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2,(6):61-61
5月23日9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紧急启动国家救灾预警响应,指导地方民政部门及时做好灾害应急救助各项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据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7月23日21时20分许,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灾害,造成21栋房屋被埋。截至目前,已造成11人死亡,仍有42人失联。灾害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搜救被困人员,做好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遇难者家属安抚等善后工作。要注意科学施救,做好险情监测,防范次生灾害。习近平强调,今年汛期以来,一些地方降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减灾教育研究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  相似文献   

4.
鸿潮  王筝 《中国减灾》2014,(23):20-21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美国、日本两个灾害大国的法律体系细致严密,由灾害基本法与大量配套法律法规共同组成,通过立法详细地明确了中央、地方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在灾害应对中的权责关系,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作用,对于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法制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合减灾也已纳入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公民减灾教育,增强公民减灾意识,是一种上游干预措施,能够提高公民的灾害防范、灾害规避和灾害危机处置能力,从而有效降低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  相似文献   

6.
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思想源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佛教的慈悲观念与因果报应学说及民间善书所宣扬的道教思想。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之所以兴盛,是因为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官员的努力推进、绅士阶层和富庶人家的积极参与以及当时社会因素的强烈作用。深入研究清代贵州民族地区民间慈善事业,有助于了解当时贵州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2,(21):58
2012年10月22-25日,民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力率领由民政、外交、发改、财政等部门人员和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赴印度尼西亚日惹市参加了第五次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本次大会由印度尼西亚灾害管理部(BNPB)和日惹特区省政府共同主办,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协办。会议主题是"加强地方减轻灾害风险能力",下设三个子议题:一是将地方层面减少灾害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二是地方风险评估和融资;三是加强地方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实际,就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对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 产生的现实作用和实践经验作了总结性阐述,文童着重对如何学习和贯彻修改后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快 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减灾安居工程、冬春救助的推进实施,贵州全面增强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应对多发频发的自然灾害,贵州省全面建立了灾害应急组织体系,构建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制机制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贵州是全国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素有"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之说。近年来,贵州呈现出极端天气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常年灾害损失、倒损房屋、因灾死亡人口数量均高于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减灾》2008,(10):13-13
近年来,贵州省在灾害信息管理方面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高度重视灾害信息管理 贵州省历来高度重视灾害信息管理工作。近年来,为强化灾害信息管理,贵州坚持边探索,边寻求快捷、准确的信息收集方式。  相似文献   

12.
费伟 《中国减灾》2023,(17):20-23
<正>灾害评估工作作为公共安全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成果直接为国家精准预防、精准治理服务,同时也为灾害评估本身提供科技支撑。灾害事故类型的多样性、原因的复杂性、致灾机理的内在关联性,也决定了灾害评估需要各地、各级政府、有关单位等全链条贯通,全方位协作。本文综合分析地方现有灾害评估技术和能力,分析当前地方灾害评估工作开展的痛点,从通力合作上下联动、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完善、数据信息共享、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应用、建立自然灾害评估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许多人的愿望,对于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灾害风险隐患较大的地区,能住上安全结实的房子,更是当地老百姓最大的梦想。贵州灾害发生频率高,且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突出。为了提高当地的灾害防治能力,贵州省实施减灾安居工程,重建和修复因自然灾害倒损的民房,并对受地质灾害隐  相似文献   

14.
《前进论坛》2010,(9):42-43
<正>2008年初,贵州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特大低温雪凝灾害,电力、通信、交通都受到严重影响:很多公路大面积结冰,特别是毕节地区本来就  相似文献   

15.
崔鹏 《中国减灾》2024,(1):12-13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多发频发,在全球范围屡屡造成大规模毁灭性灾难。巨灾和多灾种复合链生灾害的孕育、发生和演变十分复杂,灾害风险防范难度极大,这对国际社会灾害防范和应对提出巨大挑战。科学高效应对极端事件和跨境跨流域巨型灾害,是事关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减灾合作,深化灾害风险认知,提高灾害风险防范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社区减灾"是指活跃在社区里的各个主体,如居民、企业、民间组织、基层政府等结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在灾害面前具备基本的自救、互救能力。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尤甚,多年来频频遭遇暴雨、暴风雪、洪水、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台风等灾害袭击,在饱受灾难折磨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和各地方社区汲取以往应对各种灾害的经验教训,推动地方防灾社区的建设,提高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反映了贵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下一步需继续加强民族自治立法工作并提高立法质量,从而在推进"法治贵州"构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关联度之高近年少见、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初步核定,这次灾害已造成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成灾8764万亩,绝收2536万亩;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浙江、四川等省(区)受灾严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的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19.
<正>6月22日至7月8日,湖南遭遇近年来历时最长、范围最广、雨量最多、强度最大的降雨过程,引发特大洪涝灾害。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全省紧急启动救灾应急响应,切实发挥减灾委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救灾,建立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信息数据库,积极向社会发出信息指引和工作倡议,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抗洪救灾。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面对灾害的冲击,不同的城乡有不同的境遇:有些地方一蹶不振,有些地方却可以承受冲击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生活秩序。这都取决于城乡面对灾害时的韧性程度。"韧性"是物体在遭受扰动后维持自身系统并迅速复原的能力。韧性城乡,就是要求我们居住的城市和乡村在遭遇自然灾害冲击时能够抵御灾害、吸收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