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手机依赖青少年在吸烟、饮酒、自杀等健康危险行为以及抑郁、生活和学习满意度等情绪问题上的特点发现,相对于无依赖群体,手机依赖青少年往往在健康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问题,并且体验到更多的抑郁情绪,生活和学习满意度更低.家庭和学校应高度关注手机依赖青少年的身心状况,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福州市中学生手机使用者进行个别深度访谈,可以将中学生的手机心理需求归纳为四个核心类别:信息、认知需求,放松、娱乐需求,个性、时尚需求以及沟通、归属、情感需求.手机心理需求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心理需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娱乐、放松需求和个性、时尚需求对手机依赖和功能损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证研究发现,是否使用手机与中学生成绩好坏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媒介和文明载体,已经参与、融入和不断建构着中学生的生活,并且成为中学生社会化的必要工具之一.禁止中学生接触和使用手机并不合理,真正重要的是合理引导和正确规范学生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4.
手机有利于中学生加强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开阔眼界促进学习进步、有利于扩大自身的交际圈,有利于维护自身安全。但手机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经常使用手机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不利于中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帮助中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0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手机依赖高低分组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F=0.059、4.639,均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111~-0.173,r=-0.283~-0.311,均P0.01),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偏相关显著(r=0.080~0.116,P0.05);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0,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是手机依赖的有效预测因素,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手机依赖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生命意义感不仅与手机依赖直接相关,还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6.
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山东两所职业院校的10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手机依赖、社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和独生情况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机依赖高分组社交自尊、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F=9.188,4.639,P0.001);手机依赖各因子与社交自尊、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r=-0.080~-0.188,r=-0.254~-0.311,P0.05),社交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44,P0.01);手机依赖、社交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社交自尊在手机依赖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手机依赖、社交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手机依赖对主观幸福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社交自尊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层取样法选取山东2所职业院校的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社会支持量表(SSRS)、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中文版、认知融合问卷(CFQ)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倾向、戒断性、突显性指标得分女生高于男生(t=2.153~3.134,P值均0.05),中职生手机成瘾倾向、戒断性、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得分均高于高职生(t=2.842~5.252,P值均0.01);社会支持各项指标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负相关(r=-0.072~-0.208,P值均0.01),心理僵化、认知融合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正相关(r=0.344~0.420,P值均0.01),认知解离与手机成瘾倾向偏相关显著(r=0.138,P0.01);心理僵化、认知融合、认知解离、客观支持对手机依赖具有直接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心理灵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效用。手机依赖行为与心理灵活性、社会支持有着密切关系,提高心理灵活性和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的降低手机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原生民”,青少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选择与使用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思路,以电视与手机媒体为例,采用详析模式的研究方法,得到影响青少年电视媒体选择与使用的主要变量是性别与学生两个变量,非学生群体的电视接触高于学生群体,女性青少年的电视接触高于男性青少年;影响青少年手机媒体选择与使用的主要变量是年龄与学生两个变量,在非学生群体中,不同年龄组的手机使用体现出了差异,而学生组则在几个对照组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自从有了手机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大大提高了生活的节奏和效率。但是 ,正因为有了手机 ,也给个人和社会增添了不少“烦恼”。有了手机 ,我们不必为说几句话而来回奔忙 ,但面对一大堆电话号码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 ,甚至有些困惑。有的人就不会像平日里面对面的交流那么自然 ,稍微会有些紧张 ,再加上手机话费的因素 ,先会想 :该说些什么 ?先要说什么 ?重点要强调什么 ?总是想以最快、最简捷的方式把要说的话讲清楚 ,未免有些仓促、呆板和紧张。如果手机来电频繁或过度依赖手机 ,会使生活随时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 ,没有工作与生活的界…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应避免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以减少对公司价值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国内外仍有不少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我国则呈现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这说明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现实中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公司股份中只占有很少的比例,因此上市公司管理者更注重非货币利益的获取。为了获取更多的非货币利益,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股权再融资。而我国不太合理的制度背景,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几乎不拥有公司股份,从而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加深,"手机依赖"为主要特征的拇指文化已然成为当今高校校园内流行的一大时尚。这一现象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其中既有手机通讯自身的优势,也有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寻求情感归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心理需求。然而这一现象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需要手机运营商、学校、教师和家庭等多方合作,以宽容的态度积极地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手机犯罪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手机犯罪越来越严重,其中不良短信是制造手机犯罪的罪魁祸首.手机犯罪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3G时代,手机病毒的危害最为严峻.遏制手机犯罪应落实"实名制",完善立法,严格管理,技术防范,并对群众进行广泛宣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手机越来越普及.在手机使用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使用手机时,具有与其他人群的不同特征.由于其自身的身心特点,手机使用对青少年的成长利弊并存.学校、家庭与社会要从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使用手机施以必要的监督、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4.
