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湖北政报》2010,(Z2):32-56
<正>鄂政发〔2010] 5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审定,现印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认真组织实  相似文献   

2.
江莹 《重庆行政》2014,(1):59-61
正重庆市巫溪县属渝东边陲县,位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金三角"旅游区,东邻湖北,南依长江,北傍陕西,西通渝州,古为"巴夔户牖,秦楚咽喉"。人文历史悠久,源起巫巴文化,史创盐业盛景,故名"巫咸古国,上古盐都"。境内有大宁河等15条主要河流,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友善。一、依托资源,合理定位(一)旅游资源优势突出且独具特色。巫溪旅游  相似文献   

3.
刘伟 《湖北政报》2009,(15):2-2
<正>2009年7月27日,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标志着湖北"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总体战略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2003年1月8-10日,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率领水利部检查组,对湖北省长江堤防建设进行了检查。从荆南长江干堤、洪湖监利长江干堤,到武汉长江干堤,检查组一行沿堤溯江而上,看到的是长高、变宽、变美的长江大堤。张基尧高兴地地说,湖北长江干堤已基本实现了朱镕基总理提出的修完修好目标。这是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5.
《小康》2021,(23)
正湖北各地深入推进长江退捕渔民转产安置,持续开展常态化执法监管,着力巩固"四清四无"成效,打好长江禁捕攻坚战。"快看,下面有好多鱼。"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仁和坪镇升子坪小学的师生近日坐船通过三峡升船机从长江上游过坝,一到坝下,就看到成群的鱼儿聚集,引得同学们兴奋不已。"今年以来,三峡升船机厢附近的鱼明显多了,这和长江‘十年禁渔’有关。"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升船机管理处副处长向化雄说。  相似文献   

6.
傅才武 《政策》2013,(4):62-65
湖北未来的10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个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加快的年代,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被赋予区域发展战略制高点的意义。湖北在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大省和领衔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完善区域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融入对接"一带一路"是湖北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着力点。应抢抓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机遇,以开放为先导,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主线,利用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在空间上形成大开放格局,把湖北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动的重要枢纽、长江中游地区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提出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思路和空间布局,重点探讨了湖北融入对接"一带一路"的推进路径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共识已成、合作步伐加快,湖北应当乘势而上,积极谋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未来10年战略构想和湖北推进策略,努力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先行区",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领区",把武汉打造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引爆区",并做好积极推动四省协作共建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9.
仲志余 《世纪行》2010,(2):22-22
<正>(一)尽快制定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二)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一串珍珠"的关系1、继续增强武汉区域城市龙头带动功能。武汉是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国沿长江经济带的一类节点城市。就湖北省而言,武汉似乎  相似文献   

10.
《政策》2010,(7):F0003-F0003
荆州,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水资源和长江岸线资源居全省市州之首。荆州正积极抢抓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战略机遇,以开放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构筑大交通,培植大产业,建设大城市,推进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加快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区、先进制造业密集区、现代商贸物流区、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努力打造长江沿岸经济重镇和长江湖北段"钢腰",成为湖北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力建设交通发达、产业繁荣、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城市。  相似文献   

11.
刘俊刚  童建新  李伟 《政策》2003,(8):10-12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涵盖面广的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旅游产业。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湖北旅游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形成产业优势,品牌结构和行业管理体制还需要大力改善。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发展湖北旅游产业,必须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名牌。具体而言,要从"一江两山"的开发、武汉城市旅游圈的构建、湖北旅行社业的规范建设上着手,从而提升湖北旅游形象,促进湖北旅游经济健康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鄂政发[2016]27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建设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是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尤其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湖北综合交通快速发展,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保障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为充分发挥湖北长江黄金水道、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群优势,加快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立足扬子江联通大海、交汇运河、汇聚名城的独特条件,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设高颜值的长江文化融合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立足扬子江联通大海、交汇运河、汇聚名城的独特条件,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设高颜值的长江文化融合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旱事     
昔日的"鱼米之乡",眼下却湖干河涸;本该丰水的季节,现在却旱魃肆虐。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27日,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共有3483.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5月底至6月初,从中央到地方,各  相似文献   

16.
魏昊星  柳洁 《世纪行》2014,(6):9-14
<正>长江经济带涵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九省二市,具有交通便捷及资源、产业、人力资源优势,且城市密集,市场广阔。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缩小东中西部差距,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一)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着力点万里长江,雄浑壮阔,浩浩荡荡。6397公里,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蜿蜒11个省  相似文献   

17.
近期,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主持召开了“湖北省长江经济带研讨会”。研讨会上.来自武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围绕湖北全省特别是其长江沿岸地区开放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热烈的交流。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针对开放开发讨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在理论和实际上的可行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许多共识。一、湖北长江经济带地位再认识对于这个问题,与会同志一致同意,必须从整个长江经济带和从湖北全省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对待。大家认为,在整个长江大流域经济中,湖北长…  相似文献   

18.
地方信息     
《政策》2013,(4):94-95
我省2012年十件大事出炉经过两个多月的评选,"湖北2012年10件大事"日前揭晓。这十件大事是:(1)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五个湖北"奋斗目标;(2)全省"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成效斐然;(3)长江中游城市群醒目亮相。2012年2月10日,鄂湘赣三省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会商会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达成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此举标志着长江  相似文献   

19.
资源供给与三峡库区的产业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覆盖5.4万平方公里的三峡水库区域是长江中上游跨省市的经济核心区域和国家实施“长江战略”的重点区域。它东依湖北“鱼米之乡”,西靠四川“天府之国”,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当依据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供给情况,规划构建相应的一、二、三次产业,发挥区域内资源优势,实现多种产业从山地到丘陵,从平原到水面的立体布局。  相似文献   

20.
《政策》2016,(4):73
宜昌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节点,也是湖北"一主两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一直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开展了"长治"、长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0多平方公里,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