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陈水扁当局自5月20日上台以来,岛内政经风波不断,股市一蹶不振,两岸紧张关系难以缓和,民众对“新政府”的信心和支持大幅滑落。10月3日,“行政院长”唐飞下台宣告了“全民政府”提前破产,尽管民进党“单独执政”,但“少数政府”的处境依然艰难;10月27日,台湾当局因宣布停建第四核能电厂,再度引发“政治核爆”,在野党联手罢免陈水扁的行动方兴未艾;11月14日,“总统府”又爆绯闻案,为稍有降温的罢免案增添变数,陈水扁因此正面临上任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由于当前的困局源于结构性的体制矛盾,因此,到明年底“立委”选举前,台…  相似文献   

2.
编辑部吹风     
据台湾媒体报道,就在民进党上台执政一年的时候,台湾完成了两份民调。其中一份最新的民调显示,台湾赞同“一国两制”的人十年内上升了四倍,由台湾人口的3%上升到15%,而且在去年“5·20”之后上升的幅度更快。上升幅度相当惊人。台湾一位“立委”向台湾当局提问,这种情况“会不会是两岸政策的警讯?”  相似文献   

3.
丁小 《两岸关系》2001,(9):22-23
临渴掘井回顾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台湾经济“插水式”下滑,已成为台湾当局一个摆不脱的噩梦。今年5月,台湾当局领导人发表就职周年演说,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出国拼外交,回国拼经济”,并提出了召开“经济发展咨询委员会”的设想。台湾当局领导人说“朝野”的团结与和谐,是解决经济问题的第一要素,呼吁超越党派歧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一起为台湾经济发展拼下去。“经发会”就是台湾当局领导人为“拼经  相似文献   

4.
最近,台湾“行政院长”张俊雄召集紧急记者会,以“不建核四不会缺电”等 6项理由,宣布停建核四电厂,此举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台湾朝野各党派间的矛盾更为尖锐,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加剧。一场新的政治风暴席卷台湾。 “核四事件”引发台湾岛内严重的政治风暴   “核四”,即兴建核能第四厂计划,是台湾在经历了 1979年石油危机的背景下,其能源多元化政策的组成部分。该计划于 1992年 2月经台湾“行政院”核准, 1994年由“立法院”通过预算案。但民进党表示坚决反对,该党还将“废核”写进其党纲。   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核四…  相似文献   

5.
毕松 《台声》2002,(2):1-1
台湾当局领导人在上台之初曾经口口声声要让台湾百姓“放心”,并作出了“不会宣布台独”等承诺。这说明,台湾当局领导人心里明白,广大台湾民众希望安定、希望和平,反对“台独”,担心推行“台独”分裂路线会挑起两岸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然而,一年多来,台湾当局领导人是怎样遵守当初的“承诺”的?又是如何让台湾百姓“放心”的呢?最近,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在海外“台独”组织“台湾人公共事务委员会”(FAPA)的大会上公开宣布,他已批准在台湾居民的护照上加注英文“台湾”字样,并且声称这是给FAPA“最好的礼物”。此言一出,舆论…  相似文献   

6.
10月27日,台湾领导人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结束后半小时,台“行政院长”张俊雄突然宣布停建第四核能电厂,这无异于为动荡不安的岛内政坛投下了一枚“超级政治核弹”。目前,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在野党推动的罢免正、副“总统”案初战告捷,三党领导人会议更强调“理念一致、行动一致”,台湾领导人面临上任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岛内政坛也正式进入朝野“全面对抗”的动荡时期。  相似文献   

7.
2000年 10月 30 日,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大会通过决议.全力连署在野党派——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和其无党派建立联盟,推动罢免陈水扁。翌日,逾百位“立委”在“立法院”连署罢免陈水扁。 11月 7日,在野党联盟正式提出“罢免案”。一时间,“罢免”风暴席卷台湾政坛—— 20世纪末。就在代号“象神”的热带风暴肆虐我国台湾岛之时,一场更为猛烈的政治风暴在台湾政坛骤起。执政的民进党和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之间围绕“核四”问题频频交手,使台湾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痕:社会急剧动荡,造成股市狂跌,…  相似文献   