使用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社会大环境以及手机媒体自身的特征、大学对德育的定位和手机媒体管理的局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拇指下的德性”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冷落。为此,在德育工作中,一要注重德性伦理培育在大学生手机媒体运用中的导向性;二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德育方式;三要建立制度规范,促进手机媒体长效管理;四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培育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手机的影像采集能力越来越强,手机摄影与自媒体的结合使新闻的大众生产日趋增多。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便利性强、信源多样化、传播多元化的优势,但在影像质量、专业性、真实性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手机摄影使突发事件的报道更加平民化,提高了报道的时效性、公众媒介素养及媒介参与度,实现了"把关人"角色的转移,但是由于新闻报道的非专业化,也可能导致媒体公信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16.
苹果公司在推广苹果手机(iPhone)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新的商业营销模式,即对手机的软件安装进行系统设定,所有运行于iPhone上的软件必须取得苹果公司的许可并通过苹果公司的AppStore进行下载和安装,否则用户无法在iPhone上安装、运行软件.这种营销模式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捆绑用户的后续软件消费渠道,衍生更多的商业利益.为了破解这一限制,一种“越狱”行为应运而生——即将用户从苹果公司人为制造的技术“监狱”解放出来,摆脱其不允许安装第三方软件的限制,可以自由安装任意一方的应用软件程序.①由于“越狱”行为打破了苹果公司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在美国被其指控为侵犯版权,但引发极大争议.②那么,对苹果手机的“越狱”行为,是否侵犯了苹果公司的合法权益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手机的普及,通过调查涉案手机挖掘线索,已逐渐成为侦查破案的一项重要手段, 并在侦破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手段尚属新型的破案方法,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应用率不是很高,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束缚了这一手段作用的发挥.随着涉及手机案件的日益增多,治安形势迫切要求公安机关将涉案手机调查控制作为一项基础性业务提上日程,摆在重要位置,因此应加强此工作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18.
学术要览     
"数字原生代"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研究◎吴猛田丰诞生于数字时代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成长的年轻人被称为"数字原生代",他们对手机使用的依赖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过度依赖手机就像药物依赖一样引发心理或行为障碍;也有人认为青年人使用手机是信息时代的特征,不会有较多的负面作用,反而可以利用手机来提高学习效率。数据分析显示,交流沟通和信息获取以及其他诸如性别、学校等级和家庭收入等因素不足以很好地解释大学生手机使用的行为和心理。手机依赖是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正在努力向信息化侦查转型,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来提高数据搜索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案件信息,进而提高案件侦查能力,以实现情报主导侦查.手机作为现代人必备的信息源,手机取证就是获取情报.目前,手机取证在职务犯罪侦查中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学界和实务界对手机取证的性质、操作程序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规定.本文结合司法实践,对手机取证的方法、性质以及法律规制等进行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手机已经成为公安民警重要的通讯工具之一,但手机在通话、待机和关机状态下泄密的可能性已成现实,因此,应在公安机关内部尽快制定针对手机泄密问题的行业保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