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宁 《金陵法律评论》2006,55(3):102-106
本土心理学的内涵已经不仅仅是将心理学研究植根于本土文化当中,而且还要考虑本土文化内涵意义的显现途径以及在文化显现中主体与文化、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应当在本土心理学研究中确立一种对话的关系,这种对话的关系表现为文化与文化的对话、主体与文化的对话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对话。只有在对话中,本土心理学研究才可能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是心理学存在的两种知识形态,在知识的掌握者、追求目标、呈现方式及真理性判断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甚至对立.新近心理学中质化研究的兴起,有望打破两者的对立困境,使常识心理学纳入科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常人从事科学心理学研究都成为可能,从而为两者构架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质化研究视野中反思两者的关联,就会发现常识心理学应该科学化,科学心理学也要注意常识化,两者本质上是一个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象学哲学对现代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很难落实到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层面.与此相比,以美国杜奎森大学的心理学家们为代表的现象学心理学却在这方面做出了突破.现象学心理学秉承现象学精神,关注生活世界,在具体研究中,形成了经验的和解释的两种取向.经验的研究取向主要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而解释的研究取向则更多地基于解释学哲学,二者在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心理学而言,现象学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提供了科学心理学之外的另一种研究途径,并且使得心理学更加真正地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4.
现代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成为"失去自我"的心理学.人的心理与动物不同,人的心理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进行社会活动的根据、过程和结果.人具有的这种意识性同样赋予了人以反思心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就要依据人的生命本质及生活需要,真切地把握心理特性和内涵.探寻心理研究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可以再现导致这些境遇的逻辑前提.反思现代心理学研究主题,重新赋予心理以人的内涵,是心理学研究面向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流心理学在考察"自我"时,假设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我",它是个体存在的核心,统领着我们的一切.后现代心理学对这种实体自我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实的实体自我.后现代心理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出发,将自我视为关系的创造物,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它将自我理解为关系性的、多元的、变化的、去中心的.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自我意识观的变化要经历策略操作者、混杂人格和关系自我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后现代心理学自我观的提出对我们理解自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但在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脱节的现象,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地阐述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犯罪与司法心理学基本问题与方法、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来解决犯罪与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割裂两种研究方法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方法论的探讨与争论是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的焦点: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区别于非女性主义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女性主义方法论;女性主义心理学批判心理学中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范式之争为虚假的两极之争,倡导多元方法论;女性主义认识论上的分歧导致其对于知识与性别的关系的不同主张,并最终导致了女性主义心理学在方法和方法论取向上的不同偏好。  相似文献   

8.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会建构论人性观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不同心理学者应以宽容、整合、超越的视界看待社会建构论的这种新型人性观对当代主流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象学心理学和东方佛教心理学这两种学说都从人类的心识出发,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乃是认识主体所显现.本文从两种学说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出发,即通过比较纯粹意识与五位百法、现象学还原与禅定之间的异同,以使得佛教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能够互相阐释、互为补充,共同纠正传统心理学"意识自然化"的倾向,以期实现真正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0.
超个人心理学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流派,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美国.詹姆斯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概念,进行了大量关于超个人心理现象的研究,并且与学院派的实验心理学家们进行斗争,以捍卫超个人心理现象的研究.詹姆斯的思想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西方主流心理学植根于经验实证主义传统,认为科学是客观的和价值中立的。这种观点与女性主义理论格格不入。女性主义心理学试图调和女性主义理论与传统心理科学观之间的冲突,在其研究历程中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一是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遵循实证主义研究传统,重新改造主流的心理科学,以服务于女性主义目标;二是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从女性立场出发,创建一个全新的,“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科学来代替传统的心理科学;三是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强调采用解构的方法,重新解读主流心理学中的关于女性的所谓“科学的”知识,揭示心理学中的男性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世界”中的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真正的“人”的心理学需要在心理学研究中树立“生活世界”的理念,从自然科学的主导态度转向生活世界的视域。生活世界是人们对现实的直接在场,是实现人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的最根本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心理学价值在于强调忠实于心理现象的重要性,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真正是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作“人”;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的心理并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13.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4.
刘亚斌 《金陵法律评论》2006,(1):115-120,137
“文化霸权”成为1990年代以来人们谈论东西方文学与文化关系时所使用的关键词之一,开创了在中国文论语境下的“理论旅行”。它从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话语领域的西方霸权、民族情结的强烈诉求与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高扬等四个方面展开其话语实践。在其话语实践中,重新陷入了“文革话语”的历史圈套,遮蔽了我国文论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对西方进行想象化的本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异化塑形,彰显出本土权力的运作机制。我国文论应该在世界文论体系的观照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为世界文论的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促进文论知识科学有序增长。  相似文献   

15.
刑事一体化是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科学三方面及其内部各方协调一致,形成有机统二的完整系统。在刑事一体化的视野中,犯罪心理学在关于“犯罪”这一基本概念上,应当与处于规范地位的刑法学保持一致。犯罪心理学是刑事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学科性质、研究视觉和研究方法,使其在一体化的刑事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意识实在与行为主义革命的破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作为一个存在领域具有不可还原的实在性,正是这一实在领域构成了心理学的合乎逻辑的基础。对意识实在的论证,乃是心理学寻示和确立自身理论同一性的过程。行为主义彻底否定“意识”范畴的科学合法性,从而使心理学丧失了它自我自身的理论同一性。行为主义作为心理学纲领,依赖于它对作为行为之内在本质的意识实在,作出符合心理学自身理论性质的科学论证,这不是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所体现出的向“意识”范畴的“回归”趋势的理论根源。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这主要是由于它本身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或克服的局限性或缺陷: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偏差和对心理学研究范围的不恰当缩小;对人性的偏离和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偏差;“价值中立”与对“普遍性”知识的片面追求;对方法和技术的过分崇拜和对理论的极端轻视以及由此导致的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因此,科学心理学要走出困境,就需要与其它心理学取向加以整合,以弥补它自身的不足;加强心理学的哲学研究,从宏观把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并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思维,把材料系统化;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心理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概括为描述事实、揭示规律、预测趋势和控制行为四个层面,此四级目标可视为心理学对外的学科承诺。以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视域审视,心理学能否兑现这些承诺是值得质疑的。首先,心理学所谓的“描述事实”其实质乃是对心理学家所经验的事实的描述,而不是对心理和行为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描述。其次,揭示心理规律不仅存在技术困难,所谓“心理规律”也只是现代文化场域内的一种“约定”,而非“客观规律”。第三,由于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作为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物所没有的意识能动性,利用心理规律预测心理事件的发生遭遇特殊困难。最后,谋求对人的行为的控制,不仅背离了心理学造福人类的初衷,而且有违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