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主流决策理论均以理性选择为基本分析框架。事实上,在领导决策过程中。情绪和理性对领导者做出合理的决策都具有重要影响。决策研究也由早期注重理性选择逐步过渡到关注情绪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情绪性因素对决策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情绪对领导决策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了情绪和理性共同影响领导决策的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对其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探讨国家干预市场模式。分析经济法之"国家干预"理性主义的本质及其法律内涵,在对经济法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经济法之"国家干预"行为的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应辩证地统一于社会本位原则。  相似文献   

3.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活动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性质和目的;非理性因素是认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对理性因素的重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在承认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的决定作用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动力作用,诱导作用、调节作用和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8,(2):127-156
理性假定是国际关系决策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以往学界对国家决策行为的分析,一般采取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做法。本文通过梳理关于国家决策行为的最新研究,发现将理性与非理性割裂开来会造成严重的分析偏差。实际上,理性模型是从理论上对决策行为的规范性描述,而不是为现实决策提供解释,其中理性模型的一些重要假定,如单一行为体、理性预期、给定偏好,在分析实际决策行为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被理性模型忽视的心理认知因素,诸如决策者的情绪、信念、偏好、直觉,不仅对决策行为有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利用先进的行为观察技术,可以实证检验这些影响。因此,对现实决策行为的理性分析,应该结合宏观理性模型与微观实证研究,既要重视理性模型为决策分析提供的规范性描述,又要从经验层面考察非理性因素对决策行为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治理的日益民主化,民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民意表达中的各种问题也显露出来。民意天然是感性的,又应当是理性的。如何认识民意的感性与理性,是科学面对和处理民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民意的感性与理性因素,阐述民意的表达和选择与民意的感性理性之间的联系,以寻找出促使民意的选择理性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决策科学研究领域,“理性”分析一直被作为一项核心内容。本文从全面理性、有限理性等决策理论的沿革分析入手,剖析了影响决策理性性向的几个关键因素,并结合我国决策行为现状分析,提出了科学决策发展目标模式的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7.
西方制度理性选择的基点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个人与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博弈,其博弈的结果就是个人与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相对平衡。西方制度理性选择的基点:"平衡主义"为当代中国制度理性的构建提供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8.
刑事立法将实质理性转化为形式理性,因此刑事司法中应遵循形式理性的要求。但鉴于形式理性之法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故在刑事司法中决不能放弃对实质理性的追求。三大法系国家的刑事司法过程中都在追求和实现实质理性,只不过其方法或途径有所不同,英美法系国家有其独具特色的判例制度和陪审制度,大陆法系国家有其别具匠心的期待可能性理论与社会相当性理论,我国则在犯罪概念中明确规定了但书。  相似文献   

9.
公序良俗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内在需求,是秩序理性和道德理性的统一。秩序理性可以为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提供导向,而道德理性则是刑法人道性的表征。秩序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统一,是刑法保护社会与保障人权二元机能的理论根基,同时也是培养理性刑法的观念先导。将公序良俗原则引入刑法,不仅为刑法干预社会生活提供了合法性支持,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国家刑罚权,促使国家刑罚权的理性运行。  相似文献   

10.
博弈的基本出发点—理性.论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学理的理性和现实的理性之差异.学理理性的现实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完全信息、穷尽方案、决策环境和理性思维,显然现实社会无法满足.如果我们从博弈的视角出发,寻求其理性,即应该是一种有限的理性.  相似文献   

11.
对外政策分析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这一领域产生了众多的理论流派,其中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多元启发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对外政策分析学界一种非常流行的理论。它结合了理性选择理论和认知理论的优点,将二者纳入同一个分析框架来分析一国的对外政策。本文对近年来多元启发理论的发展进行了介绍,试图概括出该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内容与分析框架,并对它进行简单的评析。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state institutions shape the meaning of charity in Canada. It concludes that the courts have made limited changes to the meaning of charity and that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 has resisted redefining charity. In contrast, the Canada Revenue Agency's Charities Directorate has worked to update the meaning of charity, but it does not have the power to amend the tax laws so its changes have been primarily administrative. While these administrative changes may not overcome the central public policy issue related to a narro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of charity, they could shape future definitions depending on the voluntary sector's ability to mobilize around this issue and the receptiveness of the federal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国富民强,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文试图展示过去50年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影响对外经济关系的各种因素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年以来所受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应如何作出调整。  相似文献   

14.
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刑法教义学是国家对刑事政策目的的反应,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德国刑法教义学以Roxin为代表的功能论因提出将刑事政策纳入刑法教义学体系中而备受推崇,与之相对应的Welzel目的行为论并非忽略了刑事政策,其论证过程所基于的本体论更具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功能,故应在本体论基础上发现能更好地保障人权的理性的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 ,我国一直对外资实行的“超国民待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留下了包括内外资企业不平等在内的许多教训。就国民待遇而言 ,理论上一直存在着错误。从国民待遇的确切含义讲 ,对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是不存在适用国民待遇问题的。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国民待遇的真正涵义 ,并认为西部开发须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 ,逐步取消现行的超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6.
朱立群 《外交评论》2005,82(2):61-67
近年来,中国的亚洲政策备受瞩目,美国学者的评价也比较积极。在对中国亚洲政策关注的背后,美国实际上更多地是对亚洲地区结构变化和对美国影响力下降的担忧。在分析中,美国学者也对中国现行亚洲政策能否持续长久并最终导致中国主导亚洲的前景带有相当程度的保留。  相似文献   

17.
均势既是国家的一种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又是国际体系的一种运行状态和存在形式。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将均势政策视为一种"金科玉律"或国际政治铁律,有着深刻和复杂的根源。在近现代欧洲国际政治中,面对欧洲大陆一系列统治者屡次掀起的追求霸权的狂潮,作为欧洲大陆外缘海岛国家的英国,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采取均势外交政策,制衡和打击霸权追求者成为英国在此期间经久不息和坚持不懈的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影响,墨西哥外交政策的基石是不干涉原则和民族自决。但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外交政策不得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冷战结束前,墨西哥的外交政策更多地强调民族主义;冷战结束后,墨西哥外交政策从强调民族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和美国结成战略联盟,大大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但是,墨西哥外交政策依然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细致解读了“宽严相济”的丰富内涵,阐释了其政策思想对古代的借鉴和对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论述了这一政策的现实意义,诸如正视犯罪原因与规律的理性回应,对刑罚功能的正确定位与运用,社会和谐理念指导下的政策调整等,从“宽”、“严”两个方面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上,提出了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诸多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王光厚 《外交评论》2007,3(3):38-4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睦邻”到“睦邻、安邻、富邻”的转变。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睦邻”外交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确立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平等关系,而“睦邻、安邻、富邻”外交政策的提出表明中国开始将实现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安全和共同繁荣确定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中国对周边外交政策的转变是在她不断协调同外部世界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的,因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是“中国的既定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