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学冬  孙昊  路敦英 《奋斗》2005,(1):42-43
我们常说,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死路一条。日前,在齐齐哈尔市采访中,我们真真切切地领略到,改革的魅力,实实在在看到了改革带来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机制。在历史的转折点,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会更加突出。时代呼唤着改革,改革创造着时代。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体而言,改革本身就是手段和方法。但改革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又需要自己的相应手段、途径,也就是与改革的总体目标相配合,保证改革目标实现的各种方法。没有正确、有效、合理的方法,很难使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推动改革,不仅要对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出论证,而且要对改革的道路和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是实践的中介,改革必须重视方法问题,突出方法论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当代党员》2007,(8):4-5
城乡统筹的成败在改革。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核心是改革,目标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制度体系。城乡统筹,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改革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综合配套,既是对改革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改革试验,既是试错机制的具体实践,也是探索改革路径的科学办法。  相似文献   

4.
纵向关注中国改革进程,考量改革成败得失,全面厘清中国改革逻辑,解读未来道路。从经济改革到行政体制改革,从改革的路线图到改革的突破点,从人口红利到利益逻辑,从转型期的社会稳定到政府职能转变,各路学者回顾改革,前瞻国是。本书对改革动力来自何方、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阻碍、如何有效推进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对未来改革道路进行展望、分析和设计,以期让民众渎懂中国改革,成为大众把脉时局、改变命运的引路之作。  相似文献   

5.
陈其胜 《世纪桥》2009,(7):15-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改革”、“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怎样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改革动力论、改革性质论、改革目的论、改革方向论、改革条件论、改革战略论、改革方法论、改革评价论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极具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改革思想;邓小平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省自2007年启动的扩权强县改革,其目标指向是通过行政放权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在这项改革启动两年后,通过重新审视改革的基本动因,考察改革的已有进展,对于进—步巩固改革成果,合理校正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把改革推向纵深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奔胜 《唯实》2013,(4):2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再次成为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即南巡深圳、珠海、顺德等中国改革前沿地区,并发表关于推动中国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启动新一轮改革的顶层意志;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首次阐述关于改革红利的内涵,并表示虽然改革中要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但改革必须推进,没有退路,显示了国家推动改革的高层决心;同样,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得到高票通过,凸显了新一轮改革政府带头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8.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组织部门围绕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改革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据悉,中组部近期将召开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全面部署。这是继2000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交流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会议,必将有力推动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9.
好书推荐     
《理论导报》2012,(6):61-61
《中国改革三步走》 作者根据自己这些年来对中国改革的观察,试图理出一个改革的实践逻辑来。改革都有哪些方而?改革的现状如何?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改革的未来做如何的选择?这是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改革分为三步走的看法,即中国的改革要经过经济改革,到社会改革,再到政治改革。作者在书中有时也会涉及一些理论问题,但作者的重点并不在此。作者想做的是寻找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
“大部制”改革基本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雷振 《唯实》2008,(7):79-81
“大部制”改革是下一轮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新起点。通过理论分析,合理界定“大部制’’改革内涵与范畴,为“大部制”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探索新的改革路径,达到以电子政务为手段,以“大部制”为目标,使“大部制”改革跳出历史的拘囿成为我国政府改革的里程碑,实现我国新一轮机构改革在实践中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09,(10):62-64
文化体制改革是今年来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009年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速,3月17日,文化部召开义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文化部部长蔡武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改革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直属单位改革发展,把改革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改革。6月11日,文化部再次召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蔡武强调,  相似文献   

12.
《学习导报》2011,(24):16-17
2003年中央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序幕。至此,改革已走过八年风雨历程。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实践同样也证明,哪里有改革,  相似文献   

13.
俞可平 《廉政瞭望》2014,(10):51-51
中国的政治改革,主要是治理改革。一般认为,治理改革主要是一种工具理性,而制度改革则是一种价值理性。然而,从长远看,这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治理改革本身也包含着某种价值理性,治理改革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求体制变革。如果政治体制的变革严重滞后于治理变革,两者之间就会形成巨大的张力,传统的体制反过来会影响治理改革的绩效。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民营化改革已在各地广泛展开。笔者认为,要确保改革工作稳步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走群众路线。一要充分调动群众热情。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力量,是改革的动力源泉,群众的改革热情高不高、参与范围广不广,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推进速度和运行质量。从这个意义出发,广泛发动群众,唤醒和增强群众的改革意识,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调动群众改革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群众在改革之初表现出的各种不适应,用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纠正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公车改革攻坚:三种改革方案的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车制度改革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多年,然而迄今为止,这项改革依旧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目前,我国各地推行的公车改革有货币化改革、公车租用、加强管理型等多种模式;国外公车管理也有严格公车采购和配备、严格控制公车私用等经验。本文从我国公车改革历史背景入手,对当前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模式进行比较和剖析,指出各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期望对当前的公车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3,(6):56-57
改革绝不仅仅意味着只对旧体制的改革,同样意味着对改革进程中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识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规范、不科学、不妥当,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好机会,这是每一项成功的改革都要经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1,(3):39-3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相似文献   

18.
郭庆晨 《党课》2008,(7):126-127
“改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是千百年来一直都在重复的一句话。是的,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改革不会是天上掉馅饼,改革不能没有牺牲。这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3,(8):57-58
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法治原理来讲,恪守法治与深化改革总体上是统一的、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有不统一、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搞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性改革,一些敢闯法律和政策“禁区”的探索性改革,一些涉及合法性的改革尝试,必然会挑战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出现所谓“良性违法”等改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一方面,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从而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难关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  相似文献   

20.
《理论与当代》2005,(7):52-53
杨启先在6月2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作为“改革攻坚年”,今年的改革重点究竟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政府改革与国企改革两方面都很难突破。因为国有企业改革现在仍面临意识形态的问题,正处在一种思想比较混乱的状态,要往前推很难。政府改革不仅牵涉到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政治改革的问题,耍改就非常难。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