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易富贤《大国空巢》一书中的"人口历史观",其要点为:人口数量优势是国家、民族或文明强盛的基础;惟高效利用人口资源,方使人口数量优势显现并成为国家强盛之基;人口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国家、民族或者文明的活力大小;人口增加不是负担,反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大国空巢》的"人口历史观"是对近代"人口过多会阻碍社会发展"观念的反动,亦是对先秦时期中国传统人口观念的回归。肇始于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人口观念,在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后,仍具有其不可抹杀的真理性,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巨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经济日报》“费改税”,初现曙光。《人民日报》称,燃油税拉开“费改税”帷幕。朱鎔基总理指出:费大于税,百姓不堪重负,民怨沸腾。  相似文献   

3.
《台声》2011,(4):55-55
2006年以前,台湾高中学生必修《中国文化基本教材》:2006年以后,改为“选修”。理由很多,如减轻学生负担等等,但心照不宣的原因,则是当年民进党执政时期的“去中国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史国藩同志在《关于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涵义》一文(载《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中不同意只把物质资料生产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本来就是将物质生产和人日生产都看作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一结论是从他自己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的有关论述的理解得出来的。这就是史国藩同志所说的人们“创造历史的三个因素”。他说:“创造历史的第一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生产;第二个因素是满足人们生活资料生产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的生产;第三个因素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即人口自身的生产。”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这三个因素归结为“第一种生产”和“第二种生产”;恩格斯  相似文献   

5.
填表重负     
有一位在高校工作的政协委员发表了关于《高校渴望从填表的重负中解脱》①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有同感者大有人在,有时痛感无可奈何,有时只好望表兴叹,也有时是省事无事,即在有主动权时放弃“权利”(如申报什么项目特别是各种奖项之类,还要附加名目很多的复印件,缺一不可)。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必要的表要填,但太多、太滥、甚至有成“灾”之势,“使大家不堪重负。……都要没完没了地填写表格。……而且越是有学术影响的人,填表的任务就越大。”除《意见》中所列举的事项以外,还有来自有关或无关方面的调研、问卷、咨询,等等,不一而…  相似文献   

6.
怎样看待中国的“穷”人们说中国穷,是指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说的,中国目前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认为在300美元左右,属世界穷国之列。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了。如果讲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居于世界第八位,也算是一个世界大国。但按11亿多人口平均,就在世界100位以后,又算是“小”国“穷”国了。人口因素是很重要的,美国人口2.5亿,不及中国的1/4。如果美国的人口同中国一样多,美国的人均收入至少减少3/4,人均  相似文献   

7.
十来年前,我曾写了一篇小文《寻找老百姓》,大意是我们中国已经成了名片大国,有名片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名片上的内容绝不仅仅限于姓名、通讯地址、电话等等,往往要添加上各式头衔(如官衔、职衔、誉衔、虚衔之类)。这样的名片太多了,铺天盖地,这就会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好像我们中国有太多太多的“人上人”,简直快要没有十足的普通老百姓了!  相似文献   

8.
国办发〔2006〕10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制定本规划,旨在阐明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与目标,明确“十一五”时期人口发展的主要任务,动员社会资源,促进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接受《爱尔兰时报》书面采访中,在谈到中国的发展情况时说:“中国的任何一项发展成就,如果除以13亿人口,都会变得很小;而中国的任何问题,如果乘以13亿人口,都会变得很大。所以,中国既为自己通过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更为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而自我警醒”。  相似文献   

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小康作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在一个13亿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口,如果素质低,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指导下,教育小康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形势“未富先老” 据《科学时报》报道,历时一年多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问题和建议》院士咨询报告完成。专家们在该报告中用“未富先老”一词来形象描述我国人口形势。指出:截至2001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9062万人,占总人口的7.1%,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从1982年开始,不到20年时间我国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报告同时特别指出,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老年以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将…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唐太宗这句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之才看作为政之根  相似文献   

13.
王军 《协商论坛》2013,(7):49-51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他的经典名著《美国与中国》的开篇,将"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概括为"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中国6/7的人口不得不密集在1/3的土地上。"费正清写道",据粗略估计,中国确实有人居住的地区大约只有美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走出人口认识的误区(总173期《如何看待中国的人口国情》)贵刊这期的“特别策划”做得很充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人口问题的看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绝对取决于人口绝对数量,也不仅仅取决于人口密度和人均资源拥有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能力及这  相似文献   

15.
杨吉 《统一论坛》2005,(2):45-45
2005年3月14日,举世瞩目的《反分裂国家法》在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这充分表明该法的制定和实施顺应历史,合乎民意。在此,笔者代表巴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表示坚决的赞成和拥护。3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早日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四点意见”可以看作是对《反分裂国家法》的高度概括。通读《反分裂国家法》全文,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反分裂国家法》的中心内容是反对和遏制“台独…  相似文献   

16.
人口持续膨胀、生态压力沉重、资源土地逼仄,很多人仍纷纷涌进城市。上海快速发展了30多年,与世界许多地方一样,城市病聚沙成山。特别在功能提升、空间重构和深层变革的当下,伴随城市化和产业转型,水、电、交通等关键城市系统不堪重负,“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怎么应对?建“智慧城市”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今日海南》2014,(5):16-17
中国城镇人口正在超过农村人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00年时预言:“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半月谈》2005,(8):88-88
《中国人事报》刊发题为《对“官民比”的思考》的文章称,前段舆论热点所称的中国“官民比”1:26不准确,1:26是从财政供养人员4500多万人与全国人口之比算出来的。实际上,财政供养人员又分党政机关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  相似文献   

19.
荟萃园     
《人大建设》2006,(10):54-55
城市化未必能解决『三农』问题近期出版的《中国合作经济》刊文:最近,在接受访谈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说,我们需要反思。对于城市化,温铁军说,我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考察过,没有发现哪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无论是墨西哥、巴西,还是印度等国,那里的所谓城市化基本上是靠大型贫民窟实现的。中国当然不需要这样的城市化。就算是发达国家,城市化也不能解决其“三农”问题。以日、韩为例,它们的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远快于中国。日本今天只剩下558万农民,95%以上的人口都已经城市化了。但是,日本农村不是在衰败吗?农业不是很危险吗?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它的农业是应该破产的。可见,城市化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距世界平均水平还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但是,看看中国城市总人口已经达到了多少?5亿多!而欧洲人口才3亿多。我们早已大大超过欧盟国家的人口总量,也超过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总量。城市需要的是高度的资源消耗。有人说中国城市人口应达70%。我们这块有限土地上的资源,能承载得了这么多城市人口吗?  相似文献   

20.
王桧林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在我国高校历史系所用教材中,是影响颇著的一种。兹就书中一二所疑,谨向王先生求教。在‘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下册第161-163页)中,王先生先是弓lA马寅初于1957年7月5日发表在《人民日初上的《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然后,引用毛泽东1958年6月1日发表于《红旗》第一期的《介绍一个合作社》的两句话:“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除了知]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