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冲击。中国在巨大挑战面前,一方面在国内采取全方位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在国际层面展开广泛的国际协调和合作。中国应对危机的举措,从多个方面减少危机的冲击,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影响,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从此登上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  相似文献   

2.
《上海机关动态》2009,(12):17-17
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市总工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本市广大职工就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着力推动解决职工群众在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方百计促就业.齐心协力保稳定——就业援助服务行动”。就业援助服务行动以全市就业困难职工,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双困”人员为重点对象,全力推进工会就业援助服务“12345”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3.
美国金融调试与我国立法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自2007年2月在美国爆发以来,已经逐步演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并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对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在宏观调控方面,美国政府主要采取协同降息、向金融机构注资、实施国有化以及提供担保等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呼吁重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完善金融立法,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应该在金融立法和监管方面汲取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个确保”的总体要求,市总工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本市广大职工就业和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着力推动解决职工群众在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方百计促就业,齐心协力保稳定——就业援助服务行动”。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机制不尽相同,相应的治理机制也会有很大变化。与美国相比,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几乎完全相反,主要表现为从实体经济向金融系统传导,从下游产业向上游产业渗透,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扩散。相应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不会以金融治理为重点,而是以实体经济为重点、重心下移。在应对的内容和措施方面,必须综合治理,出台扩大内需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明儒 《前沿》2023,(5):92-106
近年来,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备受学界关注。一方面,非洲国家人力资本极度匮乏,对外寻求高等教育援助以推动本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作为新兴援助国,中国政府积极回应非洲领导人的要求,大力推进中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加大对非高等教育领域的援助?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的成效又如何呢?通过大量实证调查,本文在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双向性的框架下,对中国对非高等教育援助的历史、特点以及形式进行了梳理;基于在中国与非洲三国采集的田野调查数据,对非洲来华留学生的留学动机与满意度进行了评析,总结了非洲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面临的困境以及制约援助有效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浙江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所导致的信用与债务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及浙江的影响既反映了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所存在的结构失衡矛盾,也说明只有通过深刻的、全面的结构调整才能最终解决全球经济与贸易失衡以及信用与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和谐共处"理念的初步形成与完善,"和谐共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和"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和谐共处"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关系新理念。"和谐共处"理念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形成,也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其重要作用显现出来,被愈来愈多的国际社会认同,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理念。"和谐共处"理念的意义表现为其顺应了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和我国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提升了"和平共处"理念和丰富了"和谐世界"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非合作论坛自2000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政策引领和合作平台,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突飞猛进,中非关系获得巨大发展:中非合作关系逐步调整;中国对非援助政策逐步调适;中国对非援助项目逐步优化。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遭受了自大萧条以来空前严重的经济衰退.在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大引擎.这场危机在证明中国经济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的同时,表明中国拥有强大的应对全球危机能力."中国成功"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推动着人们探究国际金融危机中显现的中国制度的巨大力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措施。目前中国就业的局势基本上是稳定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角度:一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解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趋势、对我国的影响以及防范和治理的措施,侧重于体制对策层面的分析;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来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实质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他们坚持社会制度层面的分析。认为只有从资本主义制度上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和根本性质,才能正确解读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本文作者赞同既要从社会制度层面揭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实质,也要从体制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探讨具体治理和防范危机的措施,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FDI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我国FDI规模下降,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因此提高中国FDI的规模和质量,增强FDI对中国市场环境的信心.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加强对FDI流向的调控和监管,将有利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是自身结构调整、经济周期波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的迭加。内在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波动是主因,而国际金融危机则加剧了内在矛盾的调整,使问题更加突出。因此,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就应该立  相似文献   

15.
<正>又一个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我很高兴能够欢迎您阅读本期杂志,了解和关注儿童与防灾减灾这一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紧急情况(自然灾害和人为紧急状况)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领域的工作历史悠久。从成立之初被命名为联合国儿童紧急情况基金会的事关可以看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创立的目的在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活受到影响的儿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从成立至今,世界变迁巨大,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基本使命依然未改。国际社会面临日益增长的复杂人道主义危机。这些危机对儿童和女性的生活构成了巨失的威胁。平均来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每一年要在全球范围内应对超过200个主要的灾害。在针对儿童和女性的紧急援助领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致力于从知识上和实践方面都  相似文献   

16.
(2009年3月19日,根据录音整理)按照薄熙来书记、王鸿举市长的要求,今天我结合自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给同志们作一个经济形势报告,主要讲一讲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重庆应对国际金融  相似文献   

17.
高尚全 《乡音》2012,(9):36-37
不能把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用"中国模式"固定下来2008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在全球率先使经济走出了困境,2009年实现了9.2%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背景下,引发了"中国模式"的争论。有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中国模式",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巨大成就来佐证"中...  相似文献   

18.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今年"两会"的明确主题,从人民大会堂传出,向国人宣示了清晰务实的工作主线,向世界发出了坚定而自信的"中国信号"。这是中国应对挑战、克服危机的基本对策,这是中国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  相似文献   

20.
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和欧盟经济的持续不景气,欧元区各国主权信用评级遭到下调。目前,债务危机已经从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重债国蔓延到欧盟的核心经济体,如意大利和法国等。目前欧债危机通过全球金融、投资、贸易等渠道传导到其他国家,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增速,特别是对欧盟市场依赖性较高的非洲国家影响更甚。欧债危机导致非洲对外出口贸易增速放缓,流入非洲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政府发展援助资金等规模均有所下降,经济增速下滑。在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也难以独善其身,为此中国应大力加强与非洲经济体的南南合作,拓展与非洲地区的经贸关系,加大对非洲的投资以及援助合作,全面落实中非合作八项新举措,平等互利、共谋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