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共产党人》2005,(19):F0004-F0004
德隆楼清真餐厅是一家具有浓郁传统民族风格的民营餐饮企业。餐厅总店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繁华中心,西临古朴典雅的鼓楼、东靠名胜古迹玉皇阁,南望风景秀丽的宁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同时能接纳1000多人就餐。  相似文献   

2.
沈阳 《共产党人》2020,(7):37-39
“十串烤羊肉,再加两个炒面!”夜晚的银川市,街上烤肉店里又传出店员的吆喝声,餐厅招牌也再度点亮。走在街上,烤面筋、火爆鱿鱼、牛肉饼等各色美食香气扑鼻,刺激着人的味蕾。2月24日,随着银川市《关于有序开放恢复部分公共服务和经营性场所的通告》的发布,全市已有5800余家餐饮企业复工开业,占银川市餐饮企业的近六成。  相似文献   

3.
文化资讯     
《共产党人》2009,(10):16-16
全国226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宁夏西部生源占九成;宁夏喜摘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桂冠;572种宁夏电子图书上榜“中华数字书苑”;贺兰《羊板响起花儿飞》满分惊艳韩国“首尔杯”;“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启动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是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命脉。在建党百余年的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融入到建党精神的内涵中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具有必然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一系列核心理念的同时也就带上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烙印。新时代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纵向深入,让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持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吴文新 《理论学刊》2023,(5):150-158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样态,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融通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是一个实践、历史和理论逻辑并行且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具有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及现实发展的必要性,亦有不言而喻的可以融通的契合性即可能性。而为了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首先必须解决方法论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方法路径相当复杂,以“马魂中根西用”为原则,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综合创新,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中华社会主义”这种新的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6.
文化资讯     
《共产党人》2009,(7):19-19
宁夏中华文化学院举办国学系列教育讲座近日,宁夏中华文化学院在宁夏戒毒劳教所举办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列讲座。讲座以《弟子规》拉开序幕,浅入深出地讲授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处世应守的原则及学  相似文献   

7.
刘海春  张力一翔 《求实》2023,(6):4-16+1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民为邦本”“调均贫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难题,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更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李佳 《理论建设》2013,(5):37-40
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在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和而不同”、“贵和执中”等价值观念基础上,吸纳了传统文化制度设计上的协商争论理念发展起来的。因此,协商民主植根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并在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推进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进而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而要进一步实现协商民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良性共进,必须在制度、实践、组织、理论基础和时代内涵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推动协商民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动宁夏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营造祥和的春节文化氛围,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宁夏作贡献。《共产党人》杂志社举办"春联"征集活动。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跃春节文化生活,为奋力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市县视窗     
《共产党人》2011,(4):26
<正>■永宁县打造回族文化旅游名城永宁县率先提出全面打造"塞上回族文化旅游名城",以回族文化为主线,把中华回乡文化园、纳家户清真寺、中华回族第一街、宁夏世界穆斯林城等景点联结起来,勾画一条宁夏独有的回族文化旅游线。2010年,该县提出打造中国回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整体规划,以初具规模的中华回乡文化园、中华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六个必须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难题;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汇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围绕“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基本遵循。特别是反复强调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原则。  相似文献   

13.
吴明 《共产党人》2006,(7):33-34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手抓数毛家。”“老毛手抓,民族一绝。”“货真价实,名不虚传。”……这不是商家的广告词,而是宁夏老毛手抓美食楼的宾客们在留言录中,用不同文字、不同语言所表达的对老毛手抓特色美食的赞誉之情。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系列论述内容翔实、逻辑严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历史依据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有机融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其主体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两创”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13):79-79
日本:以法律打压“料亭文化” 以内部协商和幕后权力交易著称的日本政界曾流行高价宴请的“料亭文化”(即高档日式餐厅),而政客和高级官僚相互约请到饭店里“交流感情”、进行“饭桌议政”的现象在当今也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时代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举旗定向,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好“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相似文献   

17.
<正>团中央提案: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走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可以看见杏坛广场有“万世师表”先师孔子像、镌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风校风石、上书“弘毅”二字的校训坊、中华文化名人榭和中华修身文化廊……在这里,随处可见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景色相宜的,是每天早自习时间和每周专门开设的传统文化必修课上,传来的阵阵经典诗文诵读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存在发展,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确实有适宜马克思主义生根发芽的土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共通的哲学性思维。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必然。而在当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思想土壤以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必将为中国人民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9.
论耻感教育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梅 《学习论坛》2002,(9):21-22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在新世纪里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耻感文化 ,加强对国民进行耻感教育 ,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 ;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一战略谋划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到了全新的历史高度,开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新境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当代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蕴含中国智慧的有效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的创新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养分。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发展,既包括视野的扩展,即由国家视野扩展为全球视野,坚持“天下为公”的国际观;又包括内涵的深化,即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交往观;还包括发展的深化,即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深入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