8.
杨毅周 《台声》2000,(11):1-1
最近,台湾有两个指数十分引人注目:一个是台湾的股市,一个是台湾新领导人的“民意调查支持率”。自从台湾新领导人上台以来,台湾的股市就持续下跌,从 8000多点跌到最近的 5000多点。尽管台湾当局动用各种基金进场护盘,但仍挡不住股价的下滑。与此相对应的是,台湾新领导人的“民意调查支持率”也从上台时的 70%左右,下跌到如今的 40%左右。虽然股市的行情时涨时跌本为常情,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以如此快的速度“狂泻”则是罕见的,它实际上是台湾民众对台湾新领导人缺乏信心的重要指标。“民意调查支持率”的迅速下降,更表明了台湾…  相似文献   

9.
昭玑 《两岸关系》2002,(1):15-17
2001年12月1日台湾的“立法委员”和县、市长选举已经结束。 国民党的席位从选前的110席降为68席,大幅掉了42席,从台湾的第一大党变成了在野第一大党,输得很惨。 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获得大胜,从选前的70席增加到87席,增加了17席,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党。台湾当局领导人和执政的民进党,在陈水扁上台一年多来经济严重下滑、失业率创新高、民众因股票大幅下跌而钱包“瘦身”的情况下,仍能大幅提升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席位,引起了  相似文献   

10.
2000年10月27日,台湾当局“行政院长”张俊雄,秉承台湾领导人的意旨,宣布立即停建在贡寮己兴建多年,投资达900亿新台币的台湾第四座原子能发电厂(简称“核四”);137天后的2001年2月14日,同一个张俊雄,也是秉承台湾领导人的意旨,宜布恢复执行“立法院”已通过的有关“核四”的预算,复工续建。不到五个月,决策180度大转弯,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1.
政治     
《台声》2017,(3)
<正>台湾当局施政引发争议不断声望继续下跌上台8个月以来,台湾当局施政争议不断,一些重大政策导致社会对立严重,民众普遍感受经济停滞不前,当局领导人声望继续下滑。被认为立场偏绿的"台湾民意基金会"1月24日公布最新民调,台湾当局领导人声望再创该机构民调新低,仅剩33.8%,与上月相比又下跌4个百分点,不赞同其施  相似文献   

12.
台湾自陈水扁上台以来,可谓风波不断。从八掌溪事件到核四风波,从“罢免案”到“释宪案”,加之“绯闻案”、“尹清枫案”等穿插其间,整个台湾政局已被搅得动荡不安。其中最具杀伤力的,要数核四风波案,这枚在去年10月引爆的“超级政治核弹”,至今仍在岛内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核四”争议由来已久 电力不足一直是台湾产业发展挥之不去的梦魇。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于70年代相继兴建了3座核能发电厂,核能发电一度与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并驾齐驱,占台湾电力供应的三分之一。80年代初,台湾当局又提出兴建第四座核能发电厂,…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他绘声绘色地向台湾民众许诺了一个所谓“向上提升”的未来远景,郑重其事地表示他有“诚意”和“善意”改善两岸关系。现在,一年快过去了,台湾民众所看到的却是:在台湾,政局持续扰攘不安、经济形势急遽恶化、民众财富大幅缩水、失业率直线攀升;在两岸关系方面,台湾当局领导人的“诚意”与“善意”停留在空洞的言辞上,而他的实际行动一直在维持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并制造新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台湾民进党当局上台不到3个月,围绕续建或停建“核四“问题,曾在岛内吵得沸沸扬扬。今年10月3日,“行政院长“唐飞因反对停建“核四“而下台,10月27日陈水扁、张俊雄又因突然宣布停建“核四“而面临被罢免、被弹劾的局面。岛内政局动荡,股市严重下挫,经济形势不妙,人心日益浮动。“核四“到底是怎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之后,曾经表示要调整“戒急用忍”政策,在2000年12月31日发表的新年谈话中,提出要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新视野,来处理未来的两岸经贸关系。然而时至今日,台湾当局两岸经贸政策依旧,而且还频频表示,要延缓调整“戒急用忍”政策。这既反映出台湾当局领导人政治立场的顽固,也反映出他对台湾经济问题的缺乏认知。纯粹从经济角度来看,延缓调整“戒急用忍”政策是典型的饮鸩止渴的政策作为。“戒急用忍”政策以政治主导  相似文献   

16.
台湾新当局自5月20日上台以来已有4个多月 ,4个月来新当局的运行可以说是跌跌撞撞 ,窘态百出 ,令岛内民众大失所望 ,按岛内舆论的评价“施政各方面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不发生问题”。归纳一下 ,大致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 :“慌”、“乱”、“跌”。慌:大陆政策朝三暮四所谓“慌” ,是指在两岸关系上 ,由于台湾当局领导人有其“台独”背景 ,因此难掩其“慌张”的心态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伪善”、“多变”、“拒统寻独”。为了骗取岛内外的同情与支持 ,台湾当局新领导人当选后空喊两岸“善意和解 ,积极合作 ,永久和平”。然而上台迄今 ,不但…  相似文献   

17.
陈斌华 《台声》2000,(7):16-17
5月20日 ,台湾新领导人己经正式就任。从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后发表的讲话 ,及其近一段时间内的若干言行看 ,台湾当局在处理“后李登辉时代”的两岸关系上 ,仍将延续“李登辉路线” ,一方面继续回避甚至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拖延与大陆对话谈判 ,抗拒统一 ;另一方面 ,打着“四不”、“民主”、“人权”的幌子 ,以隐蔽的手段搞实质“台独”。因此 ,在一段时期内 ,两岸关系将是曲折、复杂、多变和相对脆弱的。台湾当局将“以拖待变 ,抗统渐独”台湾新领导人在讲话中 ,一方面声称在任期内不会宣布“台独”、不变更“国号”、不举行“统独公投”、…  相似文献   

18.
胡必松 《台声》2002,(1):16-17
2001年底,台湾“立委”和县市长选举刚刚结束,台湾某些人就迫不及待地利用选举结果来曲解民意,说什么台湾的民众已经用选票展现了“多数选民拒绝接受‘一国两制’”的“主流民意”,将新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归结为支持“一国两制”的立场不受民众欢迎,同时将民进党在“立委”选举中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曲解成民意对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肯定。然而台湾历次“立委”和县市长选举的经验都表明,选举的结果有很多影响因素,和各政党在某一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杨亲华 《台声》2000,(10):12-13
台湾当局最近在国际舞台上导演的“两场闹剧”,再次暴露了他们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所谓“善意”、“诚意”伪装背后的真实面目。   8月 13日,台湾领导人打着所谓“民主外交、友谊之旅”的旗号,进行上台后的首次“出访”活动。在为期 13天的行程中,他不仅跑到中南美及非洲两大洲的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及西非冈比亚、布基纳法索、乍得 6个国家,创下了台湾领导人在一次“出访”中,飞行里程最长、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而且阵容庞大,随行的访问团成员达 200人之多。   几乎与此同时,台湾当局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也紧…  相似文献   

20.
彭鸣 《两岸关系》2001,(7):17-19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以来,除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在大陆政策上推行“没有两国论的两国论”,在意识形态领域大搞“文化台独”、推动“去中国化”外,还扛着“中华民国”招牌、加速“去中华民国化”进程,希冀培植以“台湾”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千方百计弱化“中华民国”地位,制造“台湾国”幻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