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新苏南模式发展的新形势下,苏南各地党组织主要从两个方面创新区域性党建统筹机制:一是紧贴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实际,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建立党建工作全覆盖的开放运行机制;二是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创建城乡统筹、区域互动的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并结合苏南的创新实践,对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出了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启示及上海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对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国外的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国内的经验主要有苏南“乡镇企业为动力”的发展模式;以工哺农、城乡结合的大城市城乡统筹模式;中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的嘉兴模式;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突破口的重庆城乡统筹模式等几种。上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重点仍然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建设和加大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力争在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上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五大区块”开发、“五个一体化”建设和“五项工程”推进为重点,有效整合城乡要素资源,全面统筹各项事业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自治区党委、政府也提出,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根源在于二元经济结构。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需要实现城乡政策一体化,城乡制度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加快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城乡资源互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现代文明的战略决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几年淳安县在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统筹城乡、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确立四种理念:  相似文献   

7.
桂家友 《湖湘论坛》2009,22(5):100-104
农民工流动并形成规模宏大的潮流,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果,也是长期城乡隔离体制与逐步生成的市场体制相互作用的产物。农民工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正面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从城乡关系发展角度看,农民工流动推动了户籍制度改革,动摇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根基;推动了生产要素和管理方式在城乡之间流动,有利于城乡统筹顺利进行;缩小了城乡差距,有利于缓和新时期城乡矛盾;提升了社会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金生 《前沿》2005,(12):191-194
城乡市场统筹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城乡市场分割尤为严重。解决落后地区的城乡市场分割问题,实现落后地区的城乡市场统筹建设,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寻找突破口,打破城乡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障碍,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从分治到统筹:城乡关系阶段性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关系历经建国后城乡分治到21世纪初的城乡统筹,改革开放的号角并未终止城乡二元体制的延续,政府从单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转移到城乡统筹发展,才标志着城乡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单纯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只是初步的任务与目标,建立在平等权利基础上的体制一体化才是改善城乡关系的最终目标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黄泽夫 《政策》2008,(4):12-21
刘善桥——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主要观点:建设“两型社会”应着力建立三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产业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市场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彭俊 《学习与实践》2009,(7):140-14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武汉交通运输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综合交通、现代交通、两型交通、和谐交通的发展理念,创新交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统筹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统筹交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实现交通新一轮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山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三篇光辉文献"精神,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融合、以产业链重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促进城乡社会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黄永红 《重庆行政》2010,12(1):22-25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由传统型社会转变到现代型社会的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轨,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变革的要求。适应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要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通过城乡统筹,转变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要从经济资源行政配置为主,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分开,转变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钱建超 《重庆行政》2013,14(4):55-58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最大的资源要素是行政资源,应注重从体制机制、行政资源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统筹供给、均衡配置,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公平交换、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实现融合发展、共同繁荣。为此,重庆市巴南区积极探索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方略,在建立"六大机制"上取得有效突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南确定为"人与生物圈城乡统筹项目"的全球性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5.
顾严  ;杨宜勇 《求索》2008,(7):1-4
本文从吸引了国际视野的几个经济一体化案例入手,考察了一体化过程中的著干重要因素,提炼出一体化成功的两个备件—波动趋同和结构互补,并分析了政府对一体化的影响。长株潭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基本满足波动趋同与结构互补这两个条件,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到“两个具备”,即建立健全具备高度协调权限的统筹机构,完善形成具备配套升级能力的产业结构,将有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有助于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统筹的理念,说到底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要通过改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发展.对城乡统筹的结构转换和相关问题的分析表明,要实现城乡平等、和谐发展,必须触动传统经济社会的体制根基,大胆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城乡市场一体化湖南省供销社主任刘阳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造出,必须积极培育农村市场,打破地区封锁。城乡分割的状况,进一步搞活流通。因此可见.城乡市场一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张杰  肖卫 《中国发展》2011,14(4):60-65
该文分析了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城乡二元体制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公共投人等方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深层次的约束。该文建议,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破除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创新农村各项经济制度,释放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力量;统筹城乡公共投入和服务,提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是核心,法治建设要先行。为此,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应该积极参与支持统筹城乡的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为构建新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管理制度,提供合法性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王君宏 《公民导刊》2007,(10):21-24
刚刚通过的《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障和促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努力探索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率先在西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本期“专题报道”聚焦该决定的酝酿、出台过程,聚焦该决定出台的大背景下的一些可喜的变化和一些仍然堪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