演员被文艳讲到此事,总理为淮剧有了自己的演出剧场感到高兴。当被文艳情周总理为剧场题名时,他即问起这个剧场在什么地方,当得知在黄浦区时,便爽朗地说:“那就叫黄浦剧场嘛!”随即舒纸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字。这就是黄浦剧场的由来。黄浦剧场名称…  相似文献   

15.
司马十 《廉政瞭望》2013,(10):55-55
魏征幼时时乖运蹇。他出身河北巨鹿魏氏,其父曾任北齐屯留令,也算是北齐之名门望族。在距他出生还有3年时,北齐被北周灭了:在他刚满一周岁之时,北周又被杨坚的隋朝取代了。连续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来勉强称得上望族的魏氏弄成了寒门。因为家贫,魏征年纪轻轻就出家做了道士。魏征亲身感受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5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接着服侍瓦岗军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效命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  相似文献   

16.
博览之窗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第一大将的军衔。自那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他的军衔问题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焦点。多数同志,包括党外的高层民主人士邵力子等人,认为粟裕战功很大,消灭的敌人很多,感到授他大将是低了,应该评他元帅。甚至有人还埋怨到毛泽东那里。也有人冤枉他,竟说他没授上元帅后,不满意,受到毛泽东的批评,他哭了。那么,粟裕授衔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按当时授衔的依据,毛泽东同大家的想法一样,是要给他授元帅军衔的。据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中央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  相似文献   

17.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时,首批有175人被授予中将军衔。1956年和1958年又各授1人,分别是聂鹤亭和贺诚。这样,共计有177人被授予中将军衔。这177位中将是开国将军中的中坚。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占据军事要津,威震四面八方。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与人初次见面,往往先问姓名,进而说名道姓,谈古论今,有时还涉及哲学,令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这不仅反映了他善于交友,学识渊博,更透露出哲人的智慧。下面记述的便是其中的两例。舒湮──对立矛盾的统一集于一身1957年6月的一天深夜,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畔的帐篷里,接见年逾八旬的爱国学者冒广生。当他与冒老先生亲切握手、打过招呼以后,又对陪同前来的冒广生的儿子、作家舒湮说:“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舒湮回答说:“舒湮,舒展的舒,湮没的湮。”毛泽东微笑着说:“以‘湮’字作名字的很少见。”舒湮解释道:“原来…  相似文献   

19.
胡涤非 《湘潮》2010,(9):21-24
<正>在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段苏权因1934年11月底至1937年11月这一段掉队后又归队的历史被人质疑,被划入有"历史问题"的人,致使被"暂授少将"。这一"暂授"便成为永远。段苏权的"历史问题"真相到底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20.
神医情缘     
一隋朝开皇年间,罗城华阳镇有一个人叫皇甫颂,是魏晋时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十四世孙。皇甫谧曾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和《寒石散论》传世。受其影响,他的后人都世代从医。皇甫颂少年时父母双双下世,好在祖上给他留有大量的医学书籍和医疗病例,这使他如鱼得水,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对照实际病例,认真琢磨钻研,